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跃,刘丽斌
(1.华宁县人民医院,云南 玉溪 652899;2.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推拿手法配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刘国跃1,刘丽斌2
(1.华宁县人民医院,云南 玉溪 652899;2.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 玉溪 653100)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确诊的127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基础及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加用独活寄生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疾病疗效、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监测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1%,对照组为82.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无明显差异,在治疗后均升高,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升高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DI指数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下降,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年复发率为16.7%,对照组为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5例出现轻微的消化道不适,不影响治疗。结论:推拿手法配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可靠,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轻,值得推广。
独活寄生汤;推拿手法;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是指发生退行性变的椎间盘在外伤等诱因作用下,纤维环破裂,向外膨出,刺激或压迫神经和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种病变,以腰痛与沿神经分布的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进一步发展,可因神经支配区感觉、运动障碍而引起肢体瘫痪。其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和介入、手法等等非手术疗法[1]。手术治疗起效快,可以治愈部分患者,但手术技术要求高,危险性大,具有一定创伤性,可能遗留后遗症[2],费用高的介入治疗复发率高[3]。因此,医家们积极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疗法,包括中医的中药内服和外敷、推拿手法、功法锻炼、针灸等以及现代的牵引、物理疗法、药物口服及封闭注射、运动疗法、心理治疗等,均有一定疗效。我科在运用推拿手法基础上加用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27例患者均来自2012年1月到2015年1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两组。其中治疗组64例,男性21例,女性43例;年龄在22~70岁,平均(46.8±8.2)岁;病程1个月~15年,平均(3.2±0.5)年;单独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分别为2例、27例、24例,2个及以上同时突出者11例。对照组63例,男性22例,女性41例;年龄在23~72岁之间,平均(47.1±8.6)岁;病程1个半月~14年,平均(3.5±0.7)年;单独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分别为3例、26例、22例,2个及以上部位突出者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骨科疾病诊断标准》及《腰椎间盘突出症》[4]中相关标准确定:①病史:有腰部外伤、长期劳损或受寒湿病史;②临床表现:腰痛、活动受限,沿腰骶神经根分布的下肢痛;③体征:脊柱侧弯,椎旁压痛,神经根张力实验、Lasegue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膝反射、跟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肌力下降,肌肉萎缩,拇趾背伸不能或乏力;④检查:X线示前凸消失,椎间盘变窄,相邻边缘骨赘增生,CT检查可检查突出的部位及膨出程度。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符合肝肾亏虚证的标准:腰膝酸痛,腿软乏力,劳累或负重时加重,休息减轻。偏阳虚者可见腰腿发凉,手足不温,恶寒喜暖,得暖则减,面色苍白,少气懒言,或有阳萎、早泄,或带下清稀,小腹冷痛,月经衍期,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可见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视物模糊,咽干口燥,渴而喜饮,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夜间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少,脉弦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标准;②按照方案要求完成治疗,资料完整;③年龄18~75岁。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合并严重的心脏、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疾病;③精神病及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④计划或已经妊娠、哺乳患者;⑤病情危重者;⑥对研究中的药物过敏者;⑦其他原因引起的腰腿痛。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行常规卧床休息、口服神经营养药物等基础治疗上,加用推拿手法治疗[5]。具体操作如下:放松:患者俯卧位,对腰部、臀部及下肢,施以滚、按、揉法5 min,然后予以掌按法按压腰部3遍;松解:用手指或肘尖点、按、弹、拨患者腰部相关穴位及不适点;整复:腰椎斜扳法:患者左侧卧位,术者右肘关节置于右臀上,左肘关节置于右肩关节前方,两肘同时用力,右肘关节向前,左肘关节向后,斜扳3次;腰椎拔伸法:患者仰卧位,固定患者上半身身体于床上,操作者手握双踝,逐渐用力拔伸牵引5 min,同时助手用手掌按压患者腰骶部,逐渐加力,连续5~10次;收尾:自腰到下肢施以掌推法3~5遍,最后施以按揉、拍击法3~5 min结束。手法治疗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3天后予以第2个疗程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独活寄生汤方加减治疗,基本组成如下:独活、桑寄生、秦艽各15 g,防风10 g,细辛3 g,川芎、当归各10 g,地黄20 g,白芍、桂心各10 g,茯苓20 g,杜仲、川牛膝、党参各15 g,甘草10 g。加减:病久痛甚者加全蝎、蜈蚣、地龙,行走疼痛者加乌梢蛇、蕲蛇,寒重者加川乌、附子,湿甚者加薏苡仁、防己,湿郁化热者加黄柏、苍术、牛膝,乏力者加白术、黄芪,腰酸痛明显者加菟丝子、狗脊、川续断,下肢拘挛者加大白芍用量,酌加木瓜、鸡血藤。
中药由我院制剂室统一提供,每次300 ml,早晚两次温服,连续服用至整个疗程结束。
1.6 观察指标
1.6.1 疾病疗效 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4]评定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痊愈:腰痛、下肢放射痛消失或基本消失,活动灵活,生活正常,直腿抬高可达85°;显效:腰痛、下肢放射痛基本消失,活动稍有不适,基本可正常生活,直腿抬高超过70°;有效:腰痛、下肢放射痛较前减轻,时常发作,影响生活,直腿抬高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无效:腰痛、下肢放射痛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严重影响生活。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1.6.2 腰椎功能 治疗前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问卷表评定腰椎功能恢复情况。
1.6.3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评定采用QOL评分量表进行。
1.6.4 复发情况 为每位患者建立专门的临床资料档案,治疗完成后1年,专人通过电话随访和门诊复诊确认形式确定患者的复发情况,记录在案。
1.6.5 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行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ECG检查,随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
