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式影评写作:开启跨媒介艺术欣赏之门

2017-06-23 12:59王荣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媒介艺术

王荣

(江山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江山 324100)

鉴赏式影评写作:开启跨媒介艺术欣赏之门

王荣

(江山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江山 324100)

鉴赏式影评的写作,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会解读影像媒介,鉴别欣赏影视作品的优劣,学会理性地阐述论证自己的视觉感知,从而进一步深入认识影视作品的文化价值。鉴赏式影评的写作要符合文艺评论独特的文体特征,学写鉴赏式影评须学会记录和质疑、论证和反思。

鉴赏式影评;写作;跨媒介学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如何通过写作教学提高学生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文艺评论中的鉴赏式影评写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抓手。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虽然把影视、戏剧也列入语文教学的范畴,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诸如剧本阅读等纸质阅读的层面。当今,我们已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影像媒介发展迅猛,已经占领了学生相当一部分的阅读时间,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对影像媒介的阅读视而不见了。直到 2016 年,在修订中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中,“跨媒介学习”被列入必修模块,视觉文化终于纳入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视野。

笔者近几年来一直从事普通高中“电影欣赏与写作”选修课程的开发及实施研究,深切体会到影评写作对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思辨能力的意义,也对指导高中学生进行影评写作作过一定的思考与研究。

一、高中语文中影评写作的定位

影评即观影者对于电影的评论,它属于论述类文章中的文艺评论的范畴。文艺评论包括对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雕塑、书法、美术与摄影等的评论。鉴赏式影评是影评的形式之一。

因为影评的种类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评介式,介绍电影的内容,介绍看点,同时有对作者的评价,属于推介型。

(二)生发式,作者从电影的某一点引出文艺理论问题、人生哲学或社会问题,看似电影评论或电影批评,其实属于借题发挥型。

(三)观感式,谈观看某部作品后的体会和感想,也即观后感。

(四)鉴赏式,对一部作品的整体或某个方面进行评赏,或者对几部作品进行对比,以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态度来说服他人,或者让自己对电影的理解更加深刻。这种鉴别欣赏活动,属于艺术鉴赏型。

(五)理论式,阐述或批驳某个电影艺术的问题,将一部电影与其他文化领域相联系,以阐明一种文化和根植于这种文化的电影,属于学术型。

论述类文章、文艺评论、影评和鉴赏式影评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我们没有商业意图,所以无须写放映报告;我们没有研究的条件,所以没有能力写学术文章;我们更没有批评的底气,所以也不敢写批评文章。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和课程标准中的跨媒介学习任务群,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来看,我们的定位是指导学生学写鉴赏式影评,借以提高学生影像艺术的鉴赏水平。

二、鉴赏式影评的要求

(一)写影评要有准则

要写好影评,作者必须具有相应的操守和责任,即对电影的热爱、执着和分享艺术等职业素养,还需要作者具有正直、善良、博爱的情怀。德国著名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曾提出评论家应恪守的十三条法则,其中提到“没有明确立场的人须保持沉默”“批评是一个道德问题。如果歌德错判了荷尔德林、克莱斯特、贝多芬或让·保尔,那是他的道德观而不是他的美学眼光有毛病”。道德,是一个评论家的基本准则。

(二))影评要“述评结合”

因为影评兼有文艺性和评论性的特征,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述评结合”,或者叫“赏析结合”。影评是专就艺术问题进行评论的,所以评论时要紧紧围绕电影,再现或者概括复述电影,充分欣赏电影。可以直接复述、引用,也可以间接转述、引用,可以先述后评、先评后述、述中有评、评中有述、评述交错,也可以先赏后析、先析后赏、赏中有析、析中有赏、赏析交融。

(三)影评要有新意

对于经典的电影,前人往往已经有许多评论文章,评论的角度有多个方面,比如主题、情节、人物、镜头艺术、色彩、音乐、流派、导演、演技、摄影、技术等,所以再评论的角度要新颖。这个新颖的发现又是不容易的,它需要作者有艺术感觉、电影知识积累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影评要有论述

影评作为论述类文章,在论述和阐释中具有主观性,受到评论者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批评视野的制约,它与科学论述的客观性不同,它是一种主观真理。所以在写作影评的时候,一定要先亮出自己的主张,即中心论点,论证时要逻辑层次清晰。这是对所有论述类文章的要求。

(五)影评要有深度和广度

为了使影评更有思想深度,更有说服力或感染力,写作时还要求精研电影,知人论世,力求透过导演、编剧、原著和电影作品挖掘出更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提高读者的审美情趣,让影评更有价值和意义。

