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民+季明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对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要求,又为新形势下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江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五大创建”活动的基本实践
在文明城市创建方面,注重用核心价值观强化思想道德内涵。在组织开展文明城市年度测评、发布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时,把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引导各类城市争当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最大公约数,画好理想信念这个同心圆,引导广大市民在参与创建中形成共同的梦想、追求和价值取向。推动各地在宣传阐释核心价值观上持续用力,建设了一批主题公园、广场,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性文化活动,融入人们生活空间。强化社会风尚、市民素质、城市文化、法治文化等建设,引导市民在参与创建中提升道德境界和文明素养。推动各地将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市民公约、居民公约,运用多种形式加强文明知识宣传和普及,引导市民从自身做起、从文明细节做起,真正把文明体现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在文明村镇创建方面,注重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乡风。围绕江苏省文明委《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行动方案》提出的“到2020年全省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達到60%”的目标任务,引导各地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尤其是注重广泛发动村民按照核心价值观要求,制定完善乡规民约,体现鲜明价值导向,使农民群众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引导各地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促进移风易俗、敦风化俗,善用民间舆论的力量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注重培育和发掘新乡贤文化,广泛设立善行义举榜,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引领风尚。组织开展“江苏最美乡村”创建活动,突出人文之美、风尚之美,引导各地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在文明单位创建方面,注重引导员工立足岗位践行核心价值观。继续深化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推动基层单位尤其是“窗口”单位立足岗位践行核心价值观,在开展优质高效服务中彰显文明。深化诚信建设,健全完善“红黑榜”发布制度,开展推选诚信之星、创建诚信示范街区等活动,引导企业诚信做产品、诚信做服务,引导员工诚实做人、守信做事。把深化“文明江苏”志愿服务行动作为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内容,搭建“志愿江苏”平台,引导各地各单位把志愿服务与岗位学雷锋结合起来,推动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工作。继续深化道德讲堂建设,采取“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倡导文明新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道德讲堂3.8万多个,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44万多场,受众达3600多万人次。
在文明校园创建方面,注重用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涵养良好品格和文明习惯。广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争做品德高尚、文明有礼、富有理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江苏人。注重从孩子易学易懂的事情抓起,组织开展以“八礼四仪”( “八礼”指“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四仪”指7岁入学仪式、10岁成长仪式、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为主要内容的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把“爱、善、勤、诚、俭、美”六种价值取向融入其中,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践礼修德。注重发挥诗教、乐教的作用,组织开展“童心里的诗篇”少儿诗会、“童声里的中国成长的歌谣”优秀作品征集和吟诵传唱活动,推出音乐儿童剧《田梦儿》、动画片《加油吧!三二班》等一批优秀少儿文艺作品,编创《璞石成玉的秘密——孩子们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印制38万册进入全省4000所小学。
在文明家庭创建方面,注重用核心价值观涵育优良家风。坚持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着力点,在深化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创建基础上,组织开展第一届江苏省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推动各地加强家庭文明建设,选树一批家庭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大力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活动,讲好家风故事,传播治家格言,引导人们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传承和弘扬家庭美德,让优良家风代代相传。中宣部、全国妇联在江苏召开“最美家庭讲好家训”万场巡讲工作经验交流会,推介徐州市做法。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五大创建”的难点
在推动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五大创建”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基层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融而不“深”,存在表面表层问题。在宣传教育上,有的地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简单理解成就是开展12个主题词的宣传发布,停留在标语口号层次;有的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缺乏创意、内容单一,与群众生产生活结合不够紧密,缺少趣味性和艺术性,显得 “生冷硬”;有的学校让学生死记硬背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不注重结合学生身心特点进行解读阐释,导致背得快、忘得快;在宣传教育内容针对性方面,普适性的宣传教育较多,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特点,针对不同对象、不同角色而进行的分众化宣传不够。在推动践行上,有的单位没有把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如一些经营性企业没有强化“诚信”要求,一些窗口单位没有强化“友善”要求,只是泛泛地宣传,等等。
融而不“广”,存在盲点盲区问题。从江苏省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看,一些城市建成区核心价值观宣传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有些应该设置的场所还没有设置,离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市民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还不高。相对于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和文明校园创建而言,文明镇、文明村、文明社区创建在融入方面还存在不平衡现象,有的仅仅满足于规定动作,整体上“小、零、散”,只得其形,不得其神。特别是农村群众知晓率还不太高,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的宣传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融而不“入”,存在知行脱节问题。“知之非难,行之惟艰。”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还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比如,有的市民群众对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关键词背起来很流利,落到行动上却很难,没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些领域诚信缺失,存在虚假欺诈现象;一些地方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小区邻里之间不太相识;一些市民存在“排外”现象,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外地人不够友善;等等。