1.7 统计学方法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1%,优于对照组的82.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ODI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ODI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ODI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ODI指数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组1年复发率为16.7%,对照组为36.4%,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更低。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5例出现轻微的消化道不适,将中药换成饭后服用后未再发生,治疗能继续进行。
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和下肢痛[6],主要由局部的机械压迫[7]、化学物质释放引起的神经根炎症[8]、椎间盘自身免疫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9]。
该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虽然疼痛严重者行手术治疗近期疗效明显,但亦非完全根治手段,一方面远期疗效与非手术疗法相比,优势不明显,而风险与其他治疗手段相比,明显增高[10]。非手术治疗的无创性优势明显,在保留腰部解剖结构的完整性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能长期缓解患者的症状,效果稳定[11],大部分患者可取得良好疗效。但长期口服非留体类抗炎止痛药可引起胃肠道不适,激素类药物可导致的股骨头坏死,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限。而推拿手法配合其他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简便、安全、费用低、疗效高,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为多数患者所接受。
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腰痛与关节和肌肉组织的力学改变有关,表现为腰部肌肉疲劳和收缩能力下降[12],即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是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环节。本着“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的原则,先治筋后调骨,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13]。治疗时笔者先用放松手法解除外周经筋的紧张,恢复其固有位置,为后续矫手法的实施创造空间,再施以矫正手法,则可使错位的骨缝对合,恢复至以前的稳定状态。手法一方面可减轻内压,使得膨出物有空间回纳,进而对神经根的压迫也相应减轻;一方面可增大内部容积,调整松动关节突的位置;加快局部血循,促使患处相关致痛物质及时消散,以免引起疼痛[14]。因此笔者以推拿手法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础治疗。临床研究也发现,通过推拿手法可以及时的减轻症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基础。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属中医“腰脚痛”范畴。《证治准绳》指出腰痛以风、湿、寒、热、挫闪、瘀血、滞气、痰积等为标,肾虚为其本;《景岳全书》进一步对其进行了辨析,指出:腰痛悠悠作痛,长期不止,多次发作的为肾虚,遇阴雨天气或因久坐而疼痛加重的多为湿胜所致,遇寒就痛,喜暖而恶寒的为寒胜所致。《杂病源流犀烛》指出肾虚是腰痛之本,肾中元精不足、肾气亏虚,筋骨失去濡养,一旦外邪侵袭,痹于筋脉,筋脉不和,气血运行失调而发病。临床上笔者多采用独活寄生汤治疗,补肝肾、祛风湿、止痹痛,疗效确切。研究也发现,在推拿手法基础上合用独活寄生汤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显著改善患者腰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复发率较单纯疗法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独活寄生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指出若患者平素肾气虚弱,一旦卧冷湿地当风就会患腰腿痛,再加上治疗不及时,可进一步发展为偏枯、寒痹、下肢瘫痪软弱无力、严重疼痛等重症,从而创立此方治疗。方中以独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是为君药;秦艽、防风祛风胜湿,肉桂温里散寒,细辛温经散寒止痛,是为臣药;桑寄生、牛膝、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四物汤养血活血,四君子汤补气扶正,是为佐药;甘草又可调和诸药,当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胜湿、散寒止痛、补肝肾、养气血的功效,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药理学研究发现[15]独活寄生汤具有抗炎、镇痛、扩管、改善循环和调节免疫等作用,还可加快代谢,清除致病物质,解除组织充血、水肿、粘连等情况,使症状改善或消失[16]。推拿手法的一动配合中药独活寄生汤的一静,动静结合,可修复损伤组织,有效缓解压迫,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疼痛,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发现在推拿手法基础上加用独活寄生汤后,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提高疗效,安全、稳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运用。
[1] 董健,姜晓幸.细说腰椎退变性疾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63
[2] 陈峥嵘.现代骨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 Maigne JY,Rime B,Deligne B.Computed to zoographic followup study of forty eight cases of no operatively treated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hernation[J].Spine,2009(17):1071
[4]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2-362
[5] 田丙科,王道全,郑晓光,等.五步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3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9,25(2):28
[6] 殷弢.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0):132-133
[7] 王洪伟,李长青,周跃.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20(7):1832-1835
[8] Podichetty VK.The aging spine: the role of inflammatorymediators in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J].Cell Mol Biol(Noisy-le-grand),2007,53(5):4-18
[9] 徐宝山,杨强,夏群.腰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病理学变化及发病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2):335-338
[10] 涂院海.牵引按摩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8,20(10):20-21
[11] 陈勤,宋跃明,邓宁,等.四川省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座谈会会议纪要[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6):665-666
[12] Glanata KP,Wilson SE.Trunk posture and spinal stability[J].Clin Biomech,2001,16(8):650-659
[13] 周楠,房敏,朱清广,等.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3):562-566
[14] 殷弢.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0):132-133
[15] 荀培军,艾有利.独活寄生汤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2014,26(12):56-58
[16] 陈海华.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2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32):16
刘国跃(1969-),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骨伤方面的相关研究。
R246.2
A
1005-0779(2017)05-0029-03
2016-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