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文
[摘 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只有深入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习作教学与阅读紧密相连,注重对学生内在情感的唤醒,开展富有针对性的语段练习,才能真正引领习作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尴尬。提出要强化融合阅读,改变一直单打独斗的传统;注重情感激发,改变一味关注写法的传统;聚焦核心语段,改变始终整体构思的传统,等等习作教学方法,以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融合阅读;情感激发;核心语段;固有传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87-01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都被广大业界人士广为诟病,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但其效益始终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之中。笔者结合当下习作教学实践认为,习作教学存在着三大弊病是导致学生写作能力难以提升的主要根源。只有痛定思痛,冲破这些壁垒,习作教学才能迎来柳暗花明的春天。
一、强化融合阅读,改变一直单打独斗的传统
阅读与写作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联系紧密。割裂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就会导致语文教學之间的失衡,从而打乱了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事实上,当下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著也非常关注阅读与写作的联系,同一单元中习作内容的设置也与前面课文紧密相连,构建了一个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有机整体。因此,教师不能单一地丰富习作教学的范畴,而要将具体的习作要求与之前的阅读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在阅读中获取方法、形成积淀,为后续的习作教学埋下伏笔。
如五下习作4中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记,并提出了这样的写作要求:1.依照一定的顺序将自己参观的景物有序地描写出来;2.紧扣事物的特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描写。事实上,教师如果仅仅在习作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就会有一种空洞之感,而引领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吸收。本单元中有一篇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就可以成为学生创作这篇习作的范文,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之际,引领学生感知文本结构的设置以及紧扣事物特点展开细致描写的方法,为学生撰写这篇习作蓄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在写作实践中游刃有余地运用阅读教学中积累的写作方法。
二、注重情感激发,改变一味关注写法的传统
掌握基本写作方法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重要保障。但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过于注重方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内在情感的激发,习作教学就会陷入技术主义的泥潭之中。学生内在思维的失调,就会导致写作兴趣的丧失。因此,教师不仅要强化方法指导,更要善于丰盈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形成积极有效的内在情绪,为学生的习作表达蓄积能量。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上习作4“我想对你说”时,教师如果一味关注表达方法的指导,学生仍旧会陷入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的尴尬之中。事实上,小学生写作训练并非是要培养专业的作家,而是要学会与人沟通、交流。这一习作内容设置的价值就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话语,为学生真诚地与人交流创设沟通的平台。因此,教师就应该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引领学生将思维置放其中,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开掘真实的情感,变“要学生说”为“学生要说”,从而在淡化技巧运用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真诚地、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内心的话语,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聚焦核心语段,改变始终整体构思的传统
纵观当下习作教学的一般模式,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哪个学段,无论是怎样的习作要求,教师教学的视角都是引领学生进行文章整体的创作。事实上,很多学生习作能力的缺失在于无法具体、详实地记叙一件事情、描绘一种现象。而完全基于学生整体构建习作的方式,失去了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的契机。因此,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尝试从核心语段的强化训练入手,打造写作亮点,进行富有针对性地指导与训练。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下习作1时,教师紧扣习作主题“描写一次实践体验活动”,引领学生选择好描写的素材之后,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进行整篇习作的创作,而是要求学生从教材范文中习得基本的习作方法入手,直接对参与活动的过程以及内在的体验感受展开描写,并现场进行点评、同桌之间互相评价,明晰自己片段的亮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直接进行现场修改。在形成富有质量的核心语段之后,教师再引领学生进行整篇习作的构思,并将这一语段融入习作中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打造核心语段、整体构思习作的思维过程。
总而言之,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只有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引领习作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尴尬。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