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真情

2017-06-19 19:43陈根荣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细节描写

陈根荣

[摘 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写。在平时的教学中,最大的弊病就是空洞。教师只在习作技巧上下功夫,因而学生的习作也只是枯燥的几句骨架子,写的都是假话、空话和套话,根本没有细致入微的感人的内容。一篇文章有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这样的文章读者印象更深刻,可读性更强。文章因细节而精彩!以《糊涂的爷爷》习作教学为例阐述在习作中实施细节描写的三条策略:品味文本,感悟细节描写;实践训练,展开细节描写;联系生活,学习细节描写。

[关键词]细节描写;文章细腻;人物鲜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74-03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写。在平时的教学中,最大的弊病就是空洞。教师只在习作技巧上下功夫,因而学生的习作也只是枯燥的几句骨架子,写的都是假话、空话和套话,根本没有细致入微的感人的“血肉”。细节描写是习作中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动或对某些细微事件的描写。看似闲笔,却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文章因细节而精彩!

那么,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如何教会学生从细节处下功夫,使文章显得真实感人,使人物显得既生动又形象呢?下面就以习作指导课《糊涂的爷爷》为例,剖析习作中细节描写的教学指导策略。

一、品味文本,感悟细节描写

阅读是一种吸收。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可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享受审美体验,与此同时,还能获得写作的技巧。因此,在写作《糊涂的爷爷》之前,先让学生体会文本的细节描写,为运用细节描写铺垫。

(一)在阅读中品味细节描写铺垫、烘托环境的作用

例如:“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小英雄雨来》)这些环境细节描写,突出了还乡河的美,也是雨来爱家乡护家乡的原因所在,为后来雨来在遭鬼子毒打时,宁死也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做了铺垫。

再如“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顶碗少年》)文章通过对观众的神态、表情和动作的描写,烘托了当时紧张、惊险的环境气氛!

(二)在阅读中了解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品质的作用

例如:“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灯光》)这是一个连续动作的描写,通过“划”、“点”、“举”等一系列的连续动作的描写,刻画了郝副营长为了赶明儿胜利了,孩子们也能在灯光底下学习而勇于献身的高大形象。

再如“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一夜的工作》)这也是利用一个小小的动作“扶”,表现出周总理在生活中一丝不苟的品质。

在阅读中就要让学生细细品味,并学会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就是这种细微的描写,才能刻画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情感,更能烘托人物崇高的品质。

(三)在阅读中认识细节描写布白的作用

例如:“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顶碗少年》)老者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到底是什么话却没有具体写明,这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写作技巧——布白。山水画讲究“留白”,书法重视“飞白”,音乐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精彩的文章往往运用“布白”的艺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制造了悬念。学生在阅读时,除了学习给张力处补白外,更要学会这种留白的写作技巧,因为含蓄是文学中的一道亮丽的美景,值得读者欣赏,值得读者回味。

阅读教学要指向习作,在五六十年代丁有宽先生就提出了“读写结合”法,至今还是语文课堂微写作训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领会细节描写的种种方法都要在阅读中领会。

二、实践训练,展开细节描写

习作是一种倾吐,是小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但是在习作指导课中,如果教者只注重纯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源泉和训练的时机,那么,学生仍然无法学会写作。笔者在设计《糊涂的爷爷》的习作指导中就注重了训练。

(一)有针对性地训练

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会从中感悟出习作的奥妙。

1.心理描写

师:(上课伊始)同学们,平时我们都在教室里上课,但作为语文课今天是第一次在这个会议室上课,而且有来自全市的这么多位新老师听课,此时此刻,你的心情……能否用一个词语来表达——(緊张、忐忑、兴奋、开心……)

师:那么,根据你此时的心情,围绕你所表达心情的词语,能否用一两句话把它写具体,但是不能出现你刚才所表达的词语,而意思要一样。

2.环境描写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屏幕上写的是……(春天多美啊!)

