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处不非遗

2017-06-22 01:29李晗
经济 2017年10期
关键词:核雕古琴潍坊

李晗

生活无处不非遗,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是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终极目标。

山东是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潍坊风筝、淄博琉璃、章丘的黑陶等。不久前,《经济》记者来到这里调研当地的非遗保护情况,选择了被文化部评为2012年山东省非遗保护的十大亮点之一的潍坊和以活动促进非遗融入生活、非遗项目最多的淄博作为主要调研地点。3天时间,记者走访了10余个非遗项目,深入了解了潍水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做法以及当地非遗项目遇到的问题。“非遗融入生活”在记者心中,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不仅是喊口号,而是需要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合力,形成从传承人到传承人群的转变。

氛围营造:构建“场景”

为什么处于某个“场景”中的产品销量比较好?因为“场景”极易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同时让人们觉得这个产品有“用武之地”。同样,非遗传承和保护亦是如此,如果整个村子都没有人做这件事,其他人恐怕也很难坚持下去。

记者去的当天,恰逢山东各地在举行文化活动,各传承人分别去参加了与之有关的活動,其他居民去参加了自己感兴趣的日常活动。

在山东,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一直是其他地方争相学习的榜样。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山东省唯一由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自2010年11月设立,其从文化规律、潍坊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确立了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文创产业、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三个建设理念。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大家都非常了解潍坊保护区的“1344建设模式”,即制定一个科学的建设路线图(总体规划);践行三个融入理念——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文创产业、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四个传承平台——非遗传习平台、文化传播平台、学术研究平台、市场推广平台;实施四项保护工程——资源抢救工程、技艺培训工程、设施建设工程、非遗衍发工程。

当地居民告诉记者,保护区定期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将传统舞蹈、戏剧、曲艺、音乐表演送到民众身边,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当地政府还常年组织各类传统技艺的免费培训,为民众提供学习技艺、自主创业的机会,并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展示潍水文化,提供非遗通俗读物,将非遗保护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非遗真正能为民所用,全民共享,满足民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娱乐的一部分,每周再忙也会抽空参加。”当地居民告诉记者。

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由庆向《经济》记者表示,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是立足于对非遗保护原则的理解,注重对文化传承规律的尊重,强化对本地文化特色的发挥,整体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提供“场景”。他介绍说,潍坊全市已投资建成潍坊风筝博物馆、青州市非遗博物馆、潍坊红木嵌银博物馆等30余个非遗综合性专题博物馆、展示厅,保护区设立以来已建成285个规范化非遗项目传习所,14个非遗传承示范基地、8个校园传承教育基地,30处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非遗综合性传习中心,并建成了一批村级非遗展示室。

在投资渠道上,由庆表示,采取多元互补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保护区用于整体性保护事项的资金投入达200多亿元。这些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社会自筹和个人投入。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保护区并不是把原有的建筑拆掉重建,而是根据原有的建筑生态来最大限度匹配进非遗项目。其主要是为非遗传承人提供非遗综合传习的场所,形成政府主导、项目保护单位、社会团体、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参与的具有多元互补功能的非遗保护机制。

打组合拳:配套研培计划和社区活动

仅有“场景”还不够,与之配套的还有对传承人加大补助、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深入到市级的研培学校等。

山东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姜慧告诉《经济》记者:“不同于其他省份对非遗传承人的补助,山东省在给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年2万元补助的基础上,还进行省级、市级重复补助。”也就是说,如果某位传承人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那么按照传承人的评选标准和流程,他肯定也是省级、市级传承人。在山东,省级传承人每年给6000元补助,市级传承人每年给4000元补助。这样一来,这位国家级传承人一年就能得到总共3万元的补助。

这一举措在潍坊、淄博两地得到了传承人的证实。对传承人来说,这笔资金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对普通民众来说,也增加了他们学习非遗的动力。

