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英 孙志刚 尚新伟 郭泽莹 张剑勇 邱侠 钟力 肖语雅 肖敏 谢静静
顽痹泰颗粒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0例
张燕英1孙志刚2尚新伟3郭泽莹3张剑勇1邱侠1钟力1肖语雅1肖敏1谢静静1
(1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风湿病科,深圳518000;2广东省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脊柱骨科,深圳518000;3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深圳518000)
目的观察顽痹泰颗粒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甲氨蝶呤和顽痹泰颗粒剂,对照组予口服甲氨蝶呤片,比较2组治疗后各项疗效评价指标的改善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统计疗效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顽痹泰颗粒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顽痹泰颗粒剂;中医药疗法;中成药疗法;痹证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小关节滑膜病变所致的关节肿痛,早期表现为滑膜炎症,进展为血管翳增生导致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因严重骨质破坏、吸收,出现关节畸形、僵直和功能障碍,且多为对称性、进行性。RA还可造成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肾脏、皮肤、眼等关节外病变。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为0.24%~0.5%,女性多于男性,约2~3∶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50岁最多[1-2],社会危害性大,给予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积极的意义。顽痹泰颗粒剂为深圳市中医院院内制剂,临床使用发现治疗RA疗效较佳。本院风湿病科自2015年2月—2016年10月采用顽痹泰颗粒剂合并甲氨蝶呤治疗30例RA患者,并与使用甲氨蝶呤30例患者作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5年2月—2016年10月深圳市中医院风湿病科门诊或住院就诊的RA患者60例,随机数字分类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在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0.64±5.98)岁;病程0.5~36年,平均(9.45±8.52)年。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24例。他们的年龄在20~68岁,平均年龄为(38.92±6.41)岁,病程0.5~32年,平均(8.34± 8.42)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7年修订的标准或者2009年ACR和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共同发布的新分类标准。并且病情均处于活动期(根据《DAS28评分》)。
1.3 排除标准(1)存在免疫缺陷、感染未控制或有活动性胃肠道疾病者;(2)对相关药物过敏者;(3)有其他严重疾病者,包括脑、眼、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病变;(4)酗酒及吸烟者;(5)重叠其他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严重的膝骨关节炎等患者;(6)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过正常上限1.5倍者,肌酐异常者;(7)有生育要求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等。
1.4 药物治疗方法治疗组:顽痹泰颗粒剂(海风藤、鸡血藤、秦艽、独活、威灵仙、炒白芥子、白芍、炮山甲、酒乌蛇、路路通、薏苡仁、炙黄芪、川芎、全蝎、防风等,由本院制剂室生产),168 g/剂,开水200 ml冲服,日1剂,分2次服。关节刺痛者加用延胡索15 g;湿热重者加石膏20 g,黄芩15 g;湿邪重者加用苍术10 g,白术10 g,萆薢20 g;气血不足者加用当归10 g,丹参15 g;脾虚者加用白术10 g,茯苓20 g。同时服用甲氨蝶呤7.5 mg,每周1次,每周递增2.5 mg至15 mg,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对照组:甲氨蝶呤用法同治疗组,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服药期间停服其他中西治疗药物,对于长期依赖激素及止痛药者,2组均适当用原维持量,并逐渐减量。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1)显效:症状、体征及ESR、CRP整体改善率≥75%;(2)进步:症状、体征及ESR、CRP整体改善率≥50%;(3)有效:症状、体征及ESR、CRP整体改善率≥30%;(4)无效:症状、体征及ESR、CRP整体改善率<30%。总有效率=(显效+进步+有效)/总例数×100%。
1.5.2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包括关节疼痛数、肿胀数、晨僵时间)和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RF、抗CCP)的变化,每4周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并记录不良反应。
1.6 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2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6个月后2组间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情况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情况的比较(x±s)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检查指标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多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抗CCP的水平和RF的水平均明显降低,但2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比较(x±s)
2.4 2组治疗前后DAS28的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DAS28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DAS28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且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DAS28的比较(s)
表4 2组治疗前后DAS28的比较(s)
组别例数DAS28观察组治疗前306.3±2.5治疗后302.6±1.7对照组治疗前306.6±2.4治疗后303.9±2.4