三、鉴赏式影评的写作

要写好一篇影评,首先要对影像语言的解读有一定的基础。关于影像语言如何阅读,这方面最好能够借助专业的书籍或者教师的指导,新课程有“跨媒介学习”模块,相信教师也会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在此不做重点阐述。下面重点指导如何写作。

在写作之前,最好能多观看几遍电影。因为银幕画框内的形象具有流动性,即在观影时,视觉形象总是在不断显现的同时又不断流逝,流动的影像难以固化成文字,难以让观众回头用心思考和揣摩,所以,学写影评时,最好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学会记录和质疑

认真地“看”和“想”,还要及时记录,不断地联系和思考,要质疑一些非常基础的问题,比如:

(1)影片的片名和情节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电影以这种方式开场?

(3)影片反映了什么主题?

(4)为什么影片以这样的画面结束?

(5)这部电影和我曾经看过的类型片(好莱坞商业电影、文艺片、实验电影等)有何异同?

(6)摄影机移动是否有某种显著的形式?也许是远景、叠化或者跳接?(镜头艺术)

(7)哪三四个镜头是最重要的?(有没有重复出现?)

(8)人物形象有何特别之处?

(9)色彩、音响效果有何特别之处?

(二)学会论证和反思

初稿写好之后,要推敲论据是否恰当、论证是否清楚,不断地修改文章,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我了解这部电影的创作背景、导演风格流派、演员个性特征吗?(往纵深和广度思考,是否需要补充?)

(2)主题是否新颖,有没有讨论价值?

(3)全文逻辑是否清晰?具体例子与观点结合程度如何?

(4)句式是否还可以更有变化?

(5)语言表达、引用、格式等有无错误?

四、鉴赏式影评的评判

除了要符合论述类文章共性的评判标准之外,鉴赏式影评还要求符合文艺评论独特的文体特征。

正如文学鉴赏与读后感有很大的区别一样,影评与观后感的区别也很大。但是,我们常见的许多影评,严格来讲是不能算鉴赏类影评的,因为它们有的纯粹是用记叙在复述情节,有的在用散文化或者诗化的语言描述电影,始终不见观点;有的看上去夹叙夹议、文采飞扬,还不时地抽象出人生哲理,折射出艺术信念,读来好像令人敬佩,其实已经成了“散”文;有的借题发挥,抨击时弊,或者大发感慨,直抒胸臆,读来似乎令人感动,其实已经成了观后感或者跑题太远。

评判鉴赏式影评是否符合文体有一个方法:如果把所鉴赏的影像媒介换成纸质媒介,把电影换成小说,评论者写出来的鉴赏文章是不是一样的内容?如果把这部电影换成另外一部电影,写出来的还是不是一样的内容?如果没有区别,那说明影评者没有根据电影的独特艺术(形式)来评价电影,没有扣住电影本身的内容“述评结合”地来评论电影,这篇鉴赏式影评就是不符合文体的。

这正如许多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鉴赏陆游的一首爱国律诗,明明是律诗,但是他指导鉴赏的结果跟鉴赏一首爱国的词、一篇爱国的散文没有区别,那么,学生把这样的文艺评论写出来,即使文笔很优美,结构很清楚,主题很明确,也与文体不符。文艺评论的教学,如果忽略了认识各种艺术的独特美,那么,艺术教育的初心何在呢?所以,我们以指导鉴赏式影评为抓手,其实是让学生明晰文艺评论这种文体的写法。

笔者在本市范围内举行了几届高中学生影评大赛,曾经跟评委们商量制订了以下几条评分细则(由低到高分等级排序):

E 等:跑离电影的观后感。(借题发挥,发泄自己的情绪)

D 等:偏向剧情记录的记叙文。(要点散/全/乱,叙述的文笔尚可)

C 等:偏向艺术术语解释的“散”文,或者肤浅的议论文。(夹叙夹议、文采飞扬,而要点散乱不见中心;选点集中、思想肤浅或者观点没有新意,论据单薄,论证推理过于简单)

B 等:鉴赏类电影评论。(观点对读者有价值,有启发;论证时论据充分,逻辑清晰;能紧扣影像本身,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鉴赏,表述时“述评结合”)

A 等:不只是一篇影评,且很有学术价值。(提升到哲学美学的高度,或从意识形态比如对好莱坞电影的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种族研究、阶级研究、后殖民主义研究等领域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

下面笔者通过两篇例文来进一步阐述。

【例文1】

“活捉与审判”是一种实力——《湄公河行动》影评

2011 年 10月5日发生“湄公河惨案”后,或许是受到“愤怒”情绪的影响,只觉得,我方公安干警只要派出得力警员,只身前往金三角,直接将大毒枭“糯卡”击毙,给我方13名遇难船员的家属一个交待即可——

