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思辨:阅读教学的应然归宿

2017-06-19 11:42张志翔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对比文本阅读教学

张志翔

[摘 要]阅读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只有紧扣语言,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紧扣文本细节,引导学生深入对比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言语思辨;对比;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46-01

小学阅读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的思维,以儿童的“学”为核心,促进儿童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而阅读教学关注的重点是语言。皮亚杰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只有紧扣语言,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历练,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走上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正确轨道。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历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深入对比探究,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就是对文本深入、广泛地设问,在不断地自我叩问中开启阅读之旅,从而对教材文本产生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紧扣语文课程的本质以及儿童的思辨特点,探寻教学的基点,引领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说理文《谈礼貌》时,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同样是说理文,这篇《谈礼貌》与《说勤奋》有什么不同呢?”探寻同质文本之间的异同点,是引领学生思维伸向文本内核的有效方法。在深入对比中,有的学生发现《说勤奋》主要以名人做为例子来论证取得成就的唯一路径在于勤奋,而《谈礼貌》基本以生活中普通人的日常小事来让读者认识到文明礼貌无处不在。有的学生从文本言语形式入手,发现《说勤奋》纯粹是写事例,而《谈礼貌》则对每个事例都进行了画龙点睛式的点评。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困惑,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对比两篇文本之间的细微差别,使学生破译了作者创作的密码,不仅获取了相关知识,而且历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让有效的学习真实地发生。

二、借助多种资源,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入性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进行不断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思辨的历练。这种阅读方式与一般消遣性阅读有着很大的区别,要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将自身思考融入文本对话中,客观、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的《少年王冕》一文,作者选用了“辍学放牛”与“学画荷花”两件典型的事例,将王冕这一人物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一文本,对即将进入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算难,他们一读就懂。因此,教学时,笔者将文本的言语形式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儒林外史》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问世之后,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各种点评与批注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有人说它是——(出示:出语不凡!)究竟‘不凡在哪里呢?请大家结合文本说一说。”

这里,借助其他学者极富针对性的点评,引领学生回归文本、品读语言。这时的文本阅读不是单一的、纯粹的阅读,而是伴随着深入的思考,使学生的阅读之旅充盈思维的张力。

三、紧扣文本细节,历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笔者一直在思考:语文学科的味道究竟是什么?语文的精彩究竟在哪里?其实,语文学科的味道就蕴藏在文本表达的字里行间,就蕴藏在对核心词语细致品味与辨析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开掘富有内涵的语言价值,引领学生进行感知与体悟,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真正地读懂语言、学习语言。这种思辨的过程正是学生辨析语言、悦纳语言和内化语言的过程。

如,《望月》一文,语言优美生动,用词精准妥帖,尤其是第二自然段,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精美的江月图。在教学这一段文字时,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围绕着动词“镀”字进行思辨:“这里的‘镀字能否替换成‘刷、抹、涂等动词呢?你能想象出来月光又是怎么‘镀上去的?”在问题引领下,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自然不会停留在表面,而是展开想象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的美妙情景。这样的想象正是对“镀”的深入感悟的体现。再次诵读这句话的时候,他们语气语调就自然变得轻柔而缓慢,眼前也就有了画面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師紧扣语言表达的特点,将视点聚焦在文本表达的细节中,引导学生对“镀”字进行体悟与感知。在独立思考中,学生感受到“镀”字背后所蕴藏的画面和所产生的表达效益,这样让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发展思维的过程。

总之,阅读教学只有紧扣语言,让学生探究语言、体悟语言,才能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对比文本阅读教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