2.5 安全性指标检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6例,发生率为20%,其中胃脘疼痛3例,口腔溃疡、血常规异常及肝功能异常各1例。治疗组患者除出现1例腹泻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组不良反应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不良反应均在停药或继续治疗过程中消失。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气血不盛,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针对“尪”字,《金匮要略》中有提及“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就是指关节肢体弯曲变形、身体羸弱、不能自由行动而渐成废人的疾病。尪痹,就是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的痹病。临床上以类风湿关节炎最为多见,故1994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尪痹病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评定标准”[4]中后,逐渐广泛使用,并有此规范。目前类风湿关节炎归于“尪痹”范围。“尪”,我们考虑亦通“顽”,顽固难愈,指的就是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反复顽固,容易骨质破坏,治疗困难。而对于这类顽固性、容易变形的痹病,非用虫类药不能。《临床指南医家》中指出“风湿客于经络”,治则“须以搜剔动药”,“籍虫蚁血中搜剔以攻通邪结”。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说:“动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且具有攻性”,指出了虫类药的特性,认为功效非一般植物药所能比拟。顽痹泰正是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为主要治则组方,配以大量走窜搜剔药物,共奏祛风湿,通经络,直达病所的功效。方中秦艽质润而不燥,善走四肢,是治痹必备之品,配以威灵仙善行上肢、经络之表,独活善行下肢而通络止痛,诸痹适用;茯苓、薏苡仁性味甘淡,健脾利水,祛湿降浊,以助秦艽、独活、威灵仙祛风之力,以止游走不定之痹痛;木瓜舒经活络,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利关节,畅通经络,调和气血而通痹止痛。全方性平偏温,质润而不燥,尤其适合岭南地区,重用的虫类药物如乌梢蛇、穿山甲、全蝎等祛风通络是本方一大特色。“……走者降,有血者入血,无血者行气,灵动迅速,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防风、独活、乌梢蛇、炮山甲等有抗炎镇痛作用[5-6]。笔者认为,该病的急性期、早期,治疗以解毒祛风、除湿通络为主,病情易于控制;慢性期、后期,用此方祛风通络而不损伤脾胃。
通过临床观察顽痹泰颗粒剂合并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笔者发现联合用药不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而且在控制疾病进展方面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单用西药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联合用药后,既保留了西药重在控制风湿活动的优势,又突出了中药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不良反应少,对血液系统、肝肾功能无明显毒副作用,说明整体作用安全有效。目前西医除运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慢作用药、抑制免疫药物外,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虽然生物制剂在控制疾病活动度方面已取得了持续且显著的改善,使RA治疗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但生物制剂的高额费用及不明确的副作用使其尚不能被广泛应用[7]。故在中医药中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是中医药研究RA的方向[8]。既往临床实践及本对照研究证实,顽痹泰颗粒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值得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1]王承德,胡荫奇,沈丕安.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93.
[2]叶伟胜,张铁良.类风湿关节炎流行病学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9,30 (3):144-14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6-118.
[4]王伟钢,张洪春.尪痹病名及其证治规律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8年.
[5]王锦鸿.新编常用中药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119.
[6]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86,1705.
[7]李兴,刘剑锋,赵国琴.朱丹溪痛风方加减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学,2015(8):995-998.
[8]李兆福,彭江云,杨会军,等.蠲痹颗粒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3):291-300.
本刊郑重声明
近期有作者来电反映,有人借我刊名义从事征稿与广告活动,扰乱了正常的投稿秩序,影响了我们《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的声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郑重声明:本刊从未与任何公司或个人签订组稿与广告合作协议,凡冒用我刊名义征稿和广告的中介机构均未获得我刊的任何许可,其工作人员均非我刊的工作人员,与之相关的经济与法律关系与本刊无关。均属违法行为,本刊将依法保留追诉权。
我社唯一投稿邮箱:zgzyyycjy@163.com,没有其他征稿邮箱。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官方网址:http://www.zgzyyycjy.com收费只通过邮寄汇款,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邮编:100031,收款单位: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财务部。杂志社不通过任何账户和个人卡号收费。请广大作者、读者相互转告,谨防上当。若有不明事宜,请来电垂询。
特此声明。
投稿邮箱:zgzyyycjy@163.com
电话查询:010-57289309010-57289308
财务部:010-87363190
官网:http://www.zgzyyycjy.com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2015年2月10日
Wanbitai Granule in Treating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30 Cases
ZHANG Yanying1,SUN Zhigang2,SHANG Xinwei3,GUO Zeying3,ZHANG Jianfeng1, QIU Xia1,ZHONG Li1,XIAO Yuya1,XIAO Min1,XIE Jingjing1
(1.Rheumatology Department,Shenzhe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000,China; 2.Spinal Orthopedics Department,Shenzhen Pingle Orthopaedic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000,China; 3.Shenzhen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000,China)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Wanbitai granule in treating rheumatoid arthritis(RA).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Wanbitai granule and MTX.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MTX.The signs,symptoms and bio-chemical result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The adverse reaction was recorded. 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ess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Wanbitai granule in treating RA has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rheumatoid arthritis;Wanbitai granule;therapy of TCM;therapy of Chinese patent drug;arthromyodynia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2.046
1672-2779(2017)-12-0103-03
:李海燕本文校对:邱侠
2017-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