然而,我们要逮捕的主犯是他国人员,而且是境外作案,直接前往他国抓人,这又谈何容易?不然,也就没有那么多外逃的贪官或罪犯了——如果这些贪官、罪犯能轻易被抓回,那公安部也就不必实施“猎狐行动”了;同理,如果大毒枭“糯卡”能轻易被击毙,那他也就不是金三角的“大毒枭”了。假如把选派特种兵远程击毙个别主要目标称为“斩首行动”,那么活捉“糥卡”则完全可以称之为“猎狼行动”。

既然现场可以直接击毙“糯卡”的机会很多,可为什么一定要押解到国内进行审判呢?思索后得知:审判是一种必须有的形式,现场击毙至多只是一种“解气”,而公开审判不仅维护了中国公民的尊严,也维护了中国与老挝、缅甸、泰国的国际关系,更维护了“CHINA”和五星红旗的尊严——不是说“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吗?如果祖国不强大,我们又能拿什么去维护“中国”和“中国人”的尊严,我们又能拿什么去“虽远必诛”?祖国的崛起不仅仅体现在“16号”辽宁舰,不仅仅体现在“ 歼 31”“ 运 20”,也 体 现 在 我 们 有 能 力“ 活 捉 糯卡”。

(此文作者系一文学爱好者,因篇幅限制,有删节)

[点评]这篇文章观点清楚,论证有力,语言老练,但是,如果不是副标题的说明,我们如何判断作者到底是由观看电影而发的感慨,还是由观看破获“湄公河惨案”的报道后发表的评论呢?所以,尽管作者写作功底很好,从鉴赏类影评角度看只好判E等。

【例文2】

打斗戏也可以追求精细精美——《湄公河行动》与《釜山行》比较谈

昨晚看了国产片《湄公河行动》(2016 年,林超贤编剧并执导,以下简称《湄》),个人认为跟韩国片《釜山行》(2015 年,延相昊执导,以下简称《釜》)相比,艺术水准还是粗糙了一些。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对比:

从叙事技巧上看,同样是打斗镜头,《湄公河行动》的叙事要粗糙得多。《湄》是敌我打斗,警匪枪战,采用常规的三个回合的线性模式,用铺垫手段,步步推向高潮,主题符合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激动人心,这正是它获得不错的口碑和票房的原因。但是情节设计总体感觉比较老套。《釜》是正常人与感染病毒者的搏斗,恐怖、血腥,感觉是脱离现实的魔幻类型。它在叙事上有几个方面可圈可点,比如,从第 9节车厢打到第15节,每一关没有雷同。人鬼之间有明显的隐喻象征意义,显得主题更加深刻。该片叙事节奏,张弛有致,情感把握,愤怒、恐怖、感动等交替进行,在叙事技巧上更精细一筹。

从塑造人物性格上看,《湄》片的人物只有两派,粗糙得几乎让你记不住人物形象。为了有所区别,他们用取绰号的方式,用独眼龙、口吃、瘸腿等特征,这恰恰是艺术作品塑造典型形象时最劣的技巧。《釜》片就不同,在群体的搏斗中,用动作、语言、细节来体现人物性格,比如,男主角基金经理石宇,面对病毒袭来,他的护犊之心与恐惧害怕之心,让他在自私冷酷的高管大叔和热心救人的尚华之间游移。影片用对比手法,非常真实地体现了生活中的各色人等,他们的冷漠自私和高尚伟大,个个不同,非常鲜明。

总而言之,《湄》片激情可嘉而细腻不足,在近几年的国产片中也可以算得上是良心之作,可是跟《釜》片相比,在艺术的精细上还得下功夫。期待更多高质量的国产片,带给我们精美的艺术享受!

(此文作者系热心电影写作教学的教师,因篇幅限制,有删节)

[点评]这篇影评观点集中,客观公正;阐述时能够紧扣影片的内容和镜头艺术,述评结合;论证的条理清楚。该文基本上符合鉴赏式影评的特征,在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上面还可以继续提升,可判为B等。

五、总结

在语文学习中,“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是一直以来都重视的课题。笔者认为,“跨媒介学习”是“提高审美素养,学写文艺评论”的一条有效途径。今日提倡学写鉴赏式影评,实际上是想让学生通过学会解读影像媒介,鉴别欣赏影视作品的优劣,学会理性地阐述论证自己的视觉感知,从而进一步深入认识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开放性多样化的教学实践,让语文学习的视野更加宽阔,道路更加宽广。

(责任编辑:李益)

猜你喜欢
媒介艺术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纸的艺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