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破冰”正当时

2017-06-19 18:00肖若石
财经界·学术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破冰僵尸东北地区

肖若石

自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家发改委便紧锣密鼓地制定和实施了各项东北再振兴的政策,其中139项重大投资项目中大部分项目已经落地,累计完成投资超过6000亿元。除了支持东北再振兴的专项规划之外,近期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均逐步向东北地区倾斜,东北正处于多重利好政策的叠加推动期,随着政策组合拳的逐步落地,该地区经济有望在十三五期间破冰前行涅槃重生。

一、断崖式下跌倒逼经济转型

自建国以来东北地区历来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农业基地,中国最大的油田、最早的汽车企业、最先进的机床制造厂皆诞生于白山黑水之间,东北地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素有“共和国长子”的美誉。但改革开放以来,受困于计划经济的各种弊端,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显著迟滞。尽管中央实施的第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推动了该地区十年的快速发展,但自2014年以来东北经济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去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的GDP增速为5.7%、6.5%、3%,分列全国倒数第二、第四与第一,全国14个GDP负增长地级市中6个属于东北地区。更令人担忧的是经济经济下滑已经逐步传导到社会领域,特别是在两会期间双鸭山煤矿的讨薪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东北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全面崩溃,断崖式的经济下跌已经逼迫东北到了不得不转型地步,新一轮东北振兴迫在眉睫。

1、打破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路径主要是依靠向外部区域输出能源产品、工业原材料。在外部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时,只需增加能源与工业投资,不断提高产能,即可保证稳步增长。但当域外经济经济环境出现变化,外部驱动力放缓,输出型增长模式必然面临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这种畸形增长路径造成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产业结构单一。东北以重化工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资本密集度高,越是增加投资就越强化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长此以往势必导致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其次是不可避免的深陷“资源诅咒”。对于资源依赖型的地区而言,当经济处于上行周期时,资源品价格较高,可以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長,而一旦经济陷入下行周期,资源品价格下降,该地区将出现大幅的经济下滑。特别是近几年,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导致资源品价格持续下跌,东北地区的“资源诅咒”现象就更为严重,直接导致了经济断崖式的下跌。最后是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匮乏。由于东北地区具备完善的工业制造体系,在粗放型的发展环境下,仅仅依靠规模经济效应便可保持一定水平的经济增长,但这种发展模式却严重的制约了技术进步。当前东北地区由路径依赖导致的这三方面问题同时爆发,是造成东北经济断崖式下滑的核心因素,因此东北必须打破传统的经济增长路径,加快转型发展,构建新的发展模式。

2、从投资拉动转为创新驱动

从2003年到2014年,东三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在3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从30%上升到80%以上。在投资这把双刃剑的作用下,东三省与其他省份一样,均被投资效应递减、有效投资不足、杠杆率迅速攀升三大问题所困扰。但东北的问题要比全国其他地区要更严重一些,首先从投资效应下降速度看,单位固定资产所产出的GDP明显下降,2014年只有1.07低于西部地区的1.12,是全国单位产出最低的区域。其次从有效投资不足情况看,大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流向了钢铁、煤炭、水泥、火电等过剩产能行业。东北地区产能利用率的持续下滑,黑吉辽分列全国倒数5名之列,大规模的投资并未促进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东北地区的有效投资显著不足。最后从杠杆率攀升程度看,东北地区的杠杆率不断增加,以此带来的不良资产率也在攀升,黑龙江、吉林两省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6%与3.6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

尽管可以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率,但从东三省整体的经济运行态势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就目前而言东北三省的创新能力是较为薄弱的,2013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5%、0.93%、1.65%,均低于1.68%的全国平均水平,另一项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每十万人申请专利数量,东北地区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但东北毕竟是老工业基地,基础好、底子厚,在创新发展中仍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东北地区的劳动力素质较高,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熟练技术工人的人均比例也位于全国首位。东北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样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航空航天、新材料、机器人、3D打印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最为重要的是东北长期以来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在装备制造、军工、汽车等行业均具有相当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东北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创新发展中的比较优势,把发展重点转移到整合创新资源上,完全有条件在短期内实现经济驱动方式的转变。

3、加大开放力度培育外向型经济

东北地区的地缘和人文优势,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但东三省并未发挥和利用好这两大优势,区域经济的外向程度较低。从贸易依存度看,辽宁省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贸易依存度最低的省份,而吉林、黑龙江省的贸易依存度仅比一些西部偏远省份略高,相较于中部的安徽、河南等省份都要低。从人均吸引外商投资看,东北三省大致处于我国中等偏上水平,但这个排名与其吸引外资的内在条件并不相符,东北有完善的产业基础、高素质的劳动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有能力吸引到更多的外商投资。造成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国家层面缺乏对东北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定位,甚至由于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因素,东北的对外开放甚至一度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窘境。

