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华
[摘要]如何将渐成气候的学校文化融入和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切实转化为动力以提升课堂的气质动力,并最终内化于教与学两个主体之心灵,从而避免文化与教学相互独立甚至割裂的“两张皮”现象?通过自觉打造文化课堂无疑是一种上佳的选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以“人本”名义,赋予文化课堂新的含义;二、从“为何”入手,厘清打造文化课堂的初心;三、借“教而优”东风,夯实文化课堂产生的基础。
[关键词]优质学校;文化;融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8602
这些年来,大江南北的所谓学校文化建设那真称得上是如火如荼,既轰轰烈烈,又各有千秋。作为一校之长的我,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行动之中,脑海里自然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渐成气候的学校文化融入和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切实转化为动力以提升课堂的气质,并最终内化于教与学两个主体之心灵,从而避免文化与教学相互独立甚至割裂的“两张皮”现象?经过多年“师带徒”“特级教师工作坊”等活动和载体的探索和思考,发现通过自觉打造文化课堂无疑是一种上佳的选择。
一、以“人本”名义,赋予文化课堂新的含义
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打造文化校园的前提下,作为课堂教学实施者的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角色,校正自己的言行,将自己从知识的占有者、阐释者、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同行者。因此,所谓的文化课堂绝不能停步于这种阶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挖掘学科的文化内涵,将学科文化渗入课堂教学中;或如,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凸显课堂教学的“人本性”,等等。而是要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课堂行为之上,寻求和实践常规课堂与学校文化的相互融合、巧妙渗透。把学科“小课堂”与校园文化生活“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使每一个教学课堂既有常规课堂的基本因素,又有学校文化的关键元素,学科基因与校园文化基因在课堂上喜结“连理”、和谐生成,再加上不同教师本身对于新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把握,以及对学
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思维特点,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序列。内容的序列化构建要重点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能力方面的差异。低学段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适合选取学生熟悉的、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高学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理性思考,可以选取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具有思维挑战的一些内容。
3.评价序列化,让学生学得“心服口服”
在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比较缺乏的是指导性评价,出现这种情况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进行评价的序列化构建,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没有梯度。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如参与的积极性、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完成任务的质量、学习品质的提升等等。
低年級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评价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评价要更加客观,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反思性的评价。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升,评价的标准也要相应提高。
4.活动序列化,让学生动得“恰到好处”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得到适应社会生活的勇气与信心。这些实践活动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对自然的体验、学习、探索与实践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参观、访问、亲自实践、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我们要将这些活动方式进行序列化构建,让学生在每一种活动中得到锻炼。
为避免相同的活动方式在不同年级无法体现梯度的现象,我们还要进行年级序列活动方式的构建,以便教师明确不同年级开展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活动方式也应逐步由相对单一到逐步多样,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序列性。
序列化构建,要求教师要有全局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过程,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作全盘考虑。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谛。因此,围绕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等,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序列,定会让这门课程的常态实施之路步入正轨!
[参考文献]
[1]顾海燕.综合实践活动序列化构建的实施策略[J].小学科学, 2016(2).
[2]孙惠萍.阅读课型序列化构建的尝试[J].上海教育科研, 2015(11).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