融而不“实”,存在机制偏软问题。一些地方运用法律的力量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意识还不强,還没有推动对诸如扶跌倒老人遭讹诈等严重失信行为进行立法,对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缺乏法律的刚性约束;一些地方政策导向的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建立公共管理和政策道德含量评估机制,尚未形成各项政策制度从设计制定到实施执行都融入贯穿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政策环境;一些单位和镇村对核心价值观在创建中的统领作用重视不够,对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进展成效考核不力;等等。
三、不断探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五大创建”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精神文明“五大创建”,不仅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路径与思路,而且为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要坚持三个“统一”:一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和观念只有真正为群众掌握,才能化为实践的动力。理解了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涵,才能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从而增强自觉践行能力。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就是要在阐释、解读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推动实践养成,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断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二是坚持典型引领与全民践行的统一。近年来,江苏各地大力从基层、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中选树典型,这些出身“草根”、来自群众的先进典型,最有感召力、鼓舞力,能引发广大群众由感动、钦佩到群起效仿,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全民的积极践行又将推动涌现出更多的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真正使典型引领与全民践行形成良好互动。三是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主体的统一。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既要注重政府引导,又要发掘人民群众蕴含的巨大潜力和能量。要充分调动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引导民间力量积极参与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总结推广人民群众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成功实践。具体地说,把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精神文明“五大”创建,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在文明创建氛围营造上要注重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弘扬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统一,知是前提、是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五大创建”活动,首要的工作就是在创建氛围营造上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一是强化主题宣传教育。充分运用理论普及、媒体传播、文艺创作、主题活动、干部培训、学校教育等多种载体,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持续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引导人们不断提升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尤其要找准核心价值观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推动教育具体化,增强教育实效性,使“三个倡导”融入各行各业,融入人们的工作,融入大众生活。二是强化新闻媒体宣传。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要开设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专题专栏,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阐释解读,加强价值观建设和道德建设的评论言论,加强对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生动实践的宣传推介,推动形成崇尚核心价值观的鲜明导向。要运用各级各类网站特别是主要门户网站,运用“两微一端”阵地,结合各类媒体的传播特点,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真正使核心价值观宣传活起来、动起来、美起来,更加接地气、有生气。三是强化公益广告宣传。要通过征集评选、委托制作等方式,创作一批核心价值观主题公益广告,尤其要围绕对12个主题词内涵的阐释解读,推出一批图文并茂的精品佳作。要强化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好楼宇电视、车载电视、LED显示屏、建筑围挡、灯箱展板以及社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运用农村文化墙,宣传展示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抽象的价值观念具体化、通俗化,让人们抬眼可见,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增进认同。
在文明创建内涵建设上要注重强化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在新形势下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突出创建的思想内涵,强化创建的道德要求。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五大创建”,就是要始终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文明创建的思想道德内涵。一是持续选树和宣传学习道德模范。要建立科学的选树机制,把组织推荐、社会评荐、个人自荐结合起来,继续做好“时代楷模”、“勤廉标兵”、“最美人物”、“最美家庭”、“身边好人”等推选发布工作,构建多层次的典型群体,形成“群星灿烂”与“七星共明”的生动局面。持续深化“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深入挖掘举荐身边好人好事,让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典型选树中发挥得更好。要浓墨重彩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把“看得见的宣传”和“看不见的宣传”结合起来,创新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手机客户端等现代手段,让典型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成为常驻人们心中的“偶像”。要坚持对象化传播,增强贴近性,通过新闻报道、基层巡讲、举办现场交流活动、“故事汇”巡演、报告文学、广播剧、公益广告等形式,创新深化《江苏道德模范故事会》广播节目和《德行天下》电视专栏,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结合起来,用“草根”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道德模范事迹,让道德模范走进群众心中。要建立健全关爱帮扶道德模范的办法,以制度形式明确对道德模范就医、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帮扶。要充分发挥江苏省美德基金会的作用,创新帮扶形式,开展常态化的帮扶,对遭遇特殊困难的典型人物要加大力度帮扶。二是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宝贵的教育资源,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溯文源、通文脉,制定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计划,注重挖掘历代名人先贤故事,做好典籍选编、品读导读等工作,在国民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要重传承、善推广,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富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群众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感知传统,在文化熏陶中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要成礼仪、守秩序,更加深入系统地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文明理念,完善文明礼仪的制度规范,推动全社会“做彬彬有礼江苏人”,让传统礼仪绽放现代文明之花。