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艳丽
摘 要:《钟鼓楼》是刘心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一部小说,发表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通过记述鼓楼下普通大杂院里的一场婚礼,小说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北京城斑驳变迁的城市风貌,以及百年动乱,十年浩劫之后,改革伊始之际,北京城众多阶层的精神和物质状态。小说用婚礼和大杂院牵扯出很多人和事,他们像射线一样辐射开来,在各自的矛盾推动下,构建了小说的叙事脉络。诚如书中所述,对于院落中不同人们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差异,相激相荡,人们或许一时还不能洞察阐释,预测导引,然而在尽可能如实而细微的反映中,大家或许能有所领悟。如果说当年人们还不知道很多新生的意识和社会现象将会如何发展,会有如何的社会影响,影射出很多矛盾,重读这部小说,我们能很清楚的比照当初那些幼苗状态的矛盾今天的状态。
关键词:矛盾;婚礼;差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2
一、城乡人的差异以及乐农情结的演变
中国以前的知识分子有很强的乐农情结,把乡村当作是灵魂安顿的宁静港湾。陶渊明有“草盛豆苗稀”。孟浩然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双方“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我们也很熟悉。王维的“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就更不用说了。杨慎甚至用“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见证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到了近代,先有五四推翻旧时代,后有 文化为政治服务,等到再次放开思想,国门重启,也就是小说所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六十年时间,这足以让以前深入人心的乐农情结消磨殆尽。小说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情结的断代。小说中,荀家二老和农村姑娘杏儿很聊得来,甚至荀大爷更加认可杏儿做儿媳妇,这不仅因为两家是世交,更是因为老两口对农村事务的熟悉和怀念,以及他们的农村情怀,他们和杏儿有“桑麻”可话。荀磊和冯婉淑没有农村经历,加之古典文化在他们教育中的缺失,他们没有启蒙性的农村情怀,所以他们对杏儿口中的“桑麻”不懂也不感兴趣。而杏儿对他们口中的新概念新事物更是不懂也没兴趣。在没有共同话题的基础之上,衣着审美,做派甚至对事物的认知方式的不同,让杏儿和冯婉淑这两个同龄姑娘产生了更多的差异,以至于聊崩。这也影射了当时农村和城市人们的巨大差异,他们缺乏共同语言,而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加大了这种差异。城市人开始从 西方文化中寻找新的灵魂港湾,古人的赏心乐事农家院从精神层面被抛弃了。
三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在大时代的影响下,新的信息在迅速影响农村,农民的信息观念与杏儿的时代大不相同,农村有了很多改变,但大部门农村在步城市后尘,城市化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像杏儿那樣能够在一方土地上打拼出财富的人实在是少数,很多农村年轻人,为了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成为了一大批游走在城乡之间的人,处于一种“在而不属于”的尴尬之中。但是同时,有些城市人,厌倦了繁忙空冷的都市生活,来到农村,在乡村的宁静和谐中寻求心灵的最终归属。如果说三十年前城乡是在各自的路线上前行,今天,他们则在寻求重合的路上经历着尴尬。
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和想当将军的士兵
荀师傅和荀磊在工作态度方面是有矛盾的。荀师傅那一代人,曾为了生存拼搏,踏踏实实任劳任怨是他们特质,在他们身上看不到荀磊和冯婉淑这些年轻人身上的野心。荀磊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荀师傅却说,都去当将军了谁来当士兵!恐怕在当年,作者也不知道这两个态度会怎样影响以后的人和世界。
三十多年之后的今天,跳槽已经是司空见惯,守着一份工作到老的人很少,如荀磊所愿,大家都成了想当将军的士兵。常有行业老人抱怨,缺少能安下心来琢磨手艺的接班人,人心太躁了。另一方面,中国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大国崛起,当然这离不开大时代的机遇和国家的整体布局,不过国民想当将军的野心怕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经济的腾飞!
