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祎
室外,五颜六色的公共艺术吸引来孩子们的玩闹与年轻姑娘的摆拍;室内,80后、90后观众结伴而行,穿梭于艺术品间享受一次时髦的旅行;再仔细看,美院毕业生正通过自己的作品与年轻的艺术爱好者、藏家进行交流,这些洋溢着个性的作品以数万元的价格被人“占为己有”……今年的艺术北京博览会上,处处弥漫着年轻的味道。
5月2日,艺术北京最后一天。抱着艺博会还有半天多的时间就要收场、现场观众不多、可以安静地同一些画廊主聊聊“收成”的想法,记者步入这个展会现场,却没想到自己真的“想多了”。从室外的公共艺术展区到室内主展区的检票处,都不乏人气。记者注意到,其中有不少都是打扮入时的年轻人,更有年轻的妈妈带着小孩一起玩耍。而在主场馆,观众的数量更要用“多”来形容。
记者首先来到“设计北京”的展馆。据介绍,今年的艺术北京大幅扩大了设计展区的面积,格外引人瞩目。设计馆的展品以雕塑和家具为主,在步入场馆后,记者注意到入口处的几家参展商都人气十足,或许是因占有地利的优势,或许是因那些尺寸不大却很“卖萌”的雕塑品难以自拔。一家名为“S+?活化咖”的参展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是他们第一次参展艺术北京,这几日的交易情况总体来说还不错,那些出手快的作品价格也不是很贵,“目前市场能承受的价格普遍偏低。”不过与参观量相比,成交量还是偏少,“这或许与雕塑仍是艺术中的一小支有关。”他补充道。
在畫廊展区仍可以瞥见不少年轻人的笑容。今年,艺术北京不仅在设计北京部分进行了“加码”,画廊部分也厚重了许多——现当代艺术画廊和经典艺术画廊不再各自成区,而是做起了邻居。不过在参观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与现当代艺术画廊相比,经典艺术画廊的人气普遍低了一些。而在现当代艺术画廊中,那些带来传统抽象绘画的画廊,与那些呈现了更“脱线”的作品画廊相比,人气又要少一些。据几家销售情况还不错的画廊负责人介绍,本次成交不错的作品都集中在年轻人身上。
在首度参展艺术北京的台湾伊日艺术画廊展区,平面画作和雕塑作品都给人一种年轻的叛逆感,该展区的观众“聚集指数”也引起笔者的注意。据伊日艺术工作人员介绍,该画廊以往多是参加台湾本地的艺术活动,“之所会到艺术北京参展,主要是因一家已多次参加艺术北京的台湾画廊的推荐。他们认为来艺术北京的人和藏家越来越年轻了,很适合我们。”在台湾有三间画廊的伊日艺术,代理青年艺术家是他们的主营业务。至于此次有何收获?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比预期要好,“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此次来的年轻买家都对大件作品比较有兴趣,展出的3件比较大的作品都被他们购藏了。”
已多次参加艺术北京的桥舍画廊,此番捧出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同样很聚买气。据了解,现场展出的一幅中央美院壁画系学生创作的新作被国内一位知名大藏家收入囊中。“这位大藏家刚在这儿完成这笔交易。这名年轻艺术家由我们独家代理,还从来没在拍卖市场上‘露脸。”
不过,年轻人给予本次艺术北京的反馈也不都是正面的。在展馆内记者采访了一位安静观展的年轻女观众,据她讲,她刚从纽约回到北京,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这次与朋友一起来逛逛。“博览会现场很热闹,但商业味儿过浓。设计北京空间虽大但内容显得有点不足,一圈下来感觉大同小异。画廊展区陈列的有些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798艺术区内的工艺品。”在去年艺术北京举办之际,就有过这样的质疑:“听说主办方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设计馆了,下届还要扩大规模,你们把当代馆砍了得了……哪个当代艺术博览会不是追求更加专业的服务,更加学术的内容?”
不过,在不少人看来,艺术博览会的学术固然重要也不容忽视,但也不妨先通过拓宽“脑洞”,吸引来更多人的注意,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再将学术带到大家面前,来个循循善诱。毕竟,时代在变化,客户群体在变化,艺术博览会同样面临着参展方、购藏方、参观方等方方面面年轻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