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7-06-22 17:13陈晓晔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初中语文

陈晓晔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深入地开展,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语文新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教师产生了一些新困惑。对这些困惑进行了一些思考。

初中语文困惑思考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使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产生了一些新困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理清思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反思。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是否与传统的截然不同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重在创新,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部分教师用“全新”目光看待新课改的语文教学,认为新课改的语文课应该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那么,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真的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截然不同吗?

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课堂教学模式,很难明确,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因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应该具有实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提升。

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和钱梦龙的“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改革的是什么?是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转变“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二、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是否得了课堂的“热闹”而失了“双基”的落实

新课标的实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探讨、讨论发言的机会,一节课经常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度过。但一堂课下来,老师感觉好像什么都没有教到,学生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以前所强调的基础知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似乎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学生的作文上错别字、用词不当、病句、语序混乱等现象层出不穷。于是,有的语文老师忧心忡忡:“这样课堂是‘热闹了,却忽视了语文‘双基的落实,长此以往,将来考试怎么办哟——”有的老师埋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忽视了“双基”。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我们不能简单看待,因为这种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教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不过,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让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对此我们应持之以恒。

其次,我们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70~80年代又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到“双基”,而是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这一变化看,似乎“双基”已成为过去时了。其实,目前推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双基”,而是将其进一步科学发展,使之更科学,更具人文化。

从理论上,“语文素养”是“双基”的继承发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重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与“双基”相比,它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万丈高楼,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重视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但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应走出以往“应试”的局限,从“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角度重新思考“雙基”的内涵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双基”,不能简单地把“双基”理解为字词句等语法知识,更不能狭隘地把“双基”理解为以前高考所考查的知识和所考查的能力。

三、新编语文教材的使用是否在“增负”

不少语文教师认为,新教材的使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也为完成教材的教学疲于奔命,因为新教材的内容比旧教材更多了,过去一个学期学一册,一册课本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而如今,人教版的语文“必修1”的一册课本“阅读鉴赏”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课本另外还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而且要求一定要半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学时少,内容多,这难道不是“增负”吗?

这种“增负”的抱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反映了有的老师仍墨守传统的“教教材”观念,把教材当作“圣经”,而不是“用教材”。在传统观念中,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每篇课文都不放过。如今世变时移,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的教材观也应更新。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知识载体,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我同意“增负”的说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选修课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靠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一只粉笔就可得心应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努力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文化素养,精心钻研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负担确实变得比以前重了。但在这辛苦的学习与钻研中,实现了“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也许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新情况。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勇于面对,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及时解决新问题、新情况,实现自身的发展,推动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材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教材精读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