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特色”

2017-06-19 09:08杨忠
群众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国大学中国特色一流

杨忠

当前,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探索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战略、具有国家特色的实践模式,是世界上一流大学建设的共同经验。关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具体内涵,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表述。可以说,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国情、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之“特”,决定了中国一流大学之“特”。概括起来,当前“双一流”建设的“中国特色”,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要求: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政治底色,是“中国特色”的根本要求。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在特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都必须回应一定的社会需要。就中国而言,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仅是我国现代大学建设进程中的经验总结,而且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并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为此,在迈向世界一流的过程中,中国高校要积极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始终以服务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基本导向,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增强高校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渗透和侵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党委在把方向、抓大局方面的主体作用,协调统筹党委决策、行政决策和学术决策,顶层设计与基层决策等方面的关系,探索构建适应中国文化环境和社会制度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党员,为“双一流”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的教师干部队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始终保持高校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创新活力,为推动中国高校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第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根脉,是“中国特色”的价值要求。世界各国大学的发展,都离不开蕴育其成长的客观环境和文化土壤,也因此而天然地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比如:欧洲的大学与基督教关系密切,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橋大学,德国的弗莱堡大学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都曾经作为教会机构而存在,深受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美国大学则深受清教徒开拓精神、实用主义哲学、市场竞争理念的影响,因此形成与欧洲大学不同的文化特色。

中华文化作为绵延数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样态,已经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肌体,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因此,在创建世界一流的过程中,中国大学必须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并以此为基础吸收西方大学先进治学经验,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一方面,要立足传统,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中国五千多年灿烂的历史文明,在教书育人方面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种至善追求,正是中国大学应该传承的历史瑰宝和优秀基因。另一方面,要面向世界,自觉成为“文化自信”的引领者。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始终把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断提升文化育人新境界,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为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积淀更深沉、更持久的内在力量。

第三,服务国家振兴、创新大学模式,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动逻辑,是“中国特色”的实践要求。从先秦时期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到明清之际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基因,始终镌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深处,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精神寄托。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延伸到近代,表现为更加炽热的救国宏愿。面对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的接连失败,知识分子阶层高呼“教育救国”“培育新民”,致力于效法西学之长,推动传统教育体制的全面革造,一批近代大学由此陆续在中国大地崛起。比如:我国第一所公立大学北洋大学堂,就是甲午战败后在洋务派的推动下获准建立的,其筹办之初衷即作育人才以“欲与各国絮长较短”。之后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则融聚了维新派培育英才、促进民族自强的美好愿景。从这个角度来看,近代以来的中国大学在其建立之初,就深刻地烙下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印记,在其“西学东渐”表象中潜存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一以贯之、深邃壮阔的家国情怀。这也注定了中国的大学自其兴起以来,便应当肩负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希望,这是其不同于西方大学、独具特色的“初心”所在。

时至今日,这份“初心”仍然应当成为中国大学自觉传承的坚守。我们今天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同样要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需要,而不是建构一个遗世独立、空具一流的“象牙塔”。因此,在创建“双一流”的过程中,要始终立足中国现实国情,面向国家和民族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既要参照全球经验,又要体现中国创造,致力于构建中国大学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和治理体系,提出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方案”,形成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经验”,走出一条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推动我国大学成为引领未来世界的人才培养高地和学术高地。

一是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有学者曾经指出:“大学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所谓的“长在中国”,是指中国大学必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体现国家意志。为此,要着重面向“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遵循“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思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努力实现后发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跨越。要坚持“双力驱动”,既鼓励引导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自由探索,又大力支持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集群攻坚。要探索中国特色的科研和学科评价体系建设,积极打造一流成果。要着力完善国家地方创新体系,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和引领国际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要积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为国家决策提供战略性咨询服务。

二是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验,创建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教育规律的高等教育话语逻辑以及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生产中心和传播中心,在科技文化领域掌握着极强的话语权。为此,要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致力于打造系统成熟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和话语逻辑。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改变盲目追求指标排名的心态,克服浮躁功利的不良倾向,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立足于修习经典、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强国富民的高等教育本旨,凝练符合文化传统和国情实际的评价标准,潜心构建支撑中国大学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探索形成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并积极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充分体现中国科技进步和文化传承创新对全球文明的积极贡献。

(作者系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中国大学中国特色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中国大学英语考试能力构念三十年之嬗变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