记者在淄博听到当地居民说:“几乎每周都会参加一场活动。”培训、演出、展览、亲子活动、讲座等涵盖了非遗的各个门类。

淄川区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局长唐加福对此表示,他们充分利用各种节庆展会开展展示活动。“一方面增强文化认同,另一方面让山东非遗有更多出去的机会。”特别是积极策划优秀非遗项目参加全国及地区性非遗博览会,先后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了奥运会、世博会、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近百个大型展览活动,走出国门到韩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波兰、捷克等30多个国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随着社会对非遗的关注,传承人本身也需要培训和提升自己。姜慧告诉记者,2015年,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在山东启动了试点。“我们经过探索和努力不仅在省级有几个研培学校,还开到了市级层面,扩大了研培范围。”个别特色村庄是整个村子的居民做整体培训,集中传承一项非遗。“山东培训的面比较广,项目比较多,主要围绕传统工艺振兴和文化扶贫两方面来做。”

多方的合力也给山东省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106万个,年营业收入934.35亿元,利税106.6亿元,从业人员267万余人。

濒临消亡的非遗技艺:扩大传承人数量

非遗技艺消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其中的优秀精华是否能被及时传承下来,是所有非遗保护面临的问题之一。

在潍坊市奎文区大虞文化村,记者见到了核雕技艺传承人希今以及他的核雕作品。“睡梦罗汉”“普贤菩萨”“问心”“醉酒”“无相”等题材广泛,雕工精致。

希今认为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一次心灵的旅程,这是方寸之间的艺术。由于雕工复杂,纯手工制作,一年也出不了几件核雕作品,但他的核雕作品从不缺买家,每件价格也是从3万-20万元不等。他的徒弟告诉记者,在希今的核雕圈,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核雕爱好者,“时常是别人先和希今老师预定作品,希今老师做出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还都很满意。”

潍坊核雕不同的是,桃核纹路不一,雕刻者随纹路而雕刻,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孤品,上面的纹理就像手的纹路一样,没有相同的。这项技艺是无论科技怎么发展,也不可能被取代的。

希今少年时便接触核雕,那时候也没人带着,他自己自学了9年。“当年做核雕的人只有10余人,现在整个潍坊有将近500人做核雕,其队伍不断扩大。”

谈及此,希今表示,核雕之所以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分不开。潍坊市文化局、非遗保护中心从2006年便积极对这一传统濒危非遗项目进行挖掘、整理、申报与保护。同時身兼潍坊核雕协会会长的希今感慨最深:“每年潍坊核雕的面貌都有新变化。”2006年12月,潍坊核雕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3月,入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5年12月,在潍坊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协助下,成立了潍坊市核雕协会。

潍坊市核雕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葛伟建告诉《经济》记者,自从协会成立后,年年都会制定核雕发展的长远规划,组织凝聚潍坊核雕艺人,消除行业内的艺术偏见,促进潍坊核雕技艺的传承,组织核雕艺人参加研讨会、培训班、技艺比赛、各种艺术展览,提高潍坊核雕认知度和影响力,促进核雕艺术的市场化与规范化。

另外一个比较濒危的非遗技艺是古琴制作。记者在古琴传习所看到古琴传承人马荣盛时,他正在磨琴。他告诉记者:“一张琴磨下来,至少要用掉5斤鹿角灰,当灰慢慢被磨掉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自然的光泽。”

由于做琴工序复杂,加之市场的恶性竞争,诸城派古琴传承保护一度陷入困境。马荣盛告诉记者,诸城市古琴研究中心经常组织工作人员下乡进入社区,依托诸城市社区文化节活动,参与社区文艺活动,多次到相州社区、贾悦社区、辛兴社区、龙都土墙社区等多个社区进行演出,并用故事引导、试弹试奏等活动让社区老百姓知道诸城派古琴在全国古琴史中的地位。

马荣盛从2014年正式开始全职做琴,对古琴的投入和用心让他在短短时间就收获了不少“粉丝”。不少人会没事过来和他聊聊,谈谈做琴的心得和领悟。现在马荣盛名气稍微大了,也经常和古琴协会一起到校园去给学生讲古琴知识,培养学生多达千人。

