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嗜此不疲

2017-06-22 13:29张越
中关村 2017年6期
关键词:小楷书法家书法

张越

世界很大,也很小。认识青年书法家胡继明是偶然,也是必然。

不久前,记者采访圆明园首席摄影师刘继文时,偶然听他聊起刚认识的一位书法家胡继明,“他的小楷写得好极了,连杨再春先生都啧啧称赞!”记者顿时对这位书法家产生了兴趣,心想,能得到杨再春先生赞许的书法家,功底一定了得。由刘继文牵线搭桥,记者终于有机会和胡继明会面。

采访胡继明的那个下午,很令人难忘。采访之前,刘继文给记者打了个“预防针”,“继明的书法写得特别好,但他不爱说话,想从他身上挖掘故事,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出乎意料的是,采访当天,胡继明竟然滔滔不绝地讲了近三个小时还有些意犹未尽。说起书法,他就有说不完的话,提起已逝的恩师,更是热泪盈眶。采访当天,记者有幸看到了胡继明用小楷创作的传承中国儒释道经典文化的书法作品,从短至260字的《心经》,到2000字左右的《陶朱公商训》,直至长达17035字的15米长卷《地藏经》……每一幅作品都是胡继明呕心沥血之作,他不仅做到了一字不错,一字不落,他更加追求一笔一墨都能写得淋漓尽致,让中国书法与中国经典文化完美融合。

每个人的生命旅程都是不同的,作为艺术家,胡继明毅然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艺术马拉松之路——他试图用小楷传承中国经典文化,用笔墨拾起中华即将遗失的古典文明。

收藏家的后代

1972年,胡继明出生于河南省潢川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祖辈都是当地有名的文人,曾祖父是位颇负盛名的收藏家,祖父也满腹诗书,读过私塾,曾经是当地的秀才,文革时候虽然挨过批斗,但平反以后就继续当老师教书了。他祖父的书法也写得很好,无论是当地有名望的高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逢年过节都会找他写对联,大小商铺还请他写招牌。虽然经历动乱年代,家世不再显赫,但家中收藏的古画却难得地保存了下来。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逐渐和谐、稳定、繁荣,胡家终于把动乱年代藏在古墓中的名画取了出来。那一年,胡继明才11岁,当祖父将八大山人、扬州八怪、顾炎武、董浩等名人真迹一一展现在他眼前的时候,胡继明惊呆了,忽然之间,他年幼的心灵仿佛被打开了一扇窗,从那一天开始,他的灵魂便开始穿梭于古今,无昼无夜地与古代先贤隔空对话。

对艺术渴求的种子,就这样深深埋在了胡继明的心里。虽然从7岁开始他就跟随祖父学习书法,但直到11岁,他才似懂非懂地感受到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当时,家中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已被他临习多遍,正值好奇心旺盛的年龄,胡继明特别想临摹更多的好帖。机会不期而遇,有一天放牛时,胡继明无意间发现了一处墓穴,他不但不害怕,反而被墓碑上用隽秀的楷书刻着的碑文深深吸引住了。他灵机一动,碑文也是上好的字帖啊!干脆以后就专门找墓地放牛吧!从那时开始,胡继明家乡周边凡是有墓地的地方,他都走了个遍,字体多样的碑文成了他宝贵的艺术教科书。每每写完字,祖父都会给他细心点评,他进步飞快。

读高中的时候,胡继明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但他的追求也更高更远了——“那时我就梦想着能当一名书法家。”虽然当时不再放牛了,但是受临习碑文的启发,他突然想到,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路过中山门商场,以及大大小小的店铺,那些牌匾都出自名家之手,于是他又有了新的学习目标。尤为让胡继明仰慕的是陈天然先生题写的“中山门商场”五个大字,雄厚大气、奔放豪迈!“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那时每天放学,都想路过那里,多看两眼……”后来,他又在书店里如获至宝般发现了杨再春先生于1988年出版的《中国名言钢笔书法》,他立刻买了下来,利用繁忙的课余时间练起了硬笔书法。

