文/邵竹林 徐尤佳
杨勇:医海无涯 精诚为舟
文/邵竹林 徐尤佳
封面人物
杨勇
主任医师、教授、杭州市中医院院长
博士、博导、美国梅奥医疗中心客座教授
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EMBA
中华中医药学会管理分会常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会长
浙江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科普分会主委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医师协会胸科医师分会副主委
浙江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
曾获2010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5月30日,是国务院指定的全国首个科技工作者日,也是杭州市中医院表彰该院肾病科王永钧教授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日子,本刊趁着会后空隙,抓住时机专访了一直“忙得预约不上”的杨勇院长。
采访地点就凑合在会场边一个小房间里。
当听说我们杂志是浙江大学医学院属下的老刊物,且办刊宗旨是倡导健康管理和中医治未病,行色匆匆的杨院长多了几分耐心和笑意。他感叹:“真怀念读书的时光啊!”
杨院长的母亲曾是浙江金华市中心医院的医务人员,幼时的杨勇就是在医院大院中长大的。在闲暇的童年时光里,他出入医院的各个科室,将医院里日常事务、医生和患者的故事,耳濡目染地铭刻入了心。
他回忆说:“我就是从那时立志当一名外科医生的。后来考上了医科大学,很多人都说医学生很苦,但对我来说,那段时间却是非常愉快开心的。我心里想着,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就像我小时候在医院里认识的那些优秀医生一样。”
杨勇在医院召开的全国首届科技者工作日会议中讲话
因为心中有榜样、有目标,杨勇当年的第一志愿就是浙江医科大学。杭州西子湖畔的读书、学习经历让他非常自豪,但出于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他在毕业后回到了金华市中心医院。在那里,凭借出色的医术和出众的口碑,不到30岁的杨勇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名医”。因缘和合,杨勇的夫人是一名出身中医世家的医务工作者,两人志同道合,成就了一段名副其实“中西合璧”的佳话。
34岁那年,为了创新专业水平、开拓事业视野,杨勇通过浙江省的“双推双荐”选拔,从200多名优秀医生中脱颖而出,来到杭州市中医院担任副院长。
“我到中医院后,原本在金华的一些病人也跟着来到了杭州。他们还介绍了家人朋友来找我看病,建立起了长年的友情。虽然工作的身份和地点变了,但这一点没变。”杨勇笑得很欣慰。
这种“不能辜负病人信任”的内在驱动,让他在胸心外科的专业上钻研不息、精益求精,成为了这个专业中备受同行推崇的专家。为了更广泛、更精准地治疗胸心外科上的诸多疾病,他率先将胸腔镜下微创手术引入了杭州。
由于在胸心外科、微创外科(胸腔镜手术)上的医术出众,患者们口碑相传,接踵而来,尽管管理工作非常繁重,但因为病患的迫切需求,杨勇仍每周挤出时间为病人做手术,经常忙得没时间吃饭。
“忙是常态。比起在手术台上的争分夺秒,少吃几顿饭太无所谓了。”杨勇举了一个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例子,“还在金华的时候,有一次接诊了一位产妇娘,因为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的心衰,为她做了二尖瓣置换,但手术后却发生了顽固性心衰。当时非常棘手,患者连从手术台上移动一下都不行。那怎么办?我们就守在那里,一直守了7天7夜,吃饭就在手术台边,睡觉就在手术室的地板上,一直到患者脱离危险。”
医生经常要面对惊涛骇浪的考验,生与死都司空见惯。杨勇所执着的,是怎样用自己的双手把一次次的死变成生,每挽回一条生命,就是对他最大的安慰。时至今日,哪怕管理工作再忙,每当有危重患者的手术,他还是亲自上手术台。
现在,由杨勇领衔的胸心外科团队已发展为浙江省胸心外科中一支重要的队伍。如在肺小结节的诊治方面,他率团队在研的“低剂量高分辨率CT及微创手术对早期肺癌诊治优化方案的研究”的浙江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有望在明年能够完成。该项研究能够明显提高对早期肺癌的诊断治疗水平,目前能发现的最小肺癌仅3mm,准确率能都达到86%,五年生存率达90%。
“以前到医院来的肺癌病人大多已是晚期,如果在早期就发现病灶,就能把病人的5年生存率从20%提高到90%以上。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杨勇连连感叹。
除了如何让患者活下去,他还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患者活得更有质量。虽然是西医出身,但杨勇也对中医充满兴趣,到中医院任职之后,再次激起了他研究中医的激情。2001年,他参加了“西学中”课程,3年后,拿到了合格结业证书。
“现在医学界,包括很多患者都存在着中西医的分歧,这样的争执其实都是片面的。生命的奥秘是无限的,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以治疗疾病为最终目的,它们各有所长。”杨勇总结自己的经验,“在对危重病人的抢救中,中医能发挥协同作用;在治未病中,中医占据了主导作用,但在术后康复中,中医则能产生核心作用。”
