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 要]对于“带余除法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求出近似结果,但是往往因为不能准确理解“至多”“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含义,而无法熟练做到用列式的方法进行“进一”和“去尾”。教师应尽量在教学中借助直观手段帮学生分析题意、捋顺数量关系,抓住解题关键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顺利从“老办法”中提炼出“新办法”。
[关键词]至多;至少;余数;进一;去尾;带余除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32-01
在教学“带余除法”前,我对全班学生做一个前测:(1)有20人组团旅游,每辆面包车最多搭载7人,至少需要几辆面包车?(2)小明有20元钱,打算全部用来买康师傅绿茶,每瓶3元,最多可以买几瓶?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拿手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前测发现,采用画画或列竖式方法解題的学生几乎占到80%;学生对“至少”“最多”这样的关键词没能准确地理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活情境中的客观事实,对算术数据进行优化处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首次试教,发现关键词理解障碍
1.审题
师:观察课本上的图(图略),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有27人去野外露营,每顶帐篷最多容纳5人,他们至少需要准备几顶帐篷?
2.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生2:27÷5=5(个)……2(人)。需要6顶帐篷。
师:为何需要6顶帐篷?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各抒己见)
师:有的认为至少需要5顶帐篷,有的认为至少需要6顶帐篷。现在我们就用模拟实验来证明谁是谁非。
(学生动手摆弄学具,操作完毕后进行交流)
师:如何处置余下的2人是问题的关键。
生3:应该再租1顶帐篷给余下的2人,因此至少要租6顶帐篷。
在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和问题后,教师让学生直接探讨“最多”“至少”的含义。当提到最多容纳5人时,人数的符号化表述能被学生理解;当提到“至少”时,有少数学生无法完全理解。为此我改进了教学设计。
二、再次磨课,延后对关键词的理解
1.审题
师:瞧!三(1)班的同学已经来到了宿营地。观察课本上的图(图略),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生:有27人去野外露营,每顶帐篷最多容纳5人,他们至少需要搭几顶帐篷?
2.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师:想一想,我们可以什用么方法来试着解决“他们至少要搭几顶帐篷”这个问题呢?
生1:我想用摆一摆的方法。
生2:我想在纸上画一画。
……
师:我们先请出1来说一说。
生1:我用27个木偶代表27 名同学,每5个木偶装进一个布袋,一共装了5袋,还剩 2个木偶,这2个木偶还需要一个布袋,如果布袋代表帐篷,那么一共需要6顶帐篷。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用的是画图的方法。每5个人圈成一圈,把没有圈进去的2人单独圈一个圈,表示还要搭1顶帐篷,所以至少要搭6顶帐篷。
师:有的同学既不摆也不画,直接列式求解,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想法。
生3:27÷5=5(个)……2(人),5+1=6(个)。
三、相互交流,深化对关键词的理解
(1)32人要租一辆面包车去张家界看玻璃栈道,面包车每次最多乘坐7人,至少需要出车几次才能让所有游客全部到达目的地?
(2) 李明用10块钱购买单价4元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师:你能理解“最多”的含义吗?请尝试列式解答上面两道题目。解答后交流想法,体会“去尾法”。
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起点后,我们对前一次试教作了一些改进。这些改动让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至多”“至少”两个关键词上,排除了不必要的信息干扰。我把学生对“至少”的理解要求延后,一改读完题就问关键词的做法,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让学生结合解答过程揭示关键词“至少”“至多”的数学含义。
四、小结
“几何直观”是新课标提出的十大关键词之一,即用图构思、借图说理。二年级是学生由机械运算向灵活运算转化的关键期,而直观几何能将抽象的数学问题情景化,让模糊的提问变得明确。教师在展现学生解答思路时以摆一摆为例,再展示其他解题思路,最后再用列式解答。摆一摆的方法可操作性强,画一画的方法形象直观,而逻辑思维发达的学生可采用列除法算式的方法直接求解。显然,改进后的教学设计,更能彰显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