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异化带来的学校德育困惑与应对策略

2017-06-22 22:11崔立宏
中国德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消费观念消费观消费行为

崔立宏

摘 要

传统的消费理念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而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社会消费观念发生改变,甚至出现异化。消费异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学校德育的价值导向,给学生的消费观带来困惑与混乱,引发学生消费行为失范,使学校德育面临困境与挑战。学校只有在实践中明确德育的使命和立场,确立“有道德地消费”的德育目标、“有引领地消费”的德育原则和“有生活地消费”的德育方法,才能有效应对消费异化的挑战。

关 键 词

学校德育;消费异化;消费观;缺位

消费异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一般指消费与“使用价值”和“实际功能”相背离,使消费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发展为满足特定欲求,通過消费彰显自己的身份、财富、地位和权力等,将对物的占有作为衡量生活幸福与美好的指标,使物成为主人,人变成物的奴隶。消费异化,可以认定为一种扭曲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形式。

一、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

消费主义思潮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之一,对当下中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经济的发展给学生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变化,不论城市还是农村,消费已成为学生表达自我、获取认同的重要方式,导致了消费的功能被夸大。

(一)消费需求发生变化

经济的繁荣使人们对商品的需要从量的增加发展到质的改变。商品种类的丰富繁多使以促销为目的的营销手段发展为“商品美学”而受到商家重视,人们为满足感官的需要,使商品的真正外观代替了商品的躯体,对商品外观的追捧使许多人成为潜在的过度消费者。[1]因此,商品必须改变自己的外观,以追逐自己在市场上的人气,当厂家与商家抓住了消费者对于物质炫耀的消费需求时,消费异化就在所难免。

(二)消费心理发生变化

飞速发展的社会带给人们紧张和忙碌,疲惫的身心需要在不断释放的满足中得到放松,对自由渴望的本性驱使人们把注意力转向自己可控的消费领域,试图通过随心所欲地消费来消弭工作和学习中的不自由感,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如此消费就成了逃避紧张、烦恼、痛苦甚至不幸的“避难所”。商品变成了满足人的需要的存在,演变成人为消费而存在,二者关系被颠倒。过度消费成为人们缓解压力、获得心理慰藉、享受人生乐趣乃至寻找人生价值的一剂“良药”。

(三)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消费观念决定着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基于求实心理,呈现适度消费行为;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念基于攀比心理,呈现过度消费行为;非理性的消费观念基于从众心理,呈现盲目消费行为。消费观念的改变形成了新的“商品拜物教”,对物质享受的极端追求使消费水平成为衡量人贫富贵贱的价值尺度,传统文化中原本高尚的勤俭节约及现代社会提倡的绿色消费等观念被打入“冷宫”,道德价值观念和正确的消费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

(四)消费观教育严重缺位

学生作为强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对其消费能力的培养、消费心理的疏导、消费行为的引领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理当成为消费观教育的首要场所。但是,目前中小学教育中还没有系统的以消费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就连跟消费有关的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也少之又少。即便到了大学阶段,跟消费观教育有关的知识如消费行为学、消费心理学等也只是个别专业开设,并没有纳入到整体的培养方案中,这必将影响到未来消费主体正确消费观的形成。

二、消费异化产生的学校德育困惑

青少年的饮食消费追广告、服装消费追名牌、娱乐消费追时尚等消费方式已带有明显的符号价值消费、炫耀性消费等消费主义特征。[2]消费异化在给社会伦理、价值取向、个性发展等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困惑。

(一)困惑一:学校德育的价值如何体现?

面对复杂的环境,学校德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立场问题,消费并不完全是个人私事,还关乎自然、社会、人性、伦理等诸多领域。弄清学校的消费教育是否必要、条件是否成熟、学校德育该怎样在对学生消费思想和消费行为的引领约束甚至限制方面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以及约束和限制究竟是利还是弊等问题,是学校德育价值体现方面的困惑。

(二)困惑二:学校德育的目标如何实现?

学校德育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面对消费主义文化中虚荣、攀比、炫耀等不良意识和高消费体现高存在感等错误价值判断的影响,学校德育该如何引导学生用物质以外的东西来满足其社会、心理及精神成长的需要?如何削弱消费主义的影响,实现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健康道德人格的养成?这些是学校德育目标实现方面的困惑。

(三)困惑三:学校德育的内容如何选择?

过去以从事艰苦的劳动为荣,现在崇尚创新创意;过去以艰苦朴素的生活为荣,现在推崇时尚潮流;过去强调欲望的节制,现在重视需要的满足。[3]许多习以为常的行为规范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各种思潮和理念中丧失殆尽。学校德育要与时俱进,但究竟应该选择哪些内容,是学校德育不得不面临的又一大困惑。

三、学校德育如何应对消费异化

消费异化给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价值取向带来了强烈冲击,也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只有在实践中明确德育的使命和立场,确立针对性的德育目标、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才能有效应对消费异化的挑战。

