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青
[摘 要]起始年级语文学业评价是推进语文“零起点”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的评价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努力从评价标准、评价过程、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入手,构建一个适用于起始年级的立体化的语文学业评价模式,以达到促进每一个学生持续发展和全面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起始年级;学业评价;立体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04-04
十几年的课改,让学业评价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诸如此类的观点已深入人心。随着“零起点”教学的开展,学业评价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目前,现有的评价模式能适应“零起点”教学的推进吗?起始年级语文学业评价的模式应该如何呢?为此笔者进行了一番思考和探索。
一、对当前语文学业评价的冷思考
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是“零起点”教学的目标。学业评价成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发挥评价的应有作用,是起始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起始年级的语文学业评价究竟为了什么
评价在起始年级的作用尤为重要,良好的评价所产生的功效是无可替代的。首先,它能帮助教师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刚入学的学生,知晓每个学生已有的语文水平和能力,让教师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其次,它能缓解每一位新生家长的焦虑情绪,准确定位自己的孩子,能有的放矢地帮助教师挖掘孩子的潜能。第三,它能帮助每一个新生发现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实现每个学生“跳一跳”都取得进步的愿景。
(二)目前的语文学业评价现状如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学业的评价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在反思传统学业评价的同时,对语文学科的学业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多样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评价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它们在关注学生整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纵观这些评价方式,仍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
1.多样性评价≠评价结果的精准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着重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因此,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目前评价的大势所趋。
透过上表,笔者发现,教师不再以考试成绩的优劣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情况,而是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认知能力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显得更为全面和整体。其次,为了防止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和被动性,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是教师个人的一锤定音,学生、他人的积极参与,让评价变得更为公正、客观。
但是笔者也发现,在看似全面、客观的评价之中仍存在较多的不定因素。比如,学习兴趣的评定,如何划定优、良、合格?此外,学生、他人、教师三者参与评价,势必会因为评价主体是非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呈现出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的结果。那此时该如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另外,终结性评价的依据是什么?会不会又是教师的“一言堂”呢?
2.“发展性”评价≠评价过程的系统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是发展性评价的最终目标。为达到这一目的,不少教师会想方设法地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如,当学生的书写有进步时,教师会当面表扬;当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时,教师会奖励一朵“小红花”。有些教师还会针对课堂表现的情况,设立“朗读小能手”“发言小能手”“小小书法家”等荣誉,定期评选。
教师用意值得肯定,希望借“荣誉”来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不断提高。但回头细看,这样的评价方式是不是对每个学生都能持续产生作用?定期评价能否准确传达学生的发展趋势?
3.形成性评价≠評价内容的整合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因此,不少教师为学生建立了“学生个性成长档案”,以此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不断进取。如,某位教师为学生建立的成长记录袋里就收集了以下内容。
本学期最好的一张练习。
本学期最棒的一份书写作业。
本学期最满意的一次写话作业。
本学期最喜欢的一张阅读单。
本学期取得的所有奖状。
本学期取得的所有“优点卡”。
……
这位教师将学生所有的优异表现装入了成长记录袋。纵观四周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利用记录袋“报喜不报忧”的教师为数不少。如,某教师在他的总结中就这样写道:“班里有个女生叫廖依敏,她自幼爱好演讲且具有表演天赋,多次代表班级参加各种讲故事、演讲比赛并获了一等奖,还在少代会及主题班队课中当过小主持人。她的成长袋中就收集了她的多张奖状和她每次活动的剪影,还有灌入她甜美声音的录音磁带。六年以来,这点点滴滴的资料是她成长的见证,更是小学生活留给她的珍贵记忆……”试问,“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都只会是“鲜花”和“掌声”吗?只有“精彩极了”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原有水平的发展吗?
(三)现有的语文学业评价适用于起始年级吗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目前的学业评价似乎在“多元”和“激励”中迷失了方向。把这样的评价方式放在起始年级中实施,以此来评价一群年龄小、判断力弱、自觉性差的学生,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1.学生无所适从。
“优、良、合格”的笼统描述,让学生无法一目了然地明白自己的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有时还会因不同评价主体的不同评判而混淆视听,导致学生对自己现有水平的怀疑。
2.学生自以为是。
激励性评价的频繁使用,使学生的耳畔充斥着“你真棒”“你真能干”的赞誉,一个个“达人”“能人”的颁发,让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进而丧失了应有的学习进取心。这种“目无旁人”、前后“失联”的评价延缓了学生发展的脚步。
3.学生顾此失彼。
评价维度的多元,让教师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的评价。在取消了传统的书面测试后,教师容易忽视对知识要点掌握情况的评价,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轻视。
可见,现有的语文学业评价形式并不完全适用于起始年级。
二、对构建起始年级语文学业“立体化”评价模式的浅探究
针对“零起点”教学的特点,根据起始年级学生的特性,笔者努力从评价标准的建立、评价过程的完善、评价内容的联结、评价主体的互补这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评价模式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实践,以期充分发挥语文学业评价的作用。
(一)落点——让评价标准有理有据
