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为实现向行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借鉴外国成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系统阐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五对接”的实现策略,建立高职“五对接”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保持高职教育的活力提供理论保障。
【关键词】高职;五对接;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者为了实现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教育理念,并在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开放性、多样性和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操作样式[1]。
国发[2014]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服务需求、就业导向”。决定中还明确提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2]。
二、典型人才培养模式借鉴
世界范围内典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美国的CBE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
1.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以教师为主导,学校为主体,以教学为首要任务,模仿真实企业的布局、设施和工艺流程,并通过师资培训将教师打造成工程师,实现环境和人的融合。教学工厂将教学和生产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工厂”环境中,通过实践掌握知识与技能。不同科系对应不同行业,对“教学工厂”都有各自特定的诠释方式,如工程系建立教学工厂,工商管理系建立的是教学企业,保健护理系开设教学诊所。“教学工厂”教学模式的运行使学生通过实际生产,掌握了未来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在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教学工厂”是校企合作的最佳典范。
2.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企业和职业学校是教学培训的两个主体。第二,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是职业学校的两类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是企业的两类教学内容。第三,企业依据联邦职教所制定的培训条例组织教学,职业学校依据所在州文教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第四,有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两种教师类型。第五,培训者既是企业学徒又是职业院校学生。第六,学生需要参加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两类考试。第七,通过学习可获得考试证书、培训证书和毕业证书。第八,使用两种经费来源,企业承担培训费用,国家和州政府负担学校费用。
3.英国“BTEC”模式
BTEC,the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英国BTEC是一种国际认可学历、国际标准资格、统一标准课程的新型职业培训模式。BTEC模式注重关键能力培养,教学目标具有综合性;注重市场需求分析,课程具有职业性;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具有现代性;质量评估与审核体系完整、严格,具有高效性;BTEC证书与其它类教育证书相互沟通,具有衔接性。[3]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五对接”实现策略
坚持“就业导向”的指导原则,积极发挥专业建设理事会作用,重视科学调研与合理开发,以多种策略实现五个对接。以鐵道机车专业改革建设实施为例,介绍基于就业导向的“五对接”实现策略。
1.发挥专业建设理事会作用,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专业建设理事会组织系统调研和专题研讨,共同分析铁道运输行业的发展需求和铁道机车专业对应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铁道机车专业主要对应机车司机、机车电工、机车钳工等岗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始终围绕这些职业岗位的需求而组织。由于铁路机车和相关装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典型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岗位技能也随之不断改变,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保持专业建设理事会的活力,持续开展工作,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保持动态一致。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专业课程开发思路是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将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与行业企业合作,对接职业标准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5]
开发流程包括六个步骤,第一,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等,分析人才需求、专业岗位,形成专业调研报告;第二,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工人技师座谈,结合岗位任职要求,分析职业知识、技能、素质,形成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报告;第三,总结归纳出其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典型工作任务报告;第四,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梳理、提炼,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形成行动领域描述报告;第五,聘请课程专家,召开教学研讨会,将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形成学习领域报告;第六,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将确定的学习领域组织排序,形成课程体系。
3.“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专业核心课程逐步推行“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虚拟仿真操作、角色扮演、现场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企业顶岗实训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真实或虚拟仿真的教学环境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将理论和实践、课堂和现场、学校和企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与工作岗位紧密对接,切实体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设备力量,营造职业化的教学环境,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搬进“机车”。
4.推行双证书培养模式,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确定鉴定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培训内容,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开设鉴定辅导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及鉴定工种,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培养模式不仅有效高职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也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5.采用柔性办学策略,坚持技能培养与能力构建并重,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学院采用柔性办学策略,积极寻求合作机遇。第一,与重点中专实行3+2五年制大专联合办学;第二,招收一定比例技校、中专或职高学生;第三,与专业相关本科院校达成合作意向,优秀毕业生可考试进入对口专业继续本科学习;第四,学院为在职人员提供对口专业的函授本科学历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6]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研究,借鉴国外成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以“五对接”的实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持高职教育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3(133):30-35.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国发[2014]19号.
[3]陈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5]周合修,范平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五对接”特色专业建设方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4,(6).
[6]王启洋.按照五对接原则建设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通讯作者:弥耀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