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的有效探究

2017-06-19 09:05王云阁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拓展阅读

王云阁

[摘 要]拓展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与延伸,它给学生提供了更立体、充实的资源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补充资料、以文带文、推荐读物等拓展阅读方式,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架起沟通课堂内外的桥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拓展阅读;补充资料;以文带文;推荐读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21-02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教一篇篇课文,学生也不能只读一本教科书。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从忠实的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在大语文观的引领下,拓展阅读正成为当前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拓展阅读,以课内文本阅读为依托,在立足课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和延伸,从而拓宽阅读范围,沟通课堂内外,把学生获取信息的触角向更广阔、更深远的时空延伸。拓展阅读,给学生提供了更立体、充实的资源空间,让学生在资料拓展中丰富知识、深化理解,在广读、多读中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一、补充资料,深化内容理解

阅读是读者的原有知识和文章的信息相互作用而建构出意义的过程。学生阅读理解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他们原有的知识与要获取信息的交互作用。当原有知识没有被激活时,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是肤浅的。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差异性,教材中有些文本又有其特殊的创作背景,因此学生对重点词句、段落的理解和情感体悟容易出现障碍。适度拓展阅读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如,北京版语文教材第九册的《白杨》一课,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离较远,学生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条件艰苦的边疆去工作,并且扎根在那里很不理解。课前,除了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外,教师还可以印发自己整理的反映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边疆建设者响应党的号召扎根边疆做贡献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提前阅读。课上,在引导学生由三个“只知道”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内容时,教师让学生结合资料谈谈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他们对边疆建设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又如,北京版语文教材第八册《一夜的工作》一文,虽然内容简短, 但感情色彩浓厚。作者抓住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片断来反映总理一生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品质,选材方面具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特点。但是,由于文本内容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四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又非常有限,因此总理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总有些模糊,不够立体、丰满。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精心查找并筛选更多的故事资料,课上通过拓展阅读,使学生对总理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比如,拓展总理带病坚持工作,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感人事迹。

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

1975年,周总理的病情开始恶化,但他仍然拖着只剩下30公斤的重病之躯继续顽强地工作。

6月10日,他会见了菲律宾总统马克斯。

8月26日,他在医院会见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

9月7日,他不顾病情的严重恶化与医务人员的一再劝阻,坚持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

9月20日,他做第四次大手术。在进入手术室前一刻,他握住邓小平同志的手,鼓励他把工作做好。

10月24日,他做了第五次大手术。这次手术后,他一再叮嘱邓颖超自己死后不要保留骨灰。

12月20日,生命已經处于垂危状态的周总理,向前来的罗长青询问台湾的近况,说话不到15分钟,他就昏迷过去。

1月7日,深夜11时,总理从昏迷中苏醒,用微弱的声音对身边的医生说:“我这里没什么,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总理说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的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

拓展资料的引入,使总理的形象如同一座丰碑矗立在孩子们的心中。这时候再引导学生畅谈感悟,他们都眼含热泪,情感自然而然达到高潮,对文本的理解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二、以文带文,强化言语运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方法的掌握,语言运用能力、阅读欣赏能力的形成等,都需要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来完成。因此,阅读教学中由“这一篇”习得的方法,还可以通过以文带文的拓展阅读,迁移到同一类或同一主题的“另一篇”或“多篇”的阅读中,从而帮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阅读规律,掌握阅读策略,形成阅读能力。当然,阅读课上要进行“以文带文”的教学,就要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同时在精当取舍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少问、精讲,减少繁琐分析,把省下的时间用来多读,多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生活阅历浅,因此要围绕巩固生字词或促进课文理解来拓展,为他们提供儿歌、韵文,短小文章或语段等阅读材料。如,北京版语文教材第四册《回声》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回声。本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学会生字词,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还要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大自然奥秘、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完课文5、6自然段,了解了回声产生的原因后,可以巧妙引入艾青的诗歌《回声》,引导学生自读或背诵,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同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回声》——艾青

你躲在峡谷,

她站在山崖上。

你不理她,

她不理你。

你喊她,她喊你,

你骂她,她骂你。

千万不要和她吵嘴,

最后一声总是她的。

以文带文的教学,不是简单地在阅读篇目上做加法,而是要以“这一篇”与“那一篇”的内在联系为切入点,通过比较阅读,发现规律、寻找特点、填补空白、烘托情感,从而充分发挥教材1+1﹥2的阅读功效。如,教学北京版教材第三册《狐狸和乌鸦》时,可以引入《伊索寓言》中的《蝉和狐狸》一文。在精读了《狐狸和乌鸦》后,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蝉和狐狸》,然后让学生找出两则寓言故事的共同点。学生发现两则寓言中的狐狸都善于“撒谎”。这样,教师就自然地引出主问题:“那两只狐狸为什么要撒谎?”学生深入讨论后,再让他们思考两则寓言还有哪些不同点。学生发现故事结局不一样:一个上当,一个没有上当。最后,让学生分别演一演这两个故事。这样,通过两则寓言的比较阅读,不仅推动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自主建构阅读能力的形成,而且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再如,教学北京版教材第五册《鹬蚌相争》后,引入故事《同舟共济》让学生阅读。两篇文章的内容是相反的,一个是“争”,一个是“和”。通过对比阅读,深化学生对单元主题“和谐相处”的理解。在教学北京版教材第七册《天鹅的故事》时,引入《蚁国英雄》和《生命桥》,实现一篇带多篇的组合阅读。三篇文章都讴歌了动物在危难关头勇于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主题相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精讲《天鹅的故事》时,重锤敲打重点内容——破冰场面,通过抓重点词句、批注体会、想象画面、感情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在老天鹅精神感召下,天鹅们集体破冰的感人精神,学习文中的场面描写;然后,迁移运用学法,快速浏览另两篇文章,深化学生对本单元“生命 团结”这一主题的感悟。

三、推荐读物,链接课堂内外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主要靠阅读积累。因此,一篇课文学完,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引导他们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同一主题或同一体裁、同一作家的文章,使阅读由局部向整体、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

比如,学完《狐狸和乌鸦》《蝉和狐狸》后,学生对狐狸善于“说谎”,善用花言巧语骗人的印象深刻。趁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教师顺势介绍学生课下读一读《伊索寓言》中《狐狸和葡萄》等其他描写狐狸的故事,读一读美国卡尔·萨默的畅销书《千万别信狐狸的话》。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狐狸的形象并非都是令人讨厌的。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还可以推荐学生读一读《列那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狐狸不光会骗人,其实也有令人喜欢的一面。列那狐就是这样一只既机智、可爱又狡猾的狐狸。这样课上、课下的拓展阅读,不断深化学生对寓言这一类文体以及狐狸这一文学形象的认识,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拓展阅读与课外阅读是有区别的。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于阅读的出发点不一样,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相对比较自由,而拓展阅读则要以课文为依托,以单元主题为中心,所选的内容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是适宜于比较阅读和学法迁移的材料。因此,在推荐读物进行拓展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要善于寻找支点,架设由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的桥梁,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了《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后,向学生推荐阅读《成语故事》;学习《草船借箭》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完《百合花开》后,让学生到网上和书店中查找林清玄的其他散文作品进行閱读……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囿于一本语文书,局限于一篇篇课文,而是实现了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总之,拓展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与延伸,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了课内外学用的结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发展的沃土。

[ 参 考 文 献 ]

王希锋,刘金红.“单元整合 多课渐进”主题教学实践与探索[J].小学语文教学,2019(9).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拓展阅读
乐在读中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思考
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