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部落共同体”,创建教育新生态

2017-06-22 13:20詹功祚
教育家 2017年19期
关键词:部落共同体班级

文│詹功祚

依托“部落共同体”,创建教育新生态

文│詹功祚

“部落共同体”提出的背景

“共同体(community)”原本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其含义是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结成的社会群体或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群体。近十几年来,共同体成为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的热门研究话题,是一种追求共赢的新型社会组织关系。教育领域也在大力推进教师学习共同体、学生学习共同体等组织体系的建设,中小学则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推进上。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等)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为指导,通过经常性的人际沟通、交流和各种学习资源的分享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集体。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在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学习共同体与合作学习小组相比,学习目标上更具综合性,学习者的心理上更具凝聚力、尊重感。

佐藤学是学习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他提出学校必须要在保障学校生活多元化的同时尊重个体的尊严,获得知识的途径应该是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构建人际交往的纽带,而非个体之间的不停竞争。学习共同体应该是一座“教育大厦”,教师、家长和市民构建的学习网络以及地方性教育行政体制构成了这个教育大厦的基础。

部落是具有共同的语言、经济、宗教与祭祀仪式等共性的具有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体系,部落内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领称为酋长,由各氏族推选产生,公共事务由各氏族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讨论决定,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与领地。

目前未能查阅到关于部落共同体的研究,还没有人将部落共同体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进行研究,也没有关于部落共同体应用于教育实践所产生的效果记录。

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首次提出了部落共同体的概念,并将其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边实践边研究,期待将部落和学习共同体这两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特征的概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和教育平台—部落共同体,通过这一个新的教育载体,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走出一条新的路径。

部落共同体的组织结构

学校提出的“部落共同体”是学习共同体的延伸和发展,是学校在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在现有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背景下组建的带有文化和情感的“现代部落”,目标是丰富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和内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家长积极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以部落组织的形式建构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架构,以文化建设的理念塑造不同层级的团队,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协作互助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认同、团队认同中实现德育工作从虚到实的目标,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新载体。

部落共同体是以学生、教师和家长为基本元素,由多层级部落组成一个组织系统,即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小组部落、以班级为单位班级部落、以年级为单位的年级部落和以学校为单位的学校部落。每个学生、老师和家长都知道各自在部落中的身份,以此构建具有类似社会属性的教育生态。

在各层级的部落中,小组部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单元,学生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建构4-6人部落共同体,部落内形成愿景、规则等文化建设内容。教师以班级科任教师为群体,班科任群体作为班级部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班级部落共同体的建设起到引导和协助的作用,在学校教师工作成效的考核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对象,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形成与学生班级部落文化相配合的愿景和规则。家长是各级部落的编外成员,积极参与小组、班级、年级和学校部落的建设,在各部落中结成紧密的交往和协作关系,共同呼应部落文化的建设。

推进部落共同体建设的措施和策略

2010年初,学校启动了以教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改革和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改革,班级文化建设衍生出了年级文化、小组文化和教研组文化,以文化建设为导向的教师、学生团队建设逐渐深入学生和老师的心坎。经过几年的努力,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已经相对成熟。2014年,为了更好地发挥学习共同体的育人作用,创建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学校提出了“部落共同体”的概念,将年级、班级和小组文化建设以及相应的学习共同体组织整合升级为部落共同体,在年级、班级、小组三个层级的组织框架内,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商议,家长积极参与,形成共同的文化元素和愿景,由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年级、班级、小组文化氛围,促进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在推进部落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秉承整体架构、多层次推进的策略,调动各层面的力量,让老师、家长和学生人人成为参与者、设计者。

学校层面一是组织专门的团队研究部落共同体的理论;二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三是开展多层次的研讨和推进活动;四是制定推进部落共同体建设的奖惩措施;五是创设推进部落共同体建设的活动载体。

年级层面学校将九个年级分成三个学段,1-3年级为一个学段,4-6年级为一个学段,7-9年级为一个学段。每个学段的起始年级都重新组建新的年级部落,年级组长要组织年级教师共同商议本年级部落共同体的共同愿景、部落名称、标识标志、文化内涵等,制定年级部落的总体建设规划、文化建设的核心主题,以及年度实施方案。

