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航
【摘要】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要求发生了变化,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涵养。“归因理论”的根本就是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现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偏差,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相关的内容,加强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际,例谈“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归因理论;小学数学;反思教学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仔细研究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会发现其中的内容较为简单,多是基础性知识点,如加减乘除运算、简单的认识图形等,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学生在学习时仍感觉存在一定的难度。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在教学时会先讲解课文内容,然后再针對课本知识安排学生完成相关的训练,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讲解题目,教师不会主动地带领学生反思这道题目哪里错了,做错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讲解将正确的答案抄写在作业本上,学生不会反思,教师也不会引导学生归因,数学教学效率自然得不到提升。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反思自己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记忆,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每个班级中的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相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同。传统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会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这就导致有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上一个知识点还未完全掌握,就不得不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学习下一个知识点,最终一个知识点都没有完全掌握,反而疑惑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效率变低。为了有效贯彻“归因理论”,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取长补短,在以后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学生的不足,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我的实际教育为例,我在进行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教学时,发现班级内的一名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计算训练错误率较高,我以为是这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但偶然与语文老师提及这位学生时,语文老师则表示这名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好,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较强,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对这位学生有认知偏差。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对其进行单独辅导,先拿了几道较为复杂的应用题让他分析,该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并能用更简洁的话表述出来,这时我就告诉他这都归功于他良好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并且鼓励他不断加强自己的计算训练,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这样才能在考试时获得高分。在应用题讲解时我也多次提问这名学生,让其回答对题目意思的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名学生的计算题正确率得到明显的提高。通过这样的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并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结合“归因理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错误原因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在讲解学生做错的题目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正确的解题步骤,学生也只是把正确答案抄写在作业本上,但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有的学生还是不会做,究其原因无非是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并没有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了解自己解题时存在的偏差,学生不知道自己错误的原因,下次做题时自然还是不会做。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结合“归因理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错误原因,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以我的实际教学为例,对于填空题“三筐苹果重30千克,每筐梨比每筐苹果重3千克,那么三筐梨重量为 千克?”,有些学生最后的答案是13千克,我就先让学生讲解了自己的解题步骤,发现得出答案为13的学生其实只算了一筐梨的重量,我就让这些学生再仔细读了一遍题目,画出三筐梨这几个关键词,这时学生就意识到自己在解题时没有仔细的读题。通过这种“归因”,帮助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的原因,避免下次做题时出现同样的错误。
三、教师自身坚持“归因”
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为了有效贯彻“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归因”,我们教师自身在教学时就必须坚持“归因”,例如教师在讲解出现错误时,应当主动向学生承认,并分析、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告诉学生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在平时的教学之余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为学生树立最好的榜样。
四、结语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解题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充分发挥小学数学的积极作用,我们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坚持“归因理论”,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错误原因,教师自己以身作则,促进“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深入。
【参考文献】
[1]张艳霞,学生归因训练的途径和方法[J].当代教育科学, 2009(17).
[2]金岐凤,郑丽,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