杨勇曾经为一位70多岁男性病患,进行了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手术。年老体弱再加上术后肺功能不全,让这个患者气阴两虚,平时走路气喘吁吁,上下住在7楼的家,更成了个难题。为了帮助这位患者恢复,杨勇就使用中医的方法为患者进行了调理,结果只用了短短半个月,就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病症。像这样疗效显著的案例还有很多,杨勇院长所运用的“西医手术+中医调理”的胸心外科治疗的模式,也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特色医疗技术,在对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食管裂孔疝、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冠心病、手足汗症等的治疗中,也成就斐然。
5月30日,中医院为王永钧团队召开表彰会,给予奖金奖励。
“我们杭州市中医院创建于1952年,原名叫广兴联合中医院,是华东地区最早建立的中医院之一。建院之初,医院只有内科、针灸科,病床也只有10张,全院职工仅11人。”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薪火相传,医院于1994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院,于2009年医院被列入‘全国重点中医院’建设单位以及首批全国100个‘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综合实力、主要指标都在全国中医院中名列前茅,在全国中医界和患者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现在,我们医院有临床、医技科室40余个,病区31个,开放床位1200张。拥有3.0核磁共振、128提成螺旋CT、DSA(血管造影)等一大批先进的医疗设备。丁桥院区也马上就要对患者开放了……”
介绍起中医院的情况来,杨院长如数家珍,各项数据信手拈来,对医院的现状和发展充满信心。但他也坦言:“既让医院发展得好,又要让患者满意,确实很不容易,我们压力也很大。但病人来医院,我们总要想方设法为他(她)解决病痛,并让他们有满意的就医体验。”
杨院长笃定地说,在现今综合医改的大背景下,医院要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就必须要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例如中医院,就必须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我们医院最大的特色就是推进‘三名’建设,即‘育名医、创名科、建名院’。”他提到刚刚举行的对王永钧教授所带团队的表彰会,就是中医院重视名医培养的典型。
王永钧教授是全国名中医,他率领肾病科团队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20多年来对IgA肾病的研究,显著提高了肾病的临床诊治疗效,为肾病患者带来福音。他们和中国工程院陈香美院士联合完成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研究,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为表彰王永钧团队,同时激励更多医务人员及科技人员,医院奖励王永钧团队60万元人民币。
除了肾病学科外,中医妇科、心血管科、骨伤科、推拿科、针灸科、脾胃病科、护理学(肾病方向)等,也都是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学科,是中医院的“金字招牌”,享誉国内外。王永钧(肾科)、俞尚德(脾胃病科)、杨少山(内科)、何嘉琳(妇科)、傅萍(妇科)等多位名老中医先后被列入国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医院专门为他们配备了学术传承团队,做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工作,以及中青年业务骨干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目前,中医院拥有各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60余名,有了这些名医坐镇,杭州以外包括欧美一些国家都有患者闻名而来,人数占了来院患者的60%左右,可见患者“求名医若渴”的需求。
以人带科、以科带院、发展专科、科技兴院,这就是中医院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执行方针。杨勇概括说:“中医要保领先,综合实力要跟踪前沿。不论社会发展背景怎么样,医院都要靠实力说话,要有在市场中游泳的本领。”
2016年7月,杭州市中医院改扩建后的新门急诊大楼正式投入使用,从外观设计上,大楼采用“中西合璧”的方法,将传统建筑元素结合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于细节上体现中医特色。这座大楼集多功能、信息化、人文化于一体,是按照无障碍要求设计的,以切实为患者提供方便为目的。
