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森林美学研究”(项目编号:KYLX16_0828)。
摘 要:本文从中国古代“古”字美学范畴的流变角度,对“古”这一范畴追根溯源,力求以小见大,把握中国美学史的审美含义的变迁。“古”最初指“识前者言”,两层词性,到魏晋初期才稍见审美意味的萌芽,社会的发展给“古”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美学价值的范畴。
关键词:古;美学范畴;高古;古雅
作者简介:李冬娴(1992-),女,江苏大丰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美学。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2
“古”字在先秦的典籍中已经广泛使用了,许慎《说文》中解释“古,从十从口,识前言者也。”《尔雅·释言》中,“振,古也。”《全北齐文》中“思弘古典”,《诗品》中“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等等,“古”作为一个美学范畴的确立经过了一段时间,文章从本义发展、美学内涵的确立和在近代的发展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
一、“古”的本义探究
(一)“古”的本义
“古”有双重词性,“古”作为名词时的本义是古代,如“古,故也。——东汉·许慎《说文》”。二指古代的事物,特指先哲的遗典、道统,如“余嘉其能行古道——唐·韩愈《师说》”。三指古人,如典籍中常见的“古人云”。四指天,“如其于中古乎。——《易·系辞传》”。而古作为形容词,一是指久远的,古老的。“古,久也。——《玉篇》”。二指质朴,如:古穆、古峭、古健、古常。三指奇特、不同凡俗、执拗,如:古执、古董、古涩。四指旧的,原来的。“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宋·沈括《梦溪笔谈》”。五指古体诗的简称,如:古风、五言古、七言古等。
(二)“古”之本义的发展
在魏晋初期,开始出现“古烈”、“玄古”、“古典”、“雅古”、“古拙”、“真古”、“秀古”等这一类新词。以“古拙”为例,一指古旧朴拙。“指儒素为古拙——隋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二谓古雅质朴。“念庵先生婉媚,而古拙逈别。——李贽《书应方卷后》”。至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钟嵘《诗品》”中的“真古”,以及“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钟嵘《诗品》”中的“古直”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著作中的“古”字已超出本义,初见审美意味的萌芽。“斯女清贞秀古,迹表来今矣。——郦道元《水经注》”。“清真秀古”可以理解为“清新、贞洁、秀丽、古雅”,我们大约可以从中想象郦道元见到当时风景的时候的心理状态。
叶朗评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时说:“这篇著作在意境说发展史或者美学史上的地位在于它论述了诗歌意境共同的美学本质。”司空图列举的二十四诗品中,涉及到“古”的有“高古”、“清奇”、“纤秾”三品。张怀瓘在其《书断》中也屡次提到“古雅”、“古直”,孙过庭《书谱》中提到的“古质”等等。到宋朝时,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及诗之品有九,其二曰“古”;在诗评中也提到“高古”,“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罗大经《鹤林玉露》中的“古雅”,郭煕《林泉高致》中的“真古”等等。以后的一些朝代的“古”字,大体离不开以上一系列词组的审美含义,且看清朝曾国藩《冰鉴》中,“相貌家有清、古、奇、秀之别。”的“古”字和郦道元《水经注》中的“斯女清贞秀古”是大体相似的。所以,“古”字本义的发展大体如此。
二、“古”字的美学特征
(一)“古”的美学内涵的确立
汉朝钟嵘《诗品》中的“古”,主要是强调着主体精神和诗风对现实的疏离与超越。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崇古、师古、法古等现象的议论随处可见,这些议论大多是在文学创作历史发展中的前后承继的意义上来推崇“古”典,如“陛下尊敬先圣,垂意古典。——班固《后汉书》”,强调着后代文学要学习、继承古代经典文学。《诗品》中的“古”也不过是借古圣而在遥远的歷史开启处树起一个象征性的精神高度。这样的超越,仍是一种明显的内在超越。“古”所表达的是对人生精神高度的向往,虽与当下人生有一定距离,但仍内在于现实人间世界。
