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天舟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其中多项新技术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而缔造这些成果的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中国航天人。
2017年4月20日,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七号火箭搭载“天舟一号”成功发射。4月23日,“天舟一号”与中国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
“天舟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其中多项新技术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而缔造这些成果的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中国航天人。
白明生:
推动中国走向航天强国
白明生,“天舟一号”总设计师,198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参与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神舟七号飞船的研制与发射任务。2011年,他开始带领一支大多数人只有20多岁的年轻队伍研制天舟一号,这一年他也只有45岁。
4月28日,圆满完成“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试验团队回到北京。已经几个月没回家的白明生又直接来到了北京飞控中心。他清楚,“天舟一号”顺利发射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的5个多月里,它要完成与天宫二号实施3次交会对接、对天宫二号实施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和一系列航空实验等太空飞行任务。这些都让白明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这个远在天际的“游子”。
把“天舟一号”比做天舟研发团队科技工作者们的“孩子”一点都不为过。从单机到整体,从立项到发射升空,六载寒暑,天舟团队与之朝夕相处,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不是家人胜似家人”。
付出总有回报。“天舟一号”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六个“第一次”:首次执行货运飞船飞行试验任务,载荷运送能力约6吨,推进剂补加能力约2吨,载货比达到0.48,是世界上现役货运飞船中运载能力最大的;首次在轨实施飞行器间推进剂补加,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首个实现天地一体化互联网络,相当于给太空飞船开通了百兆宽带,成为推动数据传输跨入千兆比特高速时代的第一种航天器;首次开展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从2天缩短至6.5个小时;首次搭载多项空间应用与技术实验载荷,实现“一次飞行、多方受益”的目标;首次实施主动离轨受控陨落,致力于打造洁净、安全的太空环境。
当发射升空那一刻,白明生用“跟高考类似”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他说“天舟一号”的成功是团队的力量,“我为天舟团队感到自豪”。
就人才成长环境而言,白明生认为当下对年轻人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由过去几年打一颗卫星到现在一年打几十颗卫星,所以年轻人大有可为。与此同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年轻人参加工作后马上进入角色,大大缩短了学习和适应工作的时间。”
现在,在监测“天舟一号”完成在轨运行期间的各种实验的同时,“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的筹备工作也已部署,所以白明生“从未感到轻松”。他说:“中国现在可以算是航天大国,但距航天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作为航天人,推动中国向航天强国发展,我们责无旁贷!”
于磊:
六年做成这一件事儿,值了!
于磊,1983年出生,天舟团队电总体主任设计师。10年前,像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一样,于磊凭借年轻人的激情,熬了两个通宵提交了一份货运船方案。他没有想到,这个偶然参与的课题论证影响了他未来10年事业的发展轨迹。2010年,载人总体部成立,于磊正式进入项目组,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成长为主任设计师。
电总体团队负责干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凡和“电”沾边的项目他们都管。从能源系统、信息系统、软件顶层设计再到电磁兼容性设计,于磊用“人体的经络”来形容电总体在天舟团队中的作用,“默默无闻,却又无处不在”。
“天舟一号”研发方案成立之初就面临着挑战。无论是100伏高压全分散配电系统和高压锂电池的应用,还是货船“天基”为主的测控体制和内部以太网高速信息系统,再到针对载荷单独规划出供电、信息流,从强电到弱电,电总体团队要建立的是一套套全新的电子和信息系统,“无法借鉴,从零开始。”
合格的供电电源模块、符合要求的高速传输导线找不到,于磊他们跑遍了厂家,做了各种试验,自主研制出了国产100V厚膜电源模块。该模块在“天舟一号”上的首次使用,奠定了100V高压传输的基础,优化了整船几十公斤的配电设备和电缆重量,推动了航天器核心元器件设计的国产化进程。
每一次导通测试都要检测上万个结点,每次测试要2000个小时,电总体成员每一分钟都在现场。“航天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钱学森先生说‘要从整体看问题,追求总体最优。参与“天舟一号”研发工作,使我有机会从一个单机设计师看到了整个系统的架构,这是一个从更高角度看问题的方式。”现在,于磊每天都觉得自己需要补充的知识特别多,“虽然是搞电的,但要懂的绝不能仅仅是电”。他觉得各方面知识的积淀是这几年最大的成长。
“我是幸运的,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赶上了国家空间站好的工程,让自己的青春理想有施展的空间。”于磊很忙,平时并不爱发朋友圈,但当“天舟一号”升空的那一天,他在朋友圈里写下:这么多年做了这一件事儿,值了!
任亮:
我是航天事业的一颗螺丝钉
“小时候仰望星空,经常会想月球上有没有嫦娥?可能跟这个相关,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航天工作。”80后“天舟一号”综合测试主任设计师任亮用这样一段浪漫的描述开始了他的航天故事。
任亮参与过“天宫一号”的研制和发射任務。2013年,他进入天舟团队,负责综合测试。从最初的抽样监测到发射升空,综合测试组12名成员与航天器朝夕相处,任亮说他们是离航天器最近的人之一。
“综合测试工作就好像全面体检,是对航天器一个周期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错发一个指令,错报一个参数,错接一根电缆,任何一次失误都会对航天器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任亮说。
没有创新就无法进步。为了提高准确性,综合测试组引入了一套自动化的测试系统,上线了自动判读软件,对于提高测试效率、准确度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测试过程中,也固化了很多测试用率,为后续产品型号序列化投产打下基础。
4月20日,任亮和他的同事们在试验队的统一组织下,全程陪伴“天舟一号”“走”向首飞的起点,“当时的心情还是有点激动的”。但由于岗位原因,参与过多次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任亮从未看过发射。任亮说:“‘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这句话非常平凡,但是也说出了一个真谛。我愿做航天事业的一颗螺丝钉。”
这是一群光荣的航天人,同样也是一群平凡的航天人。他们在载人工程的道路上,在航天强国的征程中,无悔付出着、努力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