班级层面班级部落是学校各级部落共同体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级,是学校部落文化建设的核心。班级部落在班科任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下,确立班级部落的部落名称、部落标识、班级精神和共同愿景,确定并运行班级部落中小组部落的建设规则。在班级部落建设中,班主任是班级部落的“部落长”,班科任团队是班级部落的智囊团和议事会,对班级部落的重大事项具有议事权和裁定权。

小组层面小组部落是各层级部落共同体中最基层的单元,是学生学习生活及开展各种活动的基本组织。小组部落在班级部落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下,每个部落的学生都可以自己设计小组部落的名片、名称、标志和核心理念。部落名片是对部落文化的一种图形化呈现,一般先确定彰显班级部落精神的图形,然后每个小组部落的成员“同形异构”,即在同种图形上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一般包括部落名、部落口号、部落照片、部落格言等元素。

推进部落共同体建设的成效

学校推进部落共同体建设已经七年了,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教育教学的成效还是教风学风都呈现出了令人喜悦的局面。

营造了共同成长的温馨家园虽然部落共同体与学习共同体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文化建设、管理规则、评价方法等等,但部落共同体适当淡化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色彩,强化共同体成员的组织认同、价值认同、愿景认同、协作分工,缩小个人之间的差距,谋求组织的最佳发展,强调真实情境、彼此互动,具有更多的理想成分与情感色彩。这样的组织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家园的温馨,更贴近中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被学生认同。以部落共同体为单元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形成成员间的情感纽带,学会与他人相处,成为更为健康的社会人,促进成员间的共同发展。

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部落共同体中,学生除了对自己的学习更加负责外,更关注学习伙伴的学习进展,学习氛围更为和谐,参与意识更为强烈。在部落共同体中,由于每一位成员都有着不同的经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因此,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拓宽视野,获得不同的视角和观点。虽然有时会在视角、观点方面产生分歧,产生认知冲突,但通过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可以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提高推理能力,形成更丰富的概念知识。在部落共同体中,学生共同探讨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进行争辩和对话,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共识。

部落共同体有助于打破传统班级师生、生生之间的孤立与隔离,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营造亲密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部落共同体中感受到的是归属感、认同感、凝聚力以及彼此间的接纳和支持,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同时,这种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反过来又增强了学生对部落共同体的参与意识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获得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

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教师作为部落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在引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超前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有关部落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还要放下身段与学生和家长共同谋划部落共同体的文化建设,共同组织丰富多彩的部落活动,对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有很大的帮助。部落共同体实现了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无缝连接,让教师更知道学生的需求,也让教师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向,借学生之力实现教师的成长,借家长之力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家长提供参与教育的平台包含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部落共同体,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角色,以往难以统一的家校教育沟通有了一个新平台,把家长从学校教育生态之外的角色转化到教育生态之内,在部落共同体的体系内,一起认同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一起融入共同体的活动,并在共同体中与学生、教师一同成长。由于家长在各级部落的组建和运转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是各级部落的成员之一,所以,他们积极为各级部落的活动提供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在各级部落里,与学生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园。经常和老师一起参与学生部落的活动,不仅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也为家长之间、家校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家长参与见证了孩子的成长。

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了载体“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中的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前两个指标往往是传统教育模式不够重视的方面,也是学校教育中比较难以有效实施的两个方面,其所对应的二级指标中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以往教育教学中的难点和薄弱点,通常不少学校都是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期实现教育目标,但教育成效有限。

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该是生成的,正所谓最成功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部落共同体是追求创建新型的由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组成的教育生态,在这个生态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态成长。部落共同体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老师的发展,有利于家长教育理念的更新,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七年来,学校办学从低谷走上了快速提升的轨道,不仅中考成绩名列全市前茅,校风学风也得到社会的一致赞誉;部落共同体这一新型教育载体已经得到了大批专家和媒体的关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厦门日报》等官方媒体都派记者到校调研,并作了专题的报道。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部落共同体班级
爱的共同体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