新的时期,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将东三省定位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明确提出要加强东三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这表明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首次纳入到了国家级战略层面,东北对外开放不仅仅局限于东北亚地区,开放的辐射半径甚至可以经中俄高速运输走廊直达欧洲市场腹地,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吉林省也在不断加强长吉图经济走廊的建设,长吉图走廊一旦打通,东北的货物便可通过图们江周边港口(波谢特港、扎鲁比诺港)直接进入日本海,这将大大缩短运输距离,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区域间开放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不仅有利于拓宽外部市场,并且有利于承接更多的国际产业转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endprint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经济“破冰”

1、处置“僵尸企业”深化国企改革

“僵尸企业”的问题在东北地区尤为突出,仅辽宁省无资产、无生产、无偿债能力的“三无僵尸企业”就高达830余家,涉及企业职工16.5万人。对于东北这种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抑制问题,随着国企僵尸化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一问题就更显突出。用大量的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去维持“僵尸国企”,已经不是扭曲资源配置,而是在白白消耗资源、浪费资源。东北地区处置僵尸企业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东北的“僵尸国企”尾大不掉,这些企业不仅是地方经济的支柱,并且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一旦关停并转这些“僵尸企业”,将会付出较高的改革成本,政府既要面对经济转型的阵痛又要承担社会不稳定的风险。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出台清理“僵尸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并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中央政府的支持恰好可以帮助东北地方政府分摊处理“僵尸企业”的改革成本,东北应借助供给侧改革的政策东风,紧抓这一处置“僵尸国企”的黄金机遇,痛下决心根治沉疴。

东北地区共有央企及其子公司3000余家,资产总额超过4.6万亿元,职工人数近200万人,国有企业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东北的国有企业大都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到2015年东北的国企整体处于亏损的状态。以东三省最大的国有煤炭企业龙煤集团为例,该企业累计负债已超500亿元,现只能依靠政府的补贴勉强维持。近期出台的《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见》表明国企改革将于今年全面落地,这势必将掀起新的一轮国企改革热潮,东北作为全国最应该改也最需要改的地区应当在改革中起到排头和兵领军者的作用。

2、去产能、去库存优化存量结构

当前东北四大支柱产业钢铁、水泥、煤炭、石油炼化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60%,当产能利用率低于75%以下被视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不足60%的产能利用率表明东北传统的支柱产业有近一半的生产线是停止工作的,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东北不仅产能过剩现象十分严重,房地产库存率高的问题也十分突出。2015年底东北主要城市沈阳、长春、大连、哈尔滨的房地产去化周期分别是18.1、15、28.7、28个月,是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去化周期最长的4个城市。可以说东北三省是全国去产能、去库存压力最大的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对东北的改革红利要远超于其他地区。但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长期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现阶段东北地区落实“去产能、去库存”的任务该是有一定效果的:从去产能看,2015年大庆油田减产近150万吨、鞍钢减产276万吨,东北两大工业支柱企业的减产幅度均在该行业排名首位;从去库存看,沈阳、长春等多地出台了多项去库存的刺激政策,东北几座大城市的房地产去化周期已经略有下降。从长期看,随着东北再振兴的战略的实施,有关产能过剩行业转型升级、过剩产能向外部输出、关停并转低效企业的专项政策均会陆续出台,这将彻底解决东北“产能、库存”双过剩的局面。

3、补短板激发市场主体

从产业进入的角度来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占有高比例的重化工业大多具有资金密集的特征,进入壁垒很高,因此新生的民营企业是很难从产业内部独立地生长起来。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东北地区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很不充分,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局面,经济缺乏活力。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对私营企业的“挤出效应”十分严重,大量的国有企业,不仅占据了大量的要素资源,还制约了东北地区整体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因为市场化程度偏低,整体的营商环境恶劣,东部的民营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个百分点以上,2014年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东北地区只有14家,而仅仅浙江一省就有超过百家的民营企业名列500强之列。民营经济的发展将是本次东北再振兴成本的关键所在,依靠国企、外企都不能真正实现东北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近期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推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得生产要素,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如果东北能切实落实好各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可以使东北真正有发展后劲,在振兴政策红利用尽之后,仍然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东北的现实情况正如双城记中形容的那样,“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坏”是因为东三省的经济已近滑落到最低谷,长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彻底爆发出来,“好”是因为东三省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东北若能牢牢抓住这一这机遇,经济发展定能在寒冬中砥砺前行、破冰成功!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官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破冰僵尸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僵大变尸身
僵尸来袭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法媒:北京“破冰”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