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艺 林若离
百般打磨出炫彩
——记中国漆画家陈金华艺术人生
文/张艺 林若离
陈金华,这位屡次以油画和其他不同画种的作品晋级全国顶级专业大展的画家,最擅长并获得最高荣誉的却是颇具神秘色彩,又因繁复和艰难的制作工序令很多画家望而生畏的画种——漆画。他的漆画作品《远音》《盛世祥和》《大年》《大地飞歌》分别于1994年、1999年、2002年、2004年勇摘中国美术界最高荣誉的金银奖,在整个画坛引起轰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当中,他指导的厦门大学美术系16位师生的16件漆画作品,其中15件入选,4件获奖。2017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等领导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组成评委评选的“锦绣海西——福建当代美术(晋京)大展”中,厦门大学美术系漆画获奖数居全省高校首位;在“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漆画展”中,厦门大学美术系漆画8件获奖,居全国高校首位。陈金华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美术界的得奖神话。
陈金华平时讷言敏行,气质沉静,但谈起漆画却总会略显激动,语调高昂。他曾用“千年的璀璨,崭新的传奇”来概括中国漆画艺术的特点。这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因特殊材质和独到技法而深具魅力,然而作为独立的画种才只有四十多年之久。这个文艺复兴的时代,作为漆画艺术领域的开拓先锋,陈金华扬鞭策马,无私奉献,历史的重任和时代的召唤使他身兼多职,从教学到学术研究,到组织与策划艺术界(尤其漆画领域)的诸多活动,没有一处可以虚与委蛇。200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破例将漆画艺术委员会设立在厦门(其余画种的艺委会皆设在北京),陈金华出任副秘书长,此外,他还四次受聘为全国漆画展的评委。事实证明,每一项他都做得很出色。
如此繁忙,他却能够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不断探索新的技法,寻觅新的绘画语言,以底蕴深厚而面貌全新的作品实证:作为一位已经获得极高声誉的画家,他没有陶醉在功成名就的喜悦之中,仍然全力以赴地在艺境中攀登新的至高点。是什么样的力量造就了如此全面发展又多处开花的艺术家?
仔细倾听陈金华老师的娓娓道来,谜底如一副画卷缓缓铺开……
20世纪80年代,陈金华以专业课并列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系,全班仅录取的十名同学大多数来自大城市,他们对陈金华的家乡福建南平都是一脸茫然。从出生到少年时代,陈金华就扎根在那偏远的小山区,像一株崖缝里的植物,顽强地汲取着有限的资源和养分,向光性极强地朝着目标努力生长。
老家的墙根边上有一条水泥路,本地又出产一种白又软的石膏状的岩石,称为“石灰石”。儿时的陈金华以石灰石为笔,水泥路为画板,将绘画视为最开心的游戏,稚嫩却已才情初显的涂鸦常吸引过路的大人们驻足欣赏,这让他受到极大鼓舞。小学开始,陈金华的绘画才华又有了新的展示空间——本班、隔壁班,甚至年段的黑板报都由他包揽。直到13岁,他才算是略为正式地接受了绘画训练,而他最早的启蒙老师本身也是靠自学出来的。可见他是经历了多么漫长和曲折的摸索。
陈金华 盛世祥和90cm×170cm 大漆、银箔、干漆粉 1999年
凭借强烈的内驱力,学习过程中的艰辛锻造了陈金华坚韧的意志和明确的方向感。年纪虽小,他却已将考入正规美术院校视为平生一大志愿。
