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声吆喝

2017-06-21 09:33山东马春美
初中生 2017年18期
关键词:八宝粥豆腐脑小贩

文/山东 马春美

那一声吆喝

文/山东 马春美

责任编辑:杨青

编者:那些走街串巷的商贩们,常常用别致的吆喝引起人们的注意,招徕生意。吆喝是一种声音、一段记忆、一份情感,也是一种文化。虽然生活中的一些吆喝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却隔不断我们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有时,我们甚至会沉浸在那些温馨而美好的回忆中……

●选文一●

市声拾趣

张恨水

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虽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肥卤鸡”之类,可是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至于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冰激凌,雪花酪,桂花糖,搁得多,又甜又凉又解渴。”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如现在是冬天,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里很少行人,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因这种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这位小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例如,炎夏日子,卖甜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唤着:“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激凌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苹果青脆甜瓜啦!”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小孩子就喜欢学,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例如卖馄饨的,他吆唤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声音宏亮,极像大花脸喝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一篇戏词来唱:“馄饨开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吆唤了半天,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饶去了我两把勺。”因此,也可以想到北平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赏析:作者说“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的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文中叙写的“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景物(环境)描写突出了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种种吆唤声,使人在繁杂多彩的市声里寻忆到流逝久远的情景和意韵。市声成为社会前进的留念。这不,那一嗓悠扬、柔美、拖着长腔的吆唤,正是市井北平的一个符号,成为今天心中一份暖暖的回忆。市声情悠悠,是岁月流逝的遗存。我们从留住往昔的市声里,认识昨天,珍爱今天。

●选文二●

那一声吆喝

潮河

从乡下迁居小城,已十多个年头了。小城爆米花般地扩张,俨然是大都市的一角。路旁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街人穿梭往来,摩肩接踵,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已分不清是从哪间店铺传出来的,让人品足了时下小城的喧嚣。儿时过大年的盛景,也不及如今十一。

在纷杂的叫卖声中,那一声吆喝,虽没有“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情画意,但绝对可以称得上经典。如今,它已是回旋在小城人们心坎上的一首温馨的歌谣——“豆腐脑、八宝粥、粢饭口来,来一碗口来啊!”这声音从老远处传来,浑厚、绵长、婉转、悠扬,清晰地送入耳鼓,缓缓地跌落在心头。

初到小城时,我家租住在旧巷的一个小院子里。饭时前后,间或听到这一吆喝声,中气十足,浑厚的腔调中带着些磁性,显然是一个壮汉子才能发出来的。有几回,饭菜已端上桌,读初中的女儿,听到这吆喝声,还嚷着要买豆腐脑吃。

在小巷口,我第一次看到这声吆喝的原创者。这是一位身材高大的汉子,一条汗巾挂在脖间,膀臂上腱子肉块块凸起,假若不是满脸堆着笑意,一如电影中的硬汉形象。半新不旧的三轮车上摆放着几只保温桶,他收好客人的钱,掀开一只桶盖,用勺子舀出豆腐脑,装满了客人带来的碗,又递给客人作料,细心地盖实桶,答茬几句后,便蹬着三轮车离去。阳光下,那健硕的身影能裁就一幅绝佳的剪纸。不多时,那吆喝声已回响在老街的深巷里。

有几回,晚饭后的大街上,还听到那一句带着些沙哑的吆喝声。

一段时间,也有人模仿着他的叫卖声,不久,便销声匿迹了。但是,小城的人们在茶余饭后,或者在他刚走过以后,总会开心地学着他的腔调来上一两句:“豆腐脑、八宝粥、粢饭口来,来一碗口来啊!”“豆腐脑、八宝粥、粢饭口来,来一碗口来啊……”有一回,听一顽皮小儿奶声奶气地学着他的吆喝声,笑翻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一次,在路上,听到他的吆喝声,好像改了词。“豆腐脑、八宝粥、粢饭口来,你不吃……”这声音从老远处传来,浑厚、绵长、婉转、悠扬,清晰地送入耳鼓,缓缓地跌落在心头。“我要走嘞啊……”依旧是那么浑厚、绵长、婉转、悠扬,有点《刘海砍樵》调子的味道,多了几分俏皮。

后来,他开始骑上电动三轮车,在小城的居民区、马路边、工地前……各处转悠。不管是春雨潇潇,还是漫天飘雪,都能听到那熟悉的吆喝声,隔三差五还能碰见他那有些疲惫的身影。只是那声音是从小喇叭中频繁、断续地播放出来的,听来确实少了些韵味,但有谁去苛求为生计而整日奔波的人呢。

两个礼拜前,几个棋友闲聚在一路边门市前对弈,月上半空,还未收盘,早已过了饭时。一位年轻的棋友居然用手机把他呼来,远远地就听到:“豆腐脑、八宝粥、粢饭口来,你不吃,我要走嘞啊……”

我捧着那碗温热的豆腐脑,望着那远去弯曲的背影,渐渐地模糊在月色下的小巷口。

赏析:文章由声及人,那吆喝声的原创者勤劳朴素,热情好客,“满脸漾着笑意”,虽然喊声有点沙哑,却分明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活力。作者禁不住赞美其“健硕的身影能裁就一幅绝佳的剪纸”。另外,由人及饮食文化,人们因吆喝声之美而爱上豆腐脑,以至即使“饭菜已端上桌”也要买上一碗,听觉之美与味觉之美融为一体,使浓厚的地域饮食文化积淀于心,挥之不去。

猜你喜欢
八宝粥豆腐脑小贩
有一种甜
美味的八宝粥
北平的零食小贩
不要让别人吃亏
还有多远
一碗豆腐脑
来复轮
八宝粥里的句子隐藏的小秘密
家传豆腐脑助留美学子致富
不熟不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