记者从诸城市政府了解到,他们对古琴传承保护做了很多工作。“不仅要让濒危技艺活起来,最重要的是撒下一片火种。”举办大中小型音乐会、鼓励传承人参加比赛和演出等方式扩大古琴的影响力。2015年,诸城派古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16年开始实施“丝竹古韵遍华夏——诸城派古琴全国巡演”活动,分别在天津、莆田、济南、大连、合肥、南京、杭州、北京等10个城市进行了巡演。“一方面让当地琴友欣赏到了正宗诸城古琴,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与全国各地琴家的交流与联系,为扩大诸城派古琴的影响打好基础。”

无论是核雕协会的一些举措还是古琴的一些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扩大影响力,挖掘真正对这类非遗感兴趣的人,继而扩大非遗传承人的数量。记者了解到,现在核雕和古琴的传承人和技艺都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地方,而是分布在山东的各个地市县中。

传统工艺类非遗:产业化探索

姜慧表示,山东省非遗传承和保护秉承的特点就是生产性保护,即在保护的基础上,把非遗资源从产品变成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如果走市场不走产业化的方向,将来的路子会越走越窄,走产业化方向,过度商业化也不行,要遵循非遗基本的规律。现在也处于转换的过程,“关键要把握度。”

对于传统工艺类非遗,记者主要看了琉璃、陶瓷、淄砚、嵌银、风筝企业。从从业人员的数量上来看,基本传承没有问题。记者分别问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其他行业相比,可能比不上,但在行业内工资水平还不错”。

这些非遗企业形成了以特色非遗项目为主体,多企业共同参与的格局。但这些企业面临的一致性问题是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打造独有的特色品牌。

在淄博市淄川区城南,记者来到了尚庄村。在这个村庄里,当地居民都知道,这里掩映着一片日夜忙碌的厂区——淄博振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确,记者刚一进入厂区,就看到工人们拿着剪刀、手举铁棍,把有上千温度的流动的各种色彩塑造成一件件具有生命的宇宙万象。现场讲解员说:“这里的工作人员仍然保持着赶早不赶晚的传统,早早就来到工厂制作琉璃,上午10点左右就歇业吃午饭,到下午4点左右就收工回家。”

往展示区走去,记者看到了一个现代化非遗企业的创意和作品,他们采用的是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结合的模式,制作出的琉璃主要是出口,兼顾收藏级作品、家里的装饰品、实用性产品。但琉璃的制作技艺并未商业化,仍然是火与剪刀的艺术。

在潍坊天成飞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其传承人王永训告诉记者,风筝的销售并不存在问题,60%的订货来自网络。他们在阿里巴巴等有自己的电商团队。常规风筝走批发和网络,其他是接受客户定制和做高档礼品。天成飞鸢已经做了将近25年,同时也开发出了一些其他产品,比如舞台道具等。“基本一年四季都有活儿。”

在泰山瓷业,记者看到了中华名瓷——鲁青瓷,其以胎晶莹剔透、资质细腻、透明度高、釉青翠欲滴、翠绿明快、玉感极强而闻名。泰山瓷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往泰山瓷业生产的鲁青瓷主要用于礼品,“随着政府采购的限制,泰山瓷业也面临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探索新的销售渠道,如果不做出知名品牌,基本也维持不了不久。”

同样有转型烦恼的还有淄砚传承人许立荣和嵌银厂负责人。记者分别去看了淄砚和红木嵌银漆器,他们的产品工艺都很精细,极具地方特色,蕴含深厚的当地文化。许立荣告诉记者:“做淄砚的原材料只有淄博有,稍远一点地方的石头基本不能用。”现在,许立荣基本在做一些传承和淄砚文化传播方面的事情。

嵌银厂的经营状况不比从前,现在基本每年能勉强保持收支平衡。“市场竞争太激烈了,问题不是出在工艺上,而是如何突出我们的价值与特色,并与市面上的其他企业进行区分。”嵌银厂负责人表示。

非遗产业化几乎是所有省份都在探索和考虑的事情,但全国这么多非遗项目和非遗产品,不可能都产业化,终有一些非遗产品会走向消亡。但谁也不愿意坐以待毙,或许路子对,就火了呢。非遗项目正在奋斗中寻找希望。

猜你喜欢
核雕古琴潍坊
“核雕”进校园
核雕文化,非遗传承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筝”艳潍坊四月天
核雕:天地之宽,显于方寸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