三、爱情与婚姻的矛盾
小说中另外一个矛盾,在詹台智珠和穆英身上。詹台智珠是个戏曲演员,文革中受迫害,后来嫁给了一个普通工人。文革结束后她重返舞台,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戏曲演员。丈夫因为她的成名感觉到了他们的婚姻隐患,变的没有安全感,甚至有些偏执,小说开篇詹台智珠就处在这种尴尬之中,努力维护自己的婚姻家庭。她的意识里,婚姻爱情责任道义是绑在一起的,这种婚姻观代表了当时的多数人,幸不幸福就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了。穆英则经历了三段情感和两段失败的婚姻,在她的世界里,婚姻爱情是分开的,她只守护有爱情的婚姻。随着欧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入中国,人们从这个时候开始关心自己的婚姻幸福感了。將爱情和婚姻做分离,虽然这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社会舆论的指责,家庭的分离等,可这也追逐到了爱情本身和自己的本心。小说的结尾,这两位女性碰到了,她们没有交流,点头而过,各走各路。这也就影射了在当时这两种婚姻观的无法和解。而荀磊和冯婉淑曾讨论这个问题的无果,是否也说明这样的观点在年轻人中已经开始兴起,未来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婚姻观念?
三十多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的离婚率大幅走高,已经接轨国际水准。穆英再也不是鹤立鸡群了,有年轻人甚至闪婚闪离,打着爱情的旗子跟着感觉走。也有中年夫妻,挨不过中年之痒,选择离婚。总之,顾东顾西的“詹台智珠”少了,顾及自身爱情体悟的“穆英”多了,可以说,整个社会的婚姻安全指数和稳定程度都在随着人们追求自身的婚姻幸福度而受影响。
四、新娘的矛盾
新娘陆秀娅的矛盾在择偶标准上,在老公人选的“牌子”和“档次”之间,她希望 纵然牌子软点,但也要四喇叭一档。所以她的恋爱史,先是知识分子家庭的男孩,后是国企小伙子们,最后是薛家老二。她择偶还是把一个把人作为衡量对象。在她的标准下,家庭状况接近,婚姻观价值观接近,也就比较容易实现婚姻稳定。八十年代缔结的婚姻,大部分人当初和路秀娅和薛家老二一样的状况,相近的择偶标准,今天看来,那一批人的婚姻相对是稳定和平和的。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有车有房的是女孩择偶标准的标配,高富帅典加分 。有人说这是丈母娘文化催生的标准。现在一代人的丈母娘正是陆秀娅那一代人,她们经历过社会变迁,历经房价平地飞升,她们不想女儿吃苦,车房都有了,自然日子就好过了,可以说这是娇儿爱女时代所催生的重利心态,我们今天很难说这会如何,只是这种重利心态催生出的拜金主义,造成了一系列的婚姻和社会问题,老少配,小三二奶等社会问题等等,都和婚姻中的重利心态撇不开关系。合理的金钱在婚姻中是传统,太多的金钱在婚姻中就会让人迷失自我,导致婚姻的不幸福,更有甚者,引发道德问题。希望未来我们能有更多正能量注入婚姻标准中。
五、“老北京”的“消失”和国际大都市的兴起
于老北京,作者实在是有太多情。小说中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和精力介绍北京城,从鼓楼旁善恶因袭的民间传说,到鼓楼地安门一带胡同构造乃至变迁,甚至借胡爷爷和海老太太的嘴讲述一百多年间的京城百态,繁华治乱与国运民生。其中,作者花了一篇的篇幅详细介绍老北京的四合院以及隐藏其中的民俗与文化。古老的京城,多少韵味是埋藏在一砖一瓦,一笑一顰中,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但是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势必会慢慢吞噬这片陈砖旧瓦,新的城市发展需求也势必会让这所城市改头换面。在这一点上,作者对未来北京城古老印记的消失,有充分的预见,却又充满了不舍,我们感谢文学家一颗敏感的心,最早捕捉到了古老京城的危险和发展方向,把他眼中的京城,从人到事,从墙头到街角,都细腻真实的留给了我们。今天的北京,早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古老,百花深处,也不再有老情人缝着绣花鞋。我们今天叫它“北京”,它是一个高楼林立的国际性大都市,当我们想念“北京城”,想再寻找当初那份古老京味的时候,我们矛盾,南锣鼓巷太不地道,前门大街太商业,故宫颐和园太不平民,遗憾之余,我们很庆幸,有这样一本书,为我们杂博百态的讲述“北京城”的样子。
结语:
如果说在小说成书的时候,作者还不知道这些矛盾差异将会如何影响未来,在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很清楚的通过比照这些矛盾差异,感受社会的价值走向,体会它们今天的状态和影响。社会是在时刻变化的,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处于改革和开放格局中的国家民族,希望我们可以以史为鉴,在大时代的变局中更多关注新生的矛盾差异,通过适当的引导预测和加入输入更多正能量,引导未来中国形成更为健康合理的社会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心武:《钟鼓楼》,作家出版社,2012年.
[2]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