“医院要发展,人才和技术是关键,但硬件同样要跟上。”杨勇说,“在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基础上,我们医院是同行中较早启动智慧医疗的。2012年的时候,我们就推出了“快医通”服务。”
杨勇逐条介绍,在打造优质医疗服务新模式上,根据市卫计委顶层设计,中医院已先后推出了全预约分时段挂号、全覆盖全人群自助服务系统、全预约分时段诊疗、排队叫号系统、全预约分时段医技检查、智慧诊间费用结算、住院费用床边结算、中药快递进家庭、移动查房、护理物联网及等一系列智慧医疗服务模式。
“为什么要应用这些智慧医疗模式,因为我们想要医院所有的服务尽最大努力来方便患者,使患者在医院就诊中有满意的体验,同时按照JCI国际医疗标准,尽可能地提高医疗的安全和质量。”杨勇说,JCI是国际上最高的医疗标准,其核心就是医疗的质量和安全,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去年下半年,中医院又将智慧医疗信用支付(“医信付”)引入医院:当患者在诊间或自助机结算时账户余额不足,可以使用授权的医信付额度完成诊疗过程中自费不足部分的补充支付,后续再通过各个还款渠道进行还款,实现“先诊疗后还款”,同时又引进互联网“支付宝”结算,大大方便患者。
“智慧医疗是基于病人就医获得感的一次改革,”杨勇说,“它极大地扭转了‘三长一短’就医问题,不仅把时间还给了患者,也把时间还给了我们医护人员。就像我,哪怕出差到很远的地方,也能通过手机和电脑,及查房处理工作。”
技术加用心,按照第三方测评机构的追踪数据,患者对市中医院的服务满意度达到了98.8%。医院的智慧医疗模式成为了业界典范,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同行的关注,国家的多部委还开了现场会以推广经验,中央、地方20余家媒体对医院进行了集中采访报道并向全国推广。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未来要将疾病防治中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正式将全民健康管理这一概念提到了社会发展层面。
3月26日,杨勇当选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健康旅游分会副会长。
也是在那时,杨勇和国内著名健康管理倡导者郭清教授一起,提出了将中医治未病和健康管理结合实践的想法。
在杨勇的倡导下,中医院在现有的管理、中医药业务专家中选拔人才,组建了“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专家团队,承担“治未病”实施及教学、科研工作。医院开设了包括“中医养生咨询”“心理咨询”“药物咨询”“食疗”“养生”等“治未病”门诊,有国家、省、市级名老中医定期坐诊。“治未病”门诊对每位前来就诊的“未病”或亚健康人群开展体质辨识服务,提供个性化的养生保健建议及中医药健康干预。
“有一位女教师到我们医院做体检,因为工作压力大,她的气色、睡眠状况都不好,属于典型的亚健康状态。在我们治未病门诊进行了系列检查后,接受了医生给予的中医调理方案。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她的健康状况就有了很大的改善。这就是中医治未病和健康管理的作用。”杨勇感叹,“希望能少生病,迟生病,不生病,生病了也能早治疗,早痊愈早康复,这不仅是老百姓的心愿,也是我们做医生最希望看到的,病人太多了,老龄化严重的社会受不了,我们做医生的也受不了啊!要介导未病先防、医养结合。”
为了让更多的人重视健康管理,中医院以广兴堂国医馆为平台,开展了常年的科普和实践工作。广兴堂国医馆成立于2005年,以“传承中医文化,体验国医精华”为己任,致力于推广祖国医学文化精粹。广兴堂编印了中医“治未病”健康教育辅导手册,赠送社区百姓,建立了“中医健康生活指导管理分析系统”,构建了适合本地区居民的“个体化中医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方案”。还将中医药服务人群从病人拓展到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开展中医体质辨识项目,并定期在广兴堂举办中医“治未病”专题讲座,向市民介绍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2016年,广兴堂国医馆被浙江省卫计委命名为全省首批健康文化宣传基地。
采访札记:
作为医生、教授和院长的多重角色,杨勇不仅要专注于门诊和手术,还有大量的科研、教学任务以及各项繁重的管理工作和社会工作要处理。“时间是怎么用都不够的。”他开玩笑说,“幸好我不喜欢打麻将之类的活动,这些时间就可以省下来放在工作上了。”他说,只是觉得最对不起家里人,和太太结婚以来,从来都没有时间一起出去旅行过。
“所以,工作中只要有医护人员跟我请假,要陪伴家人,或者出去旅游,我一般情况下都欣然同意。我设身处地去理解、满足他们的需求。”杨勇院长自嘲地说,“可别像我这样,忙得连我女儿都受不了,要抗议。哈哈。”
尽管如此,他说他从来没有一点点后悔过从少年立志当医生的终身志愿。“做一行就要爱这一行,就要有事业心和责任心,要有使命感。”他温和但又坚定地说,“做医生做得越久,就会发现这是一种缘分,和每一个患者的认识,与每一位医务人员结伴工作都是一种缘分。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珍惜这种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