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鎏金桃形勺 战国
勺为桃形,边缘平直,勺底平圆。柄身呈三棱麻花形,柄尾与柄首均雕铸人的面部,两眼圆凸,鼻梁高挺。柄尾上有活动的圆形提环。生活用具,应为达官贵人、富裕人家的提酒器一类用具。
鎏金青铜甗
甗(yan)是中国先秦时期的煮食用具,分为两部分,下部分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分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气,功能相当于今天的蒸锅。在古代,它既是烹饪事物的炊器,又是一种礼器。
双耳鎏金错银钵盂战国
口沿及颈部鎏金,腹部错银,六对祥鸟环绕一周。器型规整,古朴大方。钵盂,梵语音译是钵多罗,又称钵盂、应法器、应量器。钵是佛教徒必需的随身法器之一,它的用途原本是佛教徒盛饭用的器具,僧众们吃食化斋、如法受人供养的规定食器。所以,钵盂又叫做“应法器。”
鎏金错银蒜头瓶 战国
蒜头瓶为秦文化的典型器物,典型特征为长颈,大腹,近口处鼓大如蒜头,故名。按照已知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青铜蒜头瓶在战国时期的秦国遗址中就常有出土,并且随着秦国的扩张从西北地区扩散到全国各地。秦及秦以前遗址中出土的青铜蒜头瓶造型比较高瘦,腹部垂倾,颈部修长。此件青铜蒜头瓶形体修长,器型端庄,是一件非常典型的战国秦文化青铜酒器。此器为熟坑铜器,传世已久,包浆非常温润;腹部错银纹饰精美,带有黑色炙痕,炙痕下为金色返铜皮壳;铜胎非常厚重。
鎏金青铜双耳钟 汉代
典型的汉代青铜双耳钟,腹部置对称的铺首,铺首上圆形铜环一对,器型规整大气。鎏金前刻款:“阳信家铜钟,容—石,重四斤四两,XX。”
错金银镶宝石雁足 战国
乐器古琴配件,雁足支撑古琴的两只足,错金银镶嵌彩色宝石,极其华丽。(附图,雁足在琴的位置)
双耳鎏金豆 汉代
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是青铜礼器中的一种重要器物,常以偶数出现,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
器物通体呈圆形,底座略大于顶盖,规整对称,腹部两铺首上悬挂耳环。
鎏金席镇虎
席镇乃压席角或帷帐之用,是古人的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流行于秦汉魏晋时期。席镇的起源和古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魏晋以前,古人起居生活方式是“席地而坐”。席地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榻上铺席,另一种是在地上铺席。王公贵族之家多在榻上铺席,普通人家则铺席于地。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用到席,而席在人们落座、起身、挪动时常会移动,很容易卷起四角或倾斜。为避免席的移动、卷角等问题,古人就在席子的四角放置镇,用来压席,席镇便应运而生。
这只虎体态肥胖,憨厚可爱,造型生动而形象。整只虎呈趴伏状,回首张望,双耳并立,两前足撑起,后肢弯曲,双目后视,通体鎏金装饰,应为鎏金席镇。
鎏金印泥筒 汉代
圆形直筒,带盖,上部置一钮,有孔,便于穿绳携带。
桃形铜鎏金包白玉勺汉代
此铜鎏金包白玉勺,白玉勺身为桃形状,边缘平直,勺底平圆。柄身呈三棱状,柄尾雕铸云纹形。玉勺为白玉,应是普遍运用的战汉时期玉器。铜鎏金与白玉质受侵状态相同,锈绿色为铜锈沁,二氧化铜具有极强的腐蚀(氧化)作用;玉器钙白色处为土沁,形成轻度钙化层,有网状、丝缕状的细碎沁纹。
生活用具,应为达官贵人、富裕人家的提酒器一类用具。
鎏金人物席镇(一组四只) 汉代
席镇乃压席角或帷帐之用,是古人的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流行于秦汉魏晋时期。席镇的起源和古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魏晋以前,古人起居生活方式是“席地而坐”。席地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榻上铺席,另一种是在地上铺席。王公贵族之家多在榻上铺席,普通人家则铺席于地。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用到席,而席在人们落座、起身、挪动时常会移动,很容易卷起四角或倾斜。为避免席的移动、卷角等问题,古人就在席子的四角放置镇,用来压席,席镇便应运而生。
此组人物席镇四个,压在席的四角,避免席的移动、卷角等问题。人物活灵活现,神态各异,嬉笑娱乐,极富生活气息。
驽机 战国
在战国的青铜兵器中,弩是杀伤力较强的远射武器,应用十分广泛。战国弩机尺寸小,结构简单,多由懸刀(扳机)、望山和牛(钩心)等组成。
鎏金龙头钺 唐代
龙头钺,唐代青铜工艺品,当时十分典型的器型。月牙形钺,月尾龙首变异夸张,龙口含宝珠,几致令人不辨原形。纹样上复有线刻地纹,是方中寓圆的线条,倍增纹样的力度,而气势丝毫不减。
当时这种礼仪用品只能作为宫廷贵族的使用器物存在,既是珍贵的文物,也是撼人的艺术品。
鎏金莲花鸟兽四星灯汉代
佛前供佛用的酥油灯。底座老虎、熊伏卧在地,座上为花蕾和枝叶,枝干间攀爬着猴子和小熊、松鼠,四朵莲花为盛放酥油的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