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春雷
兴城文庙
□ 魏春雷
兴城旧称宁远,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西走廊中段,辽东湾西海岸。兴城是联系关内外的咽喉要道和军事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兴城各项事业均得到长足发展,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兴城县设兴城市(县级)。
兴城集城(宁远城)、泉(温泉)、山(首山)、海(辽东湾海滨)、岛(菊花岛)于一体,有“第二北戴河”和“关外第一城”之美誉,同时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温泉之城”“中国泳装名城”“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等多项荣誉,而其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更使它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度假胜地。
兴城文庙,亦称孔庙,位于兴城古城内东南隅,始建于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现建筑面积约一万七千平方米,是东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辽宁境内最大的文庙。兴城文庙初建时只有三楹正殿(大成殿),后经历代多次扩建维修,得以相对完好地保存至今。1988年,兴城文庙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兴城城墙与城内的文庙、祖氏石坊、钟鼓楼合并为“兴城古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城文庙南北长2 0 0米,东西宽8 4米,是一组平面呈长方形的古建筑群,大体可分为三路:中轴线上贯穿着三进庭院,在第一进院落,东西垣墙两端各配角门。南面垣墙正中有照壁与垣墙连立,东西角门外各立“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石碑一方,人称“下马碑”。角门内院落呈方形,北面有棂星门,为多层斗拱木结构牌坊。过棂星门是第二进院,内有泮水桥(状元桥)一座,为砖石结构拱桥。泮桥东南侧是更衣亭,对面为祭器库。泮桥东北侧和西北侧分别设有名宦祠和乡贤祠。泮桥北庭院正中为戟门,为三楹单脊硬山式建筑,各有穿堂门。名宦祠门前三百多年的柏树下部长出两棵小梧桐树,被称为“古柏育桐”,堪称奇景。过戟门向北是第三进院落。戟门相对甬道的中部立孔子像一座,整体汉白玉雕刻,通高3.3米,其中像高2.2米、底座1.1米。甬道尽头为大成殿,为硬山式小木结构,廊柱朱漆,雕梁画栋。正殿门额上悬挂着“万世师表”巨型牌匾,是清康熙年间珍品,殿内供奉孔子。东庑、西庑在大成殿前东西两侧,各五间,为硬山式结构,曾供奉先贤、先儒,现在均辟为展厅,分别设为“孔子生平事迹展”“中国科举制度展”。
兴城文庙风光
宁远碑林
2002年兴城文庙扩建,恢复了东路、西路。西路有“圣迹图”,北端是文史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路的“论语碑墙”。“论语碑墙”竣工于2002年,长188米,石碑采用黑色花岗岩材料,共103块。碑刻文字内容均出自《论语》,互不重复,书法作者经严格遴选,均为当代著名书法家。“论语碑墙”书法之美、刻工之精,建成以来一直备受好评,堪称文庙代表性景观。
宁远碑林位于兴城文庙院内西隅,建成于2014年。宁远碑林石碑用料为青石、花岗岩、汉白玉,碑刻文字内容均为与兴城风物人文相关的历代诗词,书法作者既有兴城书法骨干,又有特邀的省内外名家。宁远碑林成为继论语碑墙之后又一书法景观。
兴城文庙是一组平面呈长方形的古建筑群,散见于其间的匾额楹联多多,试举几例,可见一斑。东庑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清雍正帝撰。此联颂扬孔子“先觉先知”“至诚至圣”,评价之高,可谓无以复加。书法上溯欧阳询、柳公权,下及近人,点画变化丰富,纤而不弱、秾而不肥,极有骨力,结字收放自在,小大由之,几处重字尤见匠心。上下联计二十余字,字距极小,但揖让得宜,气息通透,堪称佳制。又如乡贤祠联“惟英彦堪继圣贤之训;俾山川长矜化育之功”,此联称颂圣贤、推崇英彦,复有“人杰地灵”之意,而后继有人、见贤思齐、继往开来之类也当为题中之义。书法作楷书,出于颜真卿而能变化,用笔纵横舒展处得篆书“婉而通”之妙,点画间或揖让有致或粘连一体,复得金石之趣,笔力沉劲,气象伟岸,深见性情。其他如戟门联“生民来未有夫子也;知我者其惟春秋乎”、名宦祠联“作国藩屏,垂千秋史传;济民功业,在百姓口碑”、仰圣斋联“明月清风深有味;左图右史交相辉”等等,也都可圈可点。
兴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改革开放以来,兴城书法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兴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办承办多次艺术、学术活动,2001年,兴城市被辽宁省委宣传部命名为首批“辽宁省优秀书法县(市、区)”,2010年,兴城市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宁远书院位于文庙西南(原“有朋轩”),是兴城市书法家协会活动基地,经常开展各种书法活动,是兴城书法作者的家。宁远书院匾额由魏哲题写,楹联由郑雪峰撰、张公者书。联曰:“少长会兰亭,略如觞咏春三月;风云幻霜楮,叱起龙蛇笔一枝。”上联用晋代王羲之与同仁雅集兰亭、流觞曲水并作《兰亭序》典故(《兰亭序》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句),有视宁远书院作今日兰亭之意;下联写染翰挥毫走笔作书,遣词造句既见文雅又具气势,古韵今情,颇令人神往。
责任编辑:韩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