师:请大家拿起笔,从几方面或几样景物,将春天的美写具体,但是不能出现一个“美”字。

3.动作描写

师:大家再看大屏幕哦,大屏幕上写的是……(我拨通了手机。)属于哪方面的描写?(动作)

师:老师再提供你们一些动作的词语,(拿、拨、划、打、按、找……)供你们选用,或者你们自己想,能否将这种单一的动作改写成连续的几个动作?

4.举例描写

师:请大家继续看大屏幕:爷爷真糊涂。 。你们能否举一个事例说明爷爷糊涂的。(口头交流)

师:谁又能将这个句号变为分号呢?

爷爷真糊涂。 ; ; ; ……

习作方法有时是无法言传的,通过训练能使学生有一个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能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所以习作的奥妙、写作的技巧都是在习作训练中悟出来的。

(二)有技巧性地训练

有技巧性地训练,学生才会明白习作的要求,开阔习作的思路。

1.趣味引入

开课时的各种描写训练后,播放课件。

师:这是什么呢?

生:《榕树下》学校的校刊。

师:对,《榕树下》是我们学校的校刊,同学们的美文都在这儿发表呢。这个学期,我们班同学的写作积极性特别高,有一位以前不太爱写作的同学也写了习作,并向学校的《榕树下》投了稿呢!

师:你们想看吗?

生:想。(引出学生杨雨琪的作文《糊涂的爷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身边的物、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刺激学生,学生就很好奇,有一种要马上想知晓的心理,随之,心理需要自然产生。再接下来,动机又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

2.巧妙質疑

好奇心更能引发质疑。

出示例文《爷爷真糊涂》。

“一天早上,他刚要出门,发现手机找不着了,非常着急。我们全家一起帮他找,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是开着的时候,我拨通了他的手机号,结果在冰箱里找到了他的手机。原来他吃了早饭,把剩下的饭菜放进冰箱里的时候,连同手机也一块儿放进去了。”

师:大家读了有话想说吗?

生1:爷爷糊涂,糊涂在哪儿?平时表现在哪些事例中?

生2:早上的天气、环境怎么样?爷爷为什么要出门?着急的样子呢?

生3:全家人有哪些人?……

……

师:同学们提的建议都很实在,小作者都应该要考虑到的,实际上,负责我们学校《榕树下》校报编辑的老师也给这位同学写了回信,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想不想看看编辑老师提的建议,比一比,与你们提的一样吗?

生:想。

引出编辑老师的信。

王小明(化名):

你好!

你的习作我已经看了,你有兴趣写作,并积极投稿这是好事,值得表扬。但是,你的习作却暂时不能录用,因为只是粗粗的几根线条,文章不够细腻,需要修改。譬如:

1.你说爷爷很糊涂,到底糊涂在哪里?请举几个例子。

2.爷爷找不到手机是怎么着急的呢?怎么说?怎么做?

3.我们帮他找,我们是谁?怎么找?在哪儿找?

4.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是开着的时候,“我”是怎么知道的?“我”怎么问?爷爷怎么答?“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5.当大家知道手机在冰箱里时,又是怎么责怪爷爷的呢?

这些都要写具体,别人读了才知道爷爷的糊涂。请你修改好,再送回来,老师等着。

读了老师的信后,让学生与自己的质疑进行对比,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习作的要求——抓住细节描写。只有抓住了细节描写,才能更加生动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使描写更加传神,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文章才会更细腻丰富,人物才会更形象生动,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与艺术感,同时也开阔了学生习作的思路。习作动机有了,习作思路开阔了,细节描写跟进了,那么,真实感人的文章就会很自然地在学生的笔尖流出。

(三)有开放性地训练

有开放性地训练,学生更会张扬自己习作的个性。

要求明确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己刚才所提的意见,通过细节描写把这篇习作改具体、改生动。目的是为了同中求异,让同一棵树百花齐放,凸显学生习作的个性。(也可以不写这个材料,写自己更熟悉的,有某方面特点的人物,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此人物)