胡继明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回忆起那段艺术启蒙时期的故事,胡继明感觉无比幸福。“能在古代经典名画的陪伴中成长,能有一个会写书法的爷爷真的很幸运,让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在酒缸中泡大,没有酒香,也有酒味儿了。”胡繼明不禁微微仰起头,仿佛在和爷爷隔空对话。

浙江拜师

读书的时光转瞬即逝。1992年,20岁的胡继明决定离开家乡到浙江台州工作。原本那只是一段为了生计而奔波的旅程,不曾想到,台州竟成了他追寻艺术梦想的一块福地——在那里,他有幸结识了影响并改变了他一生的恩师李施增先生。

初到台州的时候,胡继明应聘进入台州新华化工厂工作。他清晰地记得,试用期的第一个月工资是156块钱,刚拿到工资,他就立刻跑到书店,花70块钱买了一本他期待已久的《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但接下来的一个月生活可就惨了,只有86块钱的生活费,他只能喝一个月的青菜汤了!

艰苦的生活在远大的理想面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那段时间,胡继明整天沉浸在《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里,饱览中国书法名家陈天然、权希军、张海、李铎等前辈的经典作品,一得空,就坐下来用心临摹。

渐渐地,胡继明写的一手好字就在工厂里传开了,从那以后,厂里写文书,画板报,写对联等就都成了胡继明的工作。有一天,他的同事要举办婚礼,原本已经买了几副对联以备用,但就在举办结婚典礼当天,忽然发现缺一副对联,情急之下,同事找到了胡继明,让他帮忙写一副对联应应急。胡继明二话没说,当场就创作了一副,没想到,写得竟然可以和买的媲美!同事拿到对联后特别高兴,一时兴起就说,我给你介绍一位书法家啊?胡继明一听,乐开了花,立马答应下来。后来,通过同事买对联的林老先生的引荐,胡继明来到了在当地颇负盛名的书法家李施增先生家里。从那一天开始,胡继明的命运悄悄地发生了转变。

在与李施增先生相处的日子里,胡继明不仅读遍了老师的藏书,在文学底蕴的滋润之下,他的书法创作也有了质的变化。李施增先生不仅让胡继明多临帖,还经常带他看举世闻名的榜书作品。直到今天,胡继明记得与李施增先生到戚继光庙观看书法泰斗沙孟海题写的“威镇海疆”四个大字,“看到那四个字我才明白,沙老真的是书法界的泰斗,他笔下的四个大字,有排山倒海的笔力,惊龙闪电的气势,给人以惊吓的感觉。”想起那四个大字,胡继明兴奋了起来,他一边说着一边手舞足蹈地用肢体语言描绘着印在他脑海里的惊世骇俗的作品,“当时老师就告诉我,榜书只有写到这种程度才算成功!吓不到观众的榜书,都是失败的。”

与恩师朝夕相处的8年时光,是胡继明生命最难忘、也是最珍贵的时光。看着弟子进步飞快,李施增先生觉得是时候让弟子“下山”了!“继明,如果你想在书法上有更好的成就,你就去北京吧。书界的大师都聚集在那里,你能跟他们学到更多东西。”李施增先生的一番话,为胡继明指明了方向,经过认真的思考,胡继明终于鼓起勇气拿着笔墨闯北京。

从他踏上前往北京的征途开始,就意味着他站在了职业书法家的起跑线上。他知道,这个抉择无疑是一场豪赌,即便他要付出自己生命的全部来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但他依然选择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拿着笔墨闯北京

2006年10月1日,34岁的胡继明终于来到了曾经梦想的城市。他站在天安门前若有所思,当时他没有想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他,初到北京,就受到世界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会会长、著名美术家汤余铭先生的青睐,并获得了他艺术生涯中的第一桶金;他没有想过,若干年后,他竟捧着那本历经岁月洗礼的、被翻看得厚重而陈旧的《中国名言钢笔书法》走进杨再春先生工作室与先生亲密交谈;他也没有想过,在开放、包容的首善之都,他得以亲密会见当初在《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敬仰的陈天然、权希军、张海、李铎等名家,并且得到了诸位前辈的悉心指导;他更没有想过,短短10年内,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得到了书家的认可,同时也被诸多中外名人收藏……胡继明在北京的艺术生涯如鱼得水,真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登上了更高的舞台,就要展示更加精湛的绝技。胡继明虽然年轻,但是他的书法功底颇深,楷书、草书、篆书他都写得颇具特色,但他尤其重视楷书,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钱泳说,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这些先贤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影响着胡继明。“60岁之前,我会把主要精力都放到楷书上,尤其是小楷,我要以书法为介质来传承中国的经典文化,我不是一位书家,我更希望自己是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承人。”胡继明为自己设立了一个伟大的目标。