等第制改变了以往百分制的做法,让学生不再追求分数,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采用等第表达。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缓解分数带来的压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的模糊化。细化评价的内容以及制定明晰的等第评价标准是避免这一现象的有效手段。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中,笔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如下的评价依据。
借助以上表格,教师在评价时能做到有据可依,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更精准的评判。学生则依据这份评价标准,能清楚地判断自己的学业情况,在一目了然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准今后努力的方向。当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用评语进行补充描述,如实反映学生个体发展情况,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指导。
(二)拉线——让评价过程“瞻前顾后”
目标的制定,虽然能体现评价的导向作用,但以此为单一目标评价全体学生,势必会让一部分学生或骄傲或自卑。因此,教师应发挥评价的动态作用,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前行的印迹,体现个体的纵向发展。以下是笔者在班级中尝试运用的“阶段性评价表”。
笔者用“三星级”评价制度来反馈学生在本月语文学习中的态度和习惯。在此基础上,笔者还配以“趋势图”(下表)来直观呈现学生的发展趋势,让每个学生的学业表现一目了然,体现质的变化。
笔者发现,通过填写“阶段性评价表”有利于盘点每个学生的近期表现,有助于发现学生学习习惯的薄弱之处,能有效地指导之后的教育教学。此外,学生能根据这份评价表及时地查漏补缺,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家长能凭借这份评价表时刻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
“趋势图”的加入,将学生的前后表现做了直观的梳理,清楚地反映学生学习状态的进退,清晰地展现了学生某一能力、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发现他的进步程度和努力空间。
其实,这样的评价方式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于日常评价之中。如,运用在学生《课堂作业本》的完成情况上。下图是记录学生《课堂作业本》的评价单。
评价表中用“优”“良”等第来区分学生作业质量,用“五角星”个数来显示学生的书写质量。只要简单地将它们列在《课堂作业本》的封面上,通过前后的比较,就能一目了然地发现学生的学情变化,有助于教师及时肯定学生,随时提醒学生。
(三)织网——让评价内容有机整合
评价,除了用数据说话之外,更需要用事实说话,如写的字、做的练习、读的书……学业评价应让这些“客观存在”成为其中的内容之一。教师所需做的是如何有机整合,让这些零乱的内容彼此关联,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起到指导学生后续发展的作用。笔者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评价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实践与探索。
1.用一个文件夹收藏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所有收藏的内容,都由学生自己选择完成。如,一次最好的书写作业,一次最不满意的书写作业;一份最优秀的练习,一份最不满意的練习;一篇最满意的写话作业,一篇最不满意的写话作业;一篇读得最好的文章,一篇读得最不好的文章。
2.学期末,让学生将同类的“最好”和“最不满意”两份学习成果一一对应,并根据时间顺序整合排列,看看自己的变化,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3.根据两份学习成果的对照,反思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发现自身的问题。
4.和父母一起制定今后的努力方向。
纵观整个过程,不难发现,教师的评价意图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确保评价内容的优劣搭配,真实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其次,教师把学习成果作为学生审视自己的过程加以展开,真实反映学生的努力程度、自省能力及最终发展水平。最后,明确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持续发展。以下是一位学生和他的父母一起确定的努力方向。
我的书写进步很大,从原来的一颗“星”变成了后来的三个“星”。老师也常常表扬我。我要继续保持认真书写的态度,争取得到“大拇指”。
我的练习进步不大,都没有得到100分,后一次还比前一次多了三个错别字。但是,后一次做题认真多了,没有出现漏题的现象。今后,我要更加认真地对待练习,做的时候仔细,还要学会认真检查,争取得个100分。
我越来越喜欢写话了,前一次都没有标点,而后一次不仅加上了标点,而且还多了两句话,得到了三颗星,我太开心了。今后要写得更好。
我很喜欢看书,这个学期我看了8本课外书。爸爸妈妈也夸我是个爱看书的孩子,以后我要让他们给我买更多的书。
由此可见,评价的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缘由、寻求改进的方法。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为他们创设体验的时机与空间,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能在力所能及的实践中反思自身的学业情况,并釋放自己最大的潜能。
(四)立面——让评价主体“分工合作”
教师、家长、学生三者的角色不同,他们在学业评价中的定位也应有所不同。在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同时,还应考虑主体间的互动、交流,评价角度和内容的区别,有效发挥评价主体的分工、合作和互补作用。
在操作过程中,应积极调动评价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让评价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形式也可因人而异,口头评价、书面评语、填写观察记录表等,只要能反映、说明情况即可。下面以教师、家长、学生评价记录表为例,进行说明。
实践证明,强调评价主体的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开展评价,不仅能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反馈信息,而且各个主体均能从中受益。
三、对构建起始年级语文学业“立体化”评价模式的微说明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构建了以评价标准为底面、评价过程为棱长、评价内容为基点、评价主体为立面的“立体化”评价模式。
通过实践运用,笔者发现这一评价模式有其特有的优势。一是评价标准的确立,让整个评价模式稳定而规范,不会因评价人员的变动、评价内容的调整、评价过程的开展而发生缺失、错位。二是评价主体始终贯穿于整个评价过程之中,三者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互联结,成为缺一不可的整体。三是评价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以交织的方式存在。它既借助评价主体,又依赖评价过程,但同时又反作用于各方,起到粘合的作用。四是凝聚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过程的作用,共同合力促进学生学业目标的达成。如此一来,起始年级的语文学业评价规范又不缺灵动,整体却不失细节。它既为教师的教学需求提供了必要的反馈,又为家长提供了了解孩子、协助孩子的途径,更为学生创设了发展自我的平台,可谓一体多用。
另外,笔者在“立体化”评价模式的运用过程中,也尝试使用丰富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努力为评价模式锦上添花。如,从学科特点出发,开展针对书写姿势、朗读水平、合作能力等的技能型评价;从年段特点出发,设置闯关游戏、 “红灯停,绿灯行”等的竞技型评价;从起始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开展颁发“进步卡”、展示优秀作品等的展示型评价……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业评价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正确认识自我,勇敢肯定自我,充分树立自信,保持持续发展的劲头。让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携手,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如同每一朵花,各自绽放不同芬芳”的美好境界吧!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 周序.十年来教学评价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