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荣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要把学生培养成符合这一时代要求的人才,教育是关键,而教和学是教育实践中最基本的两个环节。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材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材,过分地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历史知识结论化、定性化,其特点是繁、难、偏、旧,超越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缺少趣味性和可读性,偏重智商的培养,而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则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情商、心商的培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如何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互动的情感交流,提高教学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思维这一课题摆在我们面前。以下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实践体会: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育观念是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策略、教学目的等诸方面的集中体现,它反映出教育发展的方向。
旧的历史教学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教学可塑性,据《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的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义初中历史教材出现了几百处“硬伤”。有些细心的教师发现了这些错误,但是只能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信条,不能超越大纲和教材的定性规定。历史教师只能是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模范执行者。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细心研究新教材,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增加师生的互动,良好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可促进学生交往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表情,及时调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化知识的建构。防止教师的绝对权威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湮没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扭曲了学生的心灵,成为啃教材的书虫,教师的应声虫。并且在课堂上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对话、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认同学生的观点,指导和组织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探究问题,营造民主教学的和谐课堂氛围,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旧的历史教材偏重智商的培养,而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则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情商、心商的培养。即培养综合运用型、创新型、多元智能发展型的人才。历史新课程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是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国情,认同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一种较为务实的培养方向,它更重视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将培养目标现实化、实际化。同时,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民主参与教学,师生共同建构历史知识的意义。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
1.注重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在教学中将同学们容易错的一些问题(或概念),如“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等,设计成对话式的“历史诊所”,让学生进行诊断。另外,根据心理学中心理置换的理论,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竞猜,如“猜猜我是谁”或“猜猜我们是谁”,例:“我曾问鼎中原,一鸣惊人说的就是我,我是谁?”等题目,以夸张有趣的问题和学生的竞争心态既考查了课本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又使学生在有趣的形式下愉快地完成对史料的辨析。
2.注重学习的竞争性
近来一段时间电视台有许多知识竞赛的节目深受中学生的欢迎,可以参照这个形式设计“历史擂台”教学方式,以打擂的方式,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擂主和攻擂方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产生。其他类似的活动还有“成语对应”(一方说成语故事,另一方对出相关的成语),“成语搜集”比赛(搜索范围限定于某个历史时期,以班组形式限定完成)。例:初一历史上册“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一课授课时,先让每个同学搜集有关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成语,然后在班上交流,以班为单位归纳总结。全年级七个班最少的班搜集出67个,最多的班级能搜集出一故事百多个相关成语。
3.注重学习的探究性
初中生探秘心理很强,历史上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学生们探秘解谜。例如新教材中“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如果你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等一系列的题目。这道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也加强了学生动手的实践性,这样的题目还有让同学解释课本中没有译释文的甲骨文和金文,鼓励他们试着去辨认,这时候每个同学似乎都成了古文字学家,彼此之间讨论,争论,反复推敲,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辨析能力。
4.注重学习的运用性
運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应形成的重要能力之一。如让同学搜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有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事例,看看能不能以通信或其他方式用这些观点劝说巴以领导人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和地区之间的冲突,这样又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世界,达到谈古论今,活学活用的目的。
5.注重学习的角色性
这是一种利用学过的有关历史知识,以第一人称或短剧表演等情境创设手法,引导学生“移情”“神入”于历史环境之中,从而生动地反映过去的社会生活状况。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创意的空间,又避免了死记硬背课文,生吞活剥地运用历史资料和历史概念。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在教学中更要关注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学生在历史知识增长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有责任感。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只要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感受到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人性的灿烂和魅力,课堂就会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