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琴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从重视“双基”到关注“四基”,从注重学习结果的考查走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改的方向已毋庸置疑.考试命题一直是引领教学的“风向标”,如何发挥好考试命题的导向作用,以改进教学,发展学生呢?显然,命题的价值取向值得深思.下面,笔者结合部分试题探析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贴近生活实际,折射应用价值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并概括出来的.数学命题的素材也应该接轨学生的现实世界,把对数学知识的检测放置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中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思维的活力.
例1近年来,消费者对于“网购”的热情持续上升,“双十一”是网购者的节日,成交额每年也在不断刷新纪录.据统计,2015年“天猫”双十一最终成交额为九百一十二亿一千七百万元.横线上的数写作(),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亿元.
分析如果人为地编出一个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可能更便于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但考虑到数学问题要生活化、情境化,应有真实性,所以就选择了一个最新的、热点的数据——2015年“天猫”双十一的成交额.这样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面对真实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考查形式,提升思维含量
数学学习是一个灵活应用的过程,要改变过分依赖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方式.在考查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问题的结构、问题的设问形式、问题的呈现方式等加以改造,同时添加适当的问题情境,转换成另一种题型的命题方式,这样会更具思维含量,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100°,另外两个内角各是().
分析看到这一题,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0°,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这样的问题,已知的角也许是顶角,也许是一个底角,需要考虑两种情况.本题需不需要考虑呢?实际上学生只要清楚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钝角,问题便迎刃而解.改变了形式,既考查了学生对多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三、重视思维过程,强化自主探索
命题应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善于系统思考的能力.试题要有一定的自主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做力所能及的探究,让不同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3在一张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的面积是75平方厘米.原来长方形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根据已知条件先画出示意图,再解答)
分析这道试题难度不大,但检测了学生的过程性思维,考查到学生是否会画示意图解决面积计算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同时,在画示意图前后的对比中,可以凸显画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四、着眼核心目标,发展核心素养
数学学习的材料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精心设计试题,通过丰富的呈现方式,借助实物照片、表格、图像、文字资料等多种形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在呈现信息上也灵活多变,允许信息不足、多余的现象,培养学生阅读学习资料并搜集处理信息从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4综合应用.
(1)下表是红红周一到周五上学的作息时间表,下图是红红家到学校的平面图.红红每天骑自行车上学,她习惯在上早读课前5分钟赶到学校,她骑自行车上学平均每分钟大约行()米.
(2)星期天紅红应邀步行去东东家做客,她步行的速度是每分钟50米,红红出门8分钟后,东东以每分钟70米的速度从自己家里出发去迎接红红,经过20分钟接到了红红,东东家距离红红家有()米.
分析数学学习的归宿是解决现实问题.但现实问题不等同于数学问题,它的信息是杂乱无章的,需要我们对非本质的东西进行剔除,选取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抽象为数学问题.条件信息不多不少、就题论题式的解决问题则失去了意义.上述两个试题,还原本质其实就是简单的“求速度”和“行程问题”,然而解决这两个问题则需要学生细心阅读和理解问题情境,选取相关的条件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试题可以真正培养学生面对现实问题,主动获取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份命题固然不能立竿见影地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学习的素养得以改善,但是作为评价“教”与“学”的有效手段,只有在命题中凸显课标理念、坚持内涵发展,发展学生才会真正落到实处,让命题真正成为引领教学改革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