要想让学生学会一种写作方法,如果只是在口头上指导,学生是学不会的。只有通过实地的训练,学生才会真正掌握这种写法。

因此,我们的作文课要精指导,重训练。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写作技巧。

三、联系生活,指导细节描写

习作的源泉是生活,好的细节描写也从生活中来。因此,学习细节描写,一定要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材料,真实细致地反映生活,这样的细节描写才能打动人心。笔者在《糊涂的爷爷》习作指导课中,就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挖掘生活材料,学习细节描写的技巧。

1.再现生活经历,让细节描写具有真实性

《糊涂的爷爷》开课的针对性训练,就是学生亲身的经历和以往生活的再现。

生1:“第一次坐在这样豪华的会堂中上课,又有这么多位陌生的老师听课,我的心里真的好像有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的。”(亲身经历的心理描写——忐忑)

生2:“新的教室,新的听课老师,肯定有全新的课堂,我又可以大显身手了。”(亲身经历的心理描写——沾沾自喜)

生3:“春天多美啊。草儿一片绿,桃花红成霞,嫩黄的柳枝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多彩的同学们也在校园里欢乐游戏呢!”(学生的生活再现)

生4:“我连忙拿起妈妈的手机,往右一划,解开了机锁,翻出通讯录,找到爸爸的电话号码,一按就拨通了爸爸的电话。”(学生的生活再现)

……

学生的习作就是要以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现生活,学生的写作才能体现实情实感。

2.抓住生活的细微处,让细节描写体现典型性

《糊涂的爷爷》一文的习作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抓住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因此,学生在习作中刻画爷爷的糊涂时,除了显示生活的真实性,还突出了情节的典型性。

生1:“爷爷手里拿著眼镜,到处找眼镜,‘我的眼镜呢?我的眼镜呢?”

生2:“爷爷老是叫错名字,常把我当成我的妹妹叫了,昨天就叫了好几回,早上叫我拿报纸,又喊我妹妹的名字;中午到书房叫我吃饭,也喊我妹妹的名字。我四周一看,哪有妹妹,原来就是叫我的。”

生3:“爷爷又坐在门外的大理石地面上,背靠着门睡着了,因为他出门时又忘了带钥匙。”

生4:“爷爷把剩菜剩饭放进冰箱的同时连同手机也放进冰箱里了。”

……

习作时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典型的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人物、景物、事物才会变得鲜活。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典型的细节富有表现力,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典型的细节描写富有感染力,能“于细微处见真情”。

3.源于生活,合理想象,细节描写要体现创造性

习作来源于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其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并提出他们的假设。在习作课中,这种假设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在探究中就会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如:

①你说爷爷很糊涂,到底糊涂在哪里?请举几个例子。

②爷爷找不到手机是怎么着急的呢?怎么说?怎么做?

③我们帮他找,我们是谁?怎么找?在哪儿找?

④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是开着的时候,“我”是怎么知道的?“我”怎么问?爷爷怎么答?“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⑤当大家知道手机在冰箱里时,又是怎么责怪爷爷的呢?

……

这些内容的具体填补,当然少不了真实的生活再现,更要有合情合理的想象,通过想象,细节描写更具生动性,而文章也更具个性和生命力。这样的文章才能令读者印象更深刻,可读性也更强。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因此,习作要重视生活的赐予,把五彩缤纷的生活当作学生写作的最大源泉,让写作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精彩的细节描写源于真实的生活经验;精彩的细节描写有赖于从阅读中吸收创作的技巧;精彩的细节描写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开放的技巧训练。唯有多方协同,学生习作才会笔下生花!

[ 参 考 文 献 ]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3] 黄元虎.过程性知识:习作指导课的重要内容[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6).

[4] 陈大权.两个苹果的故事——基于学生生活建构的作文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8).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细节描写
无限风光在“细节”
于细微处见深情
巧用细节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
老舍《我的母亲》之细节描写教学
如何恰当合理地以技巧升华情感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