(一)树立“有道德地消费”的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消费生态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素养、生态行为,首先必须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作为一种生态消费观,以方便快捷、简朴健康为目标,倡导“够用就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合理消费,摒弃“消费更多的财富就是幸福”的错误观念。[4]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改变追求“最新、最多、最好”等浪费资源、不利于环保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这一消费观念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消费价值判断标准,使学生能够从日常微小的生活消费入手,逐步转变消费观念,自觉控制消费行为,使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选择。

2.培养学生维护社会平等的消费正义观

平等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既体现为精神追求和信仰上的相互理解,也应体现在物质消费能力和水平上的彼此尊重。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正确对待和处理与同学及他人的关系,明确消费只是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炫耀的资本;消费水平的高低和消费能力的强弱也不是衡量人高低贵贱的标准。明确秉持平等的消费理念既是社会公正平等的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学生要在消费中体验到个体的完满和幸福,就要树立平等消费的正义观,明确自己消费行为的社会存在价值。

3.培养学生继承优良传统的消费价值观

“崇俭”是中华民族传统消费价值观的核心。“俭”是一种节约、适可而止、不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俭是聚宝盆”“勤俭持家”等中国人崇尚的言行,都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消费生活中的主要价值规范。“勤俭”“节约”等不仅是我国传统消费价值观中的合理因素,在中国当今现实的国情条件下仍具有强大的提倡和存在价值。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也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节俭消费教育,在历代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中,节俭消费都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对学生进行消费价值观教育时,要继承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髓。

(二)遵循“有引领地消费”的德育原则

1.尊重消费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消费是一种自主性行为,消费者就是在消费过程中逐渐为自己的人生赋值和定位。受消费异化的影响,学生作为消费主体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因此,学校德育必须体现时代精神与内涵,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而使他们自主地选择积极的、有意义的人生,从根本上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变。

2.坚持消费教育内容的方向性和创新性

消费教育的内容应超越技术层面,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正确幸福观、审美观的价值导向,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赋予消费教育以方向性。这就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对健康生活、积极生活的内在需要,提高消费实践活动中的价值自觉能力,抵制欲望的诱惑,形成体现时代精神的消费价值观念。

此外,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德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的影响、国内消费环境的成熟状况、与消费关系密切学科的发展情况等,都会不断赋予消费教育内容以新内涵。因此,消费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纳入到消费教育内容中去,实现消费教育内容的创新。

3.分辨消费主体行为的真实性

借助传媒的力量,符号消费能够刺激人的消费欲望,成为消费行为的主宰,导致无法分辨清楚这是主体的客观需求还是主观欲望。这种价值符号消费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内心的某些渴望和虚荣,使其放弃现实沉溺于幻想,陷入非理性消费。因此,培养学生自我认同应建立在真实且具有稳定价值的社会环境中。

4.发挥消费教育的示范性

消费教育要正视物质消费的存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消费,但不片面追求物质消费,通过制订具体可行的措施引導和规范学生的物质消费行为。同时,促进学生消费行为的改进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有赖于社会良好消费风气的示范、家长正确消费行为的示范以及同伴群体健康消费文化的引领和示范。

(三)选择“有生活地消费”的德育方法

1.教育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消费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应对消费异化必须与教育对象日益丰富的经济生活相对应,将德育理想与学生现实统一起来,帮助学生克服日常生活消费中的理想主义和享乐主义,密切关注学生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避免虚荣和攀比,鼓励学生中简单适度的消费行为,间接遏制高端名牌消费。学校德育要实现学生消费观的转型,就必须走入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弄清楚学生中的超前消费、畸形消费等究竟是外在诱惑,还是内在需要,鼓励学生明明白白地消费,使消费成为既满足自主需要,又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性行为。

2.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消费主题参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亲自观察和访谈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甚至消费价值判断问题,并通过思考和分析,提高自身正确消费的实践能力。

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消费观教育的专题讲座;在特定的学期开设以消费知识和消费伦理为主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成立各种学生消费研究会,开展模拟消费演练活动;举办消费知识竞赛活动;成立学生社团,就学校某种消费现象进行讨论、辩论。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学校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环境,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3.净化学生“生活世界”的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消费观教育要利用校园文化的舆论氛围和传播功能对学生消费观的形成发挥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关系到消费观教育的成效。首先,学校应联合工商、社区等部门,净化校园的外部环境。许多学校周围都有网吧、饭店、KTV、台球厅等娱乐场所,为学生不良消费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助长了校园不良消费风气,甚至干扰了一些学生的学习。因此,要与相关部门联系,加强整顿与治理,还学生一个清净的外部环境。其次,净化校园内部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站、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为师生创设共同成长的空间。

对于消费异化,应该全面、辩证、理性地审视。其对成人或许具有一定的缓解压力、开拓视野、张扬个性的作用;但对学生的价值观却有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消费教育一定是德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4-16.

[2]付世平.中学生与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动机差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2):10-15.

[3]朱亮.城市中学生的消费特点[J].企业导报, 2010(11):266-267.

[4]罗刚.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8.

责任编辑︱李 敏

读者热线:010-62027830

投稿邮箱:zgdy_xueshu@163.com

猜你喜欢
消费观念消费观消费行为
正确认识消费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90后”消费观
消费观
中国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中生消费观念与学校周边经济生活的关联探讨
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