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兴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歌国度,而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呈现形式。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勃、王昌龄……一大批诗人词人在历史的灿烂星河中走过,奉献出了精彩绝伦的华章。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更是在举国上下掀起了读诗背诗品诗的狂潮。其实,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对于我们的高中生来说应该是非常熟悉的,相信很多同学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填出其中的很多名句。
每一个清晨的琅琅读书声成就了高中生的诗词积淀,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荣幸地走上诗词大会的舞台一展身手,但我们却不妨巧妙地将其迁移到写作中。正如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朵诗词名句的小花,可以点燃高考作文的春天。
First Step:朝花夕拾
【高考链接】
标题: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守得云开见月明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似曾相识燕归来
凤头:
诗云:“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这里描绘的是白马湖畔的明丽景色。
在我看来,白马湖畔不仅摇荡着绮丽的湖光山色,也闪现着春晖中学的老师们的智慧。他们的智慧,是一种明慧悟性的达观者的境界。(节选自《溶溶晴港漾春晖》)
猪肚:
慢,带给了我们太多。慢,让我们品味生活,与其直奔庄严的目的,不如享受沿途的风景。慢,给了我们时间回味甜蜜,去看花的初绽,去听雪的堆积,去感受落红成泥……慢让人思考,也让人从容。田园派诗人王维早年也曾胸怀一腔热血,壮志凌云,但在腥风血雨的朝廷摸爬滚打之后,他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慢。因为慢,所以他从容候花落,“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因为慢,所以他与月为友相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因为慢,所以他兴来独往,自知胜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放弃了名利,因为慢给了他精神的寄托,从某种意义上说,慢给了他内心真正的满足与快乐,让他明悟了人生的真谛。(节选自《从前慢》)
豹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会自立自强,学会百炼成钢,漫漫征途之中,你才能“何妨吟啸且徐行”,才能“竹杖芒鞋轻胜马”。做自己的翅膀,终有一天,你会飞到心中所愿之地。(节选自《做自己的翅膀》)
【教师点评】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尤其在议论文中往往能直接表明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开头与结尾也是阅卷者高度关注的关键部分。尤其题目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而开头犹如衣服的第一颗扣子,所以这两部分是诗词引用频率出现最高的两个位置。当然,结尾也可以引用诗词收束全文,制造余韵,文章主体部分也不妨自由挥洒文采。而从高考作文常引诗词的特点看,可以是有诗意的,也可以是有哲理的,在表达上常有二两拨千金之效。但總体而言,稍微冷门生僻一些的诗词有陌生化的作用,而众所皆知的可点缀一二,但不宜大面积选用。值得提醒的是,诗词在一篇作文当中的引用要张弛有度、错落有致,关键点的引用能锦上添花,而太过频繁的引用当心沦为“落井下石”之举。
Second Step:分门别类
古诗词是有母题的,可以按照母题将名句分类,也可以将诗歌的母题与我们作文材料常常涉及的话题范畴进行联系,整理出数个专题,据此再梳理归纳出可以做素材的名句,围绕这些专题进行诗词积累。以下我们以哲思、情感、品质等三个大的主题为例进行示范。当然,主题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得稍微小一些,形成个人风格鲜明的专属诗词素材库。值得注意的是,引用诗词是建立在记忆准确的基础上,所以包括字形、作者以及诗题等都要留心。空格处也不妨请同学们动笔牛刀小试。
【哲思篇】
诗词举例:
1.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张若虚《______》)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春日》)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登飞来峰》)
4.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刘禹锡)
【情感篇】
诗词举例: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杜牧《泊秦淮》)
2.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寄黄几复》)
3.风——更,雪——更,______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选自______《长相思》 )
4.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除夜作》)
5.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黄鹤楼》)
6. 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选自____《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品质篇】
诗词举例: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蝶恋花》)
3.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谭嗣同《狱中题壁》)
4.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郑思肖 《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选自郑板桥 《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选自______ 《______》)
Third Step :斗转星移
1.直接引用,信手拈花
【大家赏读】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选自林清玄《秋天的心》)
【片段速写】
纪伯伦曾写道:“死亡改变的只是覆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农夫依然是农夫,林居者依旧是林居者,而将歌声融入微风中的人,他依然会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作品中的深层思考就如同那个歌唱微风的人,无论面具怎么多样,你仍然可以看见那本质的东西,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选自《似曾相识燕归来》)
【教师点评】
巧妙地化用晏殊词《浣溪沙》里面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增添了文章的韵味,不但妥帖精当,而且在具体的语境中翻新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内涵,拓展了原句的意境,充分彰显了小作者灵活的思维。
2.灵活化用,点石成金
【大家赏读】
饒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片段速写】
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的爱与苍凉。是谁在沙洲之中“拣尽寒枝”却不肯栖?是谁在赤壁之岸高歌大江东去?苏轼品出了人情的冷暖,终于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若是没有这世态的阴晴冷暖,苏子又何以一词一句震撼人心呢?(选自《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
【名师点评】
除了直接引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的名句以外,这个片段还化用了苏轼的词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与《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句子,这样就让诗词引用错落有致,摇曳多姿。引用古典词句,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具体可感,令人信服,字里行间浸润浓郁的文化味儿。
3. 化整为零,铺排蓄势
【大家赏读】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片段速写】
在人们沉浸在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高雅意境中时,谁又想到他七十多岁仍口诵“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样描写年轻姬妾的“淫词艳曲”?在人们感叹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情中时,谁又能看破他对莺莺始乱终弃的薄凉之心?艺术作品的美曾给予我们太多的幻想。我们想那作词的人定是风流倜傥,我们想那作画的人定是风骨无双,我们想那唱歌的人定是内心澄澈善良……我们何曾剥蚀那作品之上金碧辉煌的浮粉,看见那皮囊之下真实的是血肉,还是蓬蒿?
【教师点评】
文段引用的白居易与元稹的诗文都是广为传颂的名句,但选择精当,引用贴切,并且将两人并举,使得论据更为充分,蓄势待发,接下来的说理与总结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诗词的引用与一般素材不同,通常篇幅较短,所以这样化零为整的方法能够形成铺排,有用墨如泼之效。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