那个时期,美术院校的考试程序跟现在有很大的不同,要先寄作品,由报考的院校审核通过了才能获得准考证。整个南平市,只有七八张准考证的名额。20世纪70年代末,刚初中毕业的陈金华就拿到了其中一张,跻身在同样获取资格但年龄比他大很多、功底和积淀也较深厚的上山下乡知青行列里,懵懵懂懂参加了第一次考试。上了考场,才知道考试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经常画的人物不考,而是考几何体的素描技法等等。结果很明显,但他没有灰心,他把这次考试当做是摸底了解,回去重新准备,第二年再考。
当年福建省内只有两所美术专业院校,一所是福建师范大学,另一所是鼓浪屿工艺美术学校。本着对厦门的美好憧憬,陈金华选定后者为报考目标,将最好的作品投寄过去,剩下的寄到福建师范大学,但是两边的准考证都寄来了。因为是在同一天的同一时刻考试,只能选择一所,陈金华便坚持初衷,选择了鼓浪屿工艺美术学校。
在知道考试要求和细则之后,陈金华埋头苦练,一天画两幅素描,画完张贴在墙上。一个星期的功夫,画就占满了整面墙。其实,头一年出人预料地拿到准考证并参加考试的经历,已经让他成了南平这个小城人们眼中“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很多想要参加美术考试的人都很关注他,大家将他的家当做了“考试观摩中心”,来人络绎不绝。而每周更换新内容的“画墙”也成了大家谈论的焦点。
在简易搭盖的木头房里,夏季闷热,冬季露风,陈金华不顾严寒酷暑,抓到东西便画。家里的瓶瓶罐罐、斗笠、油漏……全部成了他的静物写生对象,这在当时很少见,因为别人不碰此类题材。这种练习方式不仅为陈金华打下夯实的基本功,也可窥见其不拘一格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年因为一些小误差,陈金华又与美术学校擦肩而过,到了第三年,才如愿以偿考上鼓浪屿工艺美术学校。那个时代,由于录取率极低,报考的人又多,这种情况在美术考生里很常见。瞄准目标,一年又一年地攻克,听说还有人“八年抗战”,直到年龄限制不能考为止。所以最终能实现自己的志愿,就是胜者。但这确实是极为磨砺人意志的战役。
陈金华 远音111cm×122cm 大漆、银箔、干漆粉 1994年
从鼓浪屿工艺美术学校出来,陈金华仍不满足,决心踏上继续深造的求学之路。但又是受到当时苛刻要求的制约:中专毕业以后要工作两年才能再报考高校,并且必须是25岁以内。到了能够考试的前一年,陈金华报了美术界学子们公认最高挑战的浙江美术学院(即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专业课毫无困难地通过了,但可惜卡在文化课的单科分数线上。第二年,陈金华意识到,必须争分夺秒兼理智选择才能实现目标,并且这也许是最后的机会了。于是他一方面加强文化课,一方面改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终于,他以专业课并列第一的名次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录取,考试时的作品被展示为范图。
最后的圆满结果令人羡慕,陈金华毫不掩饰求学道路上的曲折和艰辛。由于条件的局限,当时绕了那么大的弯路,也让有些人不理解:就像当时再次报考高校,单位为他在证明上盖戳的时候,根本没做放他走的准备,就想着小青年刚刚工作没定性,瞎折腾而已。没想到他跨出一道山门又翻越了另一座高峰。
专业领域,也不会忽略真正有才华且勤勉的创作者。来自历年全国重量级美展的诸多奖项造就了陈金华的传奇,使之不到四十岁便被媒体誉为“获奖专业户”。
1989年,还是学生身份的陈金华就以作品《人与环境》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览。1994年,作品《远音》再次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得最高奖。原本默默无闻的陈金华一下子被荣誉的光环笼罩着,备受瞩目。要知道,这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就相当于美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高手如林,群英荟萃,要脱颖而出是多么困难!