隋唐五代时期,司空图的著作《二十四诗品》中,就有着突出的超越精神。除《高古》品中言“古”之外,另有两处,一是《纤秾》中的“与古为新”,另一是《清奇》中的“神出古异”。《纤秾》的“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主要谈的是文学创作时,作者的艺术风格的表现要光景常新,并没有超出“古”的本义。而《清奇》“神出古异”之“古”则与《高古》之“古”较相似,孙联奎在《诗品臆说》中曰:“不俗斯古异矣。”以“高古”为例,学古而变,取古而化,自有我在,是谓高古境界。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陈洪绶,他的独立的人格和恬淡的心态对后世影响颇深,其人本真、质朴、自然、超脱、轻松,他有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画就显示出高古的境界。他学古人,但不拘守成法,其艺术效果具有奇傲古拙气势,被人们称之为“高古奇骇”。
(二)“古”美学概念在近代的发展——古雅
《二十四诗品》中,《高古》言:“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典雅》言:“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由此观之,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早涉及“古”、“雅”的,在审美经验上的体悟也应相似。至于米芾《谷岳名言》“备其古雅。”一句便将“古”、“雅”两字粘连一处了。
“古雅”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品评中早已有之,中国的文论、书论、画论中有许多关于古雅的评述,但在传统的品评语汇中,作为品评标准的“古雅”,其重要性似乎并未得到充分显现。王国维根据康德、叔本华优美与崇高论延伸而来,把这样一个隐性概念明确的提了出来,作为艺术品评的标准。他将“古雅”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提出,1907年发表了《古雅之在美学上之地位》,这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篇专论古雅(即艺术之形式美)的美学论文。王国维说:“因美学上尚未有专论古雅者,故略述其性质及地位如右。”
“古雅”这个概念是用来表達“神韵”、“气味”那样的时空美学的审美理想,或者说是对“神”、“韵”、“气”、“味”、“趣味”的美学与哲学概括。王国维说:古雅者,可谓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也。形式美的本质在于“古雅”。[1]他在《古雅》一文中,用康德的“美之性质”,把“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也”这一思想,作为论述的前提和理论基础。他的这一思想直接来自于康德的“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古代之遗物雅于近世之制作。”“雅”之产生乃“古”之所致。在这种“古雅之美”里,我们欣赏的并不是作者个体的生命节奏的时间之美,而欣赏、赞叹的是通过作品所折射出的人类的生存、文化、智慧的悠久性,这就是我所说的“类的生命的时间之美”的“古雅”。这种“时间之美”,一方面,它让远古的人类“活着”,人类获得“永恒”;另一方面,它开阔了我的历史视野,于是,拓展了我审美欣赏时的心灵时间的“境界”,一如艺术作品中那崇高的人格、渊博的学问、绝妙的技巧、丰富的联想、神奇的想象拓展了我的心灵空间的“境界”那样。这就是“古雅”的本质。
三、总结
从一开始作为“识前言者也”的会意字“古”,发展到“古典”、“雅古”、“古拙”“秀古”等这一类新词,再到“古雅”,“古”字的含义已经远超其本义,其审美意味也愈加精彩,含义的变迁反映的无不是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兴盛,“古雅”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品评中早已有之,但在传统的品评语汇中,作为品评标准的“古雅”,其重要性似乎并未得到充分显现,这与社会风气是有直接关系的。
从魏晋以前的零星的“古”的美学思想,到钟嵘《诗品》和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再到近代王国维的《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古”作为一个美学范畴的意味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以王国维评论:“古雅之位置,可谓在优美与宏壮之间,而兼有此二者之性质也。”所以,“古”字的含义会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注释:
[1]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第38页.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周锡山编校.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3]柯尊全.论王国维古雅理论[J].东方论坛,1996.
[4]王国维.静庵文集[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