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
(河北经贸大学 财税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摘要:国家的财政税收,是各个历史时期支持和维护社会制度产生、巩固与发展的物質基础。因此,了解本国财税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对现代财税专业的大学生理解、分析现实问题实有裨益。然而目前经济类学生忽视专业史学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即成为专业史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即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合适的路径,推进《中国财税史》课程的改革和进步。
关键词:财政税收;中国财税史;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27-02
我国国家财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变革、发展深刻影响着数千年来社会制度的演进,反映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因此,对大学生而言,财税专业史学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体两翼、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说,了解、掌握中国财税史的基本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有助于财税专业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和理解。因此,如何改革《中国财税史》的课程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值得深入地研究与探索。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必须符合教学目的。当前高等学校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之目的,是试图使学生在全面了解课程基本观点或基本理论基础上,可以自主地运用这些观点或理论来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就《中国财税史》课程而言,就要使学生掌握中国财税制度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还需使其进一步了解我国财税制度在数千年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得失,以史为鉴,使其将来能够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税体制。
2.教学内容必须满足学生需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必须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国财税史》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更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必须要做到鲜活生动、翔实有趣,最大限度、最大深度地去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学内容也要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
3.教学内容必须结合相关课程知识。财税专业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其中各门课程也都有其各自特点。《中国财税史》与其他专业主干课程又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要积极扩展相关知识,使《中国财税史》课程能够在服从专业整体结构的安排下达成教学内容、结构的不断优化,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并且可以使相关各门课程间形成知识上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从而整体推进财税专业的建设。
4.教学内容必须适时更新。在专业史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融通。因此,教师要注意将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并且引导学生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使专业史学真正成为结合历史与现实的一门学问。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机制。优秀的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求有良好的培养机制。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最为常见和有效的方式就是“以老带新”,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另方面还能增进教师间的感情。当然,也可以采取推送青年教师往国内外相关院校进修,或者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门培训等方式。
2.竞争机制。有效的竞争机制可以激发潜力,这对教师队伍建设同样非常重要。目前专业史学教育中经常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课的风格甚至讲课的内容经常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加以更新,缺乏意识上的更新和方法上的创新。而竞争机制的采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思进取的情况。
3.外聘机制。结合本学科课程实际情况,外聘机制需要有长期的规划,以形成对自有教学资源的必要补充,以接近或达成课程建设的目标。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必须足够重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起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首先,专业史学的基本教法依然是教师讲授。但在《中国财税史》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善于将丰富的历史事实条理、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注意避免罗列史料、平铺直叙,力求简练化、通俗化、大众化地讲授,并可以设计将部分历史事件情节化,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做到论从史出,将历史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乐于接受。其次,专业史学的教育也要注意课堂互动。教学的过程,应该被视作师生积极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围绕所讲授的历史事实,提出学术界存在争议的某些问题、某些观点,让学生来分组讨论、交流意见,如此,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更有利于其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蔡元培先生有句名言:“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目的都不外是为激发兴趣、活跃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用丰富的教学手段。首先,随着学生对课堂教学形式要求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而《中国财税史》课程本身包含了大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相对于财税学科中其他课程来说,更适于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及视频资料,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使“死”的历史知识“活”起来,从抽象变为具体。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面,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历史能够再现,增强课堂授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而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诸如中华文明网、中华文史网、华夏文明网、中国文物网、各地博物馆等网站,都纷纷展示出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字书影、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图片,同时,目前发行的《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国史话》等相关科教纪录片资料,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使中国古代的财税发展史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其次,要加强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能够提供规范、直观、便捷的教学学习资源,一般来讲,课程教学平台的内容要准备齐全,要能提供便于下载的教学计划、大纲和适用于多媒体环境的电子教案,便于学生进行自学;也要能提供教师授课用例题库和例题题解,便于学生自测;而且,由于《中国财税史》课程的特点,即其存在着大量直观的历史素材,网络课程便可以直接提供教师授课选用的图片、视频等素材或者相关网站的有效链接,同时,还可以设置在线交流的栏目,方便师生及时沟通。
四、实践内容
实践内容建设的重要性不亚于教学内容。《中国财税史》课程的教学,同样也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设计专业史学课的实践内容,先要把握住课程中可与实践结合的知识点,可以针对某些有借鉴价值的重要财税历史问题,要求学生去资料室、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如讲授中西封建财税制度差异时,可以“中西封建社会财税思想比较”为题,要求学生撰写论文或报告。同时,论文报告之外,还可采取学生学术沙龙的形式探讨专业历史问题,为使探讨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教师可预先较宏观地确立所讨论内容的基点、立论的基础或大致脉络,再让学生自由发挥、讨论,这样,既可以使所探讨的问题集中有序,同时又可以激励学生畅所欲言。
针对目前财税专业学生史学知识较为贫乏的状况,可以有目的地加强该方面的训练。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结合专业史课程的内容,要求学生阅读历史著作、相关史料等,并做好读书笔记。(2)在讲授每一章知识前,介绍本章重点内容研究现状及有关资料,并列出参考书目。(3)结合每章重点难点,每学期指导学生完成1-2篇小论文或报告。(4)每学期抽出2-3课时的时间用于课堂讨论或组织学术沙龙。(5)利用网络系统,开辟财税史教学、讨论专栏,鼓励学生发问,教师答疑,为师生交流讨论搭建平台。
总之,课程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尤其是考虑到目前经济类专业学生对专业史学普遍较为漠视的态度,以及专业史学课程的特点,必须从实际出发、构建合理机制,做出详细可行的计划,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专业史教师自身只有勤加探索、不断充实,努力扩展知识构成、理论深度和信息量,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适应现代教育的新需要,逐步完善真正具有实际价值的课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春英.关于高校中国财政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2007,(7).
[2]贾春梅.中国财政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与改革建议[J].科教导刊,2013,(10).
[3]张连辉.讨式教学在本科经济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教文汇,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