陈金华再接再厉,从第七届全国美展开始,此后每届都入选参展,并且连续四届夺得大奖,多件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这在中国当代美术家的参展记录中实属罕见。
陈金华 大地飞歌180cm×190cm 大漆、银箔、干漆粉 2004年
陈金华 大年110cm×190cm 大漆、银箔、干漆粉 2002年
令人称奇的还不仅如此。众所周知,专业上需要苦心钻研才能在某个特定领域拔尖,如医学方面因为深造方向的不同,分为内科、外科、眼鼻喉科……绘画也是如此,分油画、中国画、版画、漆画……每一项独立的画种各有其特点,材质、作业方式等差异决定了某种意义上的“隔行如隔山”。因此,学有专攻,许多画家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某个画种上,跨越到其他画种则无从下手。漆画呈现给人们流光溢彩、蒙眬变幻的美感,其背后是要经过无数次大劳动量的打磨,制作过程还要防漆“咬”。种种困难,陈金华都能克服。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精通多门画种,最擅长油画,最富盛名的却是漆画。很多届的全国水彩、水粉画展上出现了他的入选作品。他的油画作品《绿色空间》,不仅入选中国青年油画展,还入选了全国第九届美展油画展,并在1999年获得福建省第三届艺术界油画金奖。他创作题材涉及面广阔,人物、静物、风景等皆现笔端,从表现严谨写实功底的具象造型到意韵流转的抽象构成作品,跨度之大和完善程度打破了很多人对“画家必须靠专擅的题材才能搏出位”这样的刻板印象。回想起他少年时期练习基本功阶段,将家中任何东西都拿来“物尽其用”,并细致地观察到油漏(旧时倒油,插在瓶口上的小漏斗)上岁月沉淀的光泽以及龟裂纹等等,倒也不意外他在成熟期创作的挥洒自如和创新求变。
其实也不尽然是刻意求新,包括画种的变化,有时也是环境局限促成。1990年,陈金华回到鼓浪屿工艺美术学校任教,作为一个身兼重任的年轻教师,面临种种现实处境,促使他暂时放弃创作条件要求苛刻的漆画,改作油画。然而条件一旦允许,他仍然把重心转回一心痴迷的漆画。
世间诸多事物有相通处,在艺境的追求上尤其如此。南宋高宗赵构论书法,在《翰墨志》里言道:“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这个恰好对应了陈金华的作品:博取多画种的独特性并融会贯通,使得笔下风采迥然,超越实在物象的“形”,而深入内在本质的“韵”。这是一个将繁乱零碎的视觉元素从画面里清理的过程,以避免俗相的“意”,引导绘画语言的淬炼与取舍。以各门画种的养分滋养漆画,再把教授平面设计时所领悟到的精髓运用到纯艺术,成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造诣。陈金华尤其擅长运用传统绘画中散点透视的表现手法,在漆画界独树一帜。让我们来一起回顾2006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厦门大学时所获赠的礼物之一——陈金华创作的漆画《连氏宗祠》。
该作品以连战祖籍地漳州龙海马崎社的连氏宗祠作为创作蓝本,真实再现连氏宗祠的神韵。陈金华专程到连氏宗祠,寻找创作灵感。他采用融合中国画、油画和雕塑等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富有厚重感、神秘感和高贵感的漆画,结合了油画写实和中国画的写意,选择采用传统的线条来勾勒古朴的连氏宗祠。他说线是中国绘画的传统精髓,两岸同根同脉,一水之隔,一线相牵,线是重点。大胆采用暖色调演绎,金碧辉煌的暖基调与连氏几代迁台后裔魂牵梦萦的寻根心愿得偿的喜悦和回乡热情相得益彰。厦门大学以陈金华创作的漆画《连氏宗祠》赠送给连战,为连战的福建行留下珍贵的回忆。
陈金华 海洋日记45cm×80cm 大漆、银箔、干漆粉 2010年
常人眼里的艺术家,往往孤高率性、特立独行,跟循循善诱的教师形象落差很大。陈金华表示“这其实是一个误解!画派的形成和传承,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和任何一个地域,都离不开领军人物的言传身教以及弟子们的精进探索与传播。例如翻看现代艺术史,徐悲鸿、潘天寿等大师级人物皆兼具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身份。因此,优秀的艺术家与出色的教育工作者在身份上并不矛盾”。但愿意在教育领域奉献自己的心力,甚至在某种程度必须牺牲个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以造就他人,这就是考验一个艺术家博大胸襟的时候了。