三是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导人们把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要深入组织实施“文明江苏”志愿服务行动,重点开展文明引导、文明服务、文明交通、文明游览等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法律、文体、科技、医疗卫生“四进”社区志愿服务,继续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流动儿童、残疾人、农民工以及全民阅读等志愿服务,使志愿服务在江苏大地蓬勃开展、蔚然成风。要运用“互联网+”平台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重点推动“志愿江苏”平台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强化其在志愿者注册登记、服务记录、培训管理以及志愿服务项目发布等方面的功能,提高志愿者参与度和志愿服务活跃度,发挥好“一张网覆盖、多终端互动、全流程在线”的优势,实现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要持续举办江苏志愿者展示交流会,搭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扩大志愿服务美誉度、影响力。四是不断深化道德讲堂建设。道德讲堂是江苏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创新之举。要坚持把弘扬核心价值观贯穿道德讲堂建设的始终,注重把握宣传教育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共鸣点,用身边典型、百姓故事诠释道德规范,用经典诗文、先贤格言传播中华美德,用质朴的讲述、生动的交流凝聚价值共识,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真善美,增进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在文明创建组织发动上要注重利用重点人群带动更多人践行核心价值观。无论是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还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参与面越广,基础就越深厚。一是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党风促政风、带民风。领导干部要当好弘扬先进思想文化的“先行官”,做表率,见行动。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结合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领导干部带头严格自律、加强他律,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二是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坚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尤其注重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以未成年人“八礼四仪”养成教育为主抓手,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使之真正在全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使广大未成年人从小践礼修德,养成文明习惯。三是发挥企业家的中坚作用。在企业加强职业伦理、企业精神建设,推动企业家自觉担负起对公众、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四是发挥知识分子的引领作用。打造好与知识分子经常性沟通交流的平台载体,注重通过重大课题研究、重点人才工程、重要工作项目等加强团结引导,引导知识分子正确阐释、积极传播、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发挥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对文艺名人、体育明星等公众人物的有效引导、监督和管理,使之自觉成为社会文明的倡导者、践行者。
在文明创建效果评价上要注重通过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让人们有更多获得感。将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精神文明“五大创建”活动,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尤其要积极回应群众的道德关切,针对社会上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那些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那些造成严重影响的不文明行为,要毫不放松地抓好专项教育和整治,使社会风气日益清朗。一方面,要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诚信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要推动建好用好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完善“红黑榜”发布制度,扩大重点领域黑名单的发布,增加守信红利,提高失信代价。着力培育现代诚信文化,打造诚信建设品牌,引导各地创建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诚信示范街区”。组织开展“诚信做企业”、“诚信做服务”、“诚信做产品”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更多的行业和企业参与诚信江苏建设。深入开展“诚信标兵”、“诚信之星”推选活动,更好地发挥诚信建设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抓好文明旅游工作。2016年9月发生的南京游客殴打韩国餐厅女老板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旅游不文明行为仍然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道德问题。要充分发挥文明旅游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坚持关口下移,严把护照关、组团关、出境关、交通关、落地关、行程关“六关”,抓好领队、导游全员培训,落实好组团“行前说明会”制度,推动文明旅游工作真正落到基层,见到实效。同时,持续深化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行动,让人们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在文明创建机制建设上要注重构筑有利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法规保障。要及时修订各类文明创建管理办法和测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文明创建的长效机制,真正把思想引导和制度规范结合起来,用有效的制度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一是强化公共政策价值导向。推动各项政策制度从设计制定到实施执行,融入贯穿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支撑。探索建立公共管理和政策道德含量评估机制,促进出台的政策举措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与核心价值观同向同力。二是强化法律法规刚性约束。坚持德法同行,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运用法治的力量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引导各地注重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获得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要积极推动诸如扶跌倒老人遭讹诈等严重失信行为进行立法,纳入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制定《市民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用法律的刚性约束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三是推动规范守则修订完善。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推动各地各行业结合实际做好市民守则、社区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职业规则、团体章程的修订完善工作。开展规范守则教育实践活动,引导人们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正义的道德天平,强化准则意识和律己意识,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矩,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