其实书法创作的形式多样,无论专攻哪种字体,都有一定的艺术难度,但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榜书和蝇头小楷,前者是最大的字,后者是最小的字。胡继明没有选择走捷径——写中字,而是选择了小楷。他的小楷经典长卷,字数大多在1000字以上,多则一两万字。为此,他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代价,一幅作品少则数日完成,多则数月。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创作,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沐浴、焚香、创作,晚上12点才睡觉,他的工作室和卧室里堆满了书籍,他时常枕着书就睡着了,所以他给自己的斋号取名为“伴书眠”。“我坚持走这条路,义无反顾。就像汪国真诗里写到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在创作上,胡继明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苛刻,不允许错一个字,也不允许落一个字。凡是他最终盖章的作品,几乎都是完美无缺的。这也是他能被广大收藏家认可的原因之一。

看到胡继明的字,你一定难以想象,如此年轻的书法家竟然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从7岁跟随祖父习书开始,第一本字帖就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一临就是数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艺术追求的不断深入,胡继明的视野更加纵深了。他以柳公权为起点,继而临颜真卿,然后沿着时间轴向前追溯至楷书鼻祖钟繇,花数年时间重点临摹钟繇的“五表”,从中吸收了很多营养。最后,他又跨越书法发展历史,从三国时期一直穿越至明代,临摹了明代大家文征明的几乎所有作品。“明清是一个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百花园,文人荟萃,我觉得文征明可以说是小楷的集大成者,他才华横溢,不仅书法好,绘画和文章也是一流的,他是我的榜样。”胡继明转念又想,“征明、继明,我忽然觉得我们的名字也是一种缘分。‘继承文征明或许是一种天意?”胡继明仿佛忽然有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在穿梭于古今的学习中,胡继明的小楷吸收了众家之所长。他的作品中隐约可见钟繇的古风醇厚、自然天成,而众家之中,他对文征明的小楷研究得最为透彻,他的小楷也因之而呈现出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的面貌。虽无雄浑的气势,却隽秀无比,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正所谓字如其人。

数十年来,胡继明在先贤的基础上孜孜以求,如饥似渴,每迈出一步都如履薄冰。岁月的洗礼,以及艺术底蕴的积淀,又不断让他对书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书法是一门哲学。写到最后都是道法自然,信手拈来的东西。多年以来我悟出了八个字:酷爱、专一、法度、持久。是这八个字支撑我走到今天。”

從启蒙老师爷爷,到恩师李施增,再到后来不断结识的诸多老师,诸如李乾山先生、李铎先生、杨再春先生等,都成了照亮胡继明艺术之路的灯塔。时光易逝,当恩师李施增先生与世长辞的时候,胡继明第一时间赶往先生家中,只为最后见先生一眼,最后亲吻先生一下。李乾山先生故去的时候,胡继明更是捧着先生送给他的遗作“听凭岁月如流水,依旧豪情似大河”,流了两天泪水。就在记者采访时,回忆起恩师,胡继明依然热泪盈眶。“遗憾的是,生命走了;幸运的是,宝贵的艺术留了下来。他们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不断鼓舞我们在艺术的艰难道路上潜行。踏着他们的足迹,薪火传承。”胡继明一字一句说出了肺腑之言。

此时,记者忽然想起胡继明多年前写的一句话,正是对他一路追寻艺术理想的生动总结:“书道艰辛,我爱之;书路艰难,我攀之;书海浩淼,我寻之;书生清贫,我乐之。不问收获,尽情耕耘,临遍中华古碑名帖,创造神州翰墨书香!”

猜你喜欢
小楷书法家书法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
书法家·谢 锐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