在追求自己艺术生命的初始,陈金华也没想过当教师。“做一个画家,自由自在地画画。”——这是少年陈金华对自己人生的单纯构想。然而对于一个有能力且敢于担当的人,命运似乎不满足于仅仅分派给他单一的社会角色。从1990年至今,陈金华已经执教二十年,并且这将是他终身的职务。
陈金华曾经担任鼓浪屿工艺美术学校的设计系主任,教授过平面设计课程。那段时期,他感觉到自己喜好的专业与教学任务的脱节,但仍然力图做好本职工作,辅导学生设计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展中入选和获奖。随着年纪渐长,他愈发感受到时间的宝贵,渴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更多光阴和精力用在自己最擅长和最感兴趣的漆画上。机缘在2005年底到来,厦门大学美术系请他过来一起开办漆画专业,从此,他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每天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教学。
除了在学院里培育新秀,作为漆画领域的领军人物,陈金华更是将视野放宽,关注全国范围内的漆画创作并努力扶持新人。迄今为止,漆画艺委会已面向全国成功开办了四届高级研修班,他一直义务担任辅导老师,没拿过一分钱,却感到很开心。有一次陈金华在鼓浪屿授课,上到很晚,下半夜一个人只好租“海上的士”回厦门岛。每到一处去讲学,当地学员知道他要来的消息都很高兴……这些事陈金华说得乐呵呵的。只因与学员的深厚情谊以及精神领域的收获,他无私地忘我投入。
陈金华、徐里 青翠云霄图260cm×515cm 大漆、银箔、干漆粉 2012年
可以说,漆画离不开陈金华,陈金华也离不开漆画。一心系在漆画上,与志同道合者共同探讨,相互促进,这就是陈金华的快乐源泉。这样一个良师益友,做他的学生应当不仅幸运,而且幸福。
作为漆画艺术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这几年来,陈金华数次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为全国漆画展的评委。2009 年10月,他被文化部确定为建国六十周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评委,这些既是最高殊荣,又是必须慎重承担的神圣责任。2008年底,他在福建省第六次美术家代表大会上高票当选为副主席。2010年2月,备受关注的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终于成立,他被推选为主任。他还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全国漆画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组织和联络等各项事务占用了许多本该与家人共处的时间,好在妻子一向包容和理解,用实际行动支持着他。然而对目前已升初中的女儿,他还是有点儿淡淡的愧疚之意。不过他也笑道:“虽然平时相处时间少,但父女俩呆在一起的时候,跟兄妹似的。”可见陈金华不仅是良师,也是慈父。
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女儿,日常生活里陈金华总是和颜悦色,但涉及专业和人生原则,他的要求又极为严格。陈金华带了三批研究生,都参加过全国美术展赛,一定要参加了才能在他手下通过。如此“高压政策”,反倒激起学生干劲,师生齐心,营造了热烈的学术研讨和专业创作氛围。
陈金华举了个例子:“水烧到80度,再加热到99度,看似花了好大的劲,但‘质’上面却没有变化,这时停下来就完了。就像有些人碰到苦累,产生了自我怀疑,就放弃了。可真正的胜利者,就在于多走了那么一步。”这其实就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专一,目标明确,全力以赴地坚持到底。
而他的目标,就是在历经千年打磨,逐渐在主流艺术领域绽放异彩的漆画上,不仅要自己出成果,更要培育新生力量。
我们也看到他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的满园春色。
作者系撰稿记者
陈金华 心记121cm×100cm 大漆、银箔、干漆粉 2013年
陈金华 山野清音122cmx90cm 大漆、银箔、干漆粉
陈金华 大漠120cm×120cm 大漆、银箔、干漆粉 2011年
陈金华 风景7号120cm×120cm 大漆、银箔、干漆粉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