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惠
中图分类号:G89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5-000-02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体育游戏”与小学生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实施一个学期的“体育游戏”的教学实验干预前后,被试学生的50米和肺活量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0.2
关键词 体育游戏 50米 50米×8往返跑 肺活量
一、前言
体质健康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与功能[1]。2001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體育课程改革,因此,如何在新课程注重学生兴趣、关注个性化发展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值得广大体育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欲通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游戏的方法,探讨在适应小学生心理特征和注重学生兴趣背景下,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手段,以期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实证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被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连江县随机抽取一所小学6个班级的271名学生为研究被试,其中男生156名,女生115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研究以“体育游戏”和“体质健康”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www.cnki.net)上查阅相关论文28篇,剔除了跟本研究无关的论文11篇,重点分析了17篇论文,了解关于大课间和体质健康关系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为研究的选题提供理论基础。
2.实验法
(1)实验设计
由于学校教学的具体情况,本研究采用单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属于前实验设计,是指只采用一个实验组,不采用对照组,对实验组在实验干预之前,进行一次前测,而后进行实验干预,并于实验干预后,再次进行一次测试,作为后测,再把前测数据与后测数据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干预的效果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2]。具体的设计模式为前测—实验处理—后测。
(2)实验指标的选取
由于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包括身体素质类、身体技能类和身体形态类,因此,只要能在其中一个类别产生良性效应,就能证明对体质健康有促进作用。根据本研究的具体情况,本研究选择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作为实验指标。
(3)实验持续时间
实验持续时间:为期一个学期共20周,每周3节体育课。
(4)实验过程
在进行实验干预前,对被试学生根据实验前选好的实验指标进行一次前测,记录前测数据;随后根据实验方案,对被试学生开展实验干预教学;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干预教学后,采用实验指标,再次对被试学生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作为实验后测。数据分析时,把实验后测数据与前测数据进行差异检验,以分析实验效应。
前测和后测除了是否采用“体育游戏”的教学方法有差异之外,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场地、教学时间、教学时数、教学设备器材等条件都相同。
(5)“体育游戏”及其教学要求
本研究采用的“体育游戏”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集体参与的方式完成的体育游戏。
本研究采用的游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竞争性、娱乐性、规则性、不确定性、挑战性。
因此,在采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时,要求: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特征、场地器材的条件,设计具有“集体参与、竞争性、娱乐性、规则性、不确定性、挑战性”特征的集体体育游戏。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游戏结果的反馈。
3.数据统计法
运用SPSS 18.0 软件,对收集的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差异检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游戏”提高学生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的差异检验
根据本研究的要收集的实验指标,被试学生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得分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在经过20周60次课的体育游戏实验教学后,学生的50米成绩、50米×8往返跑成绩和肺活量都比实验前提高了。但此时我们仍然无法确认被试学生的成绩提高,到底是由于体育游戏教学引起的,还是由于其他随机因素引起,因此,有必要对体育游戏教学前后学生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数据进行差异检验,以探讨体育游戏对学生成绩提高的可靠性。
对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教学前后被试学生的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数据进行差异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经过1个学期20周的体育游戏实验教学之后,被试学生的50米成绩、50米×8往返跑成绩和肺活量都有了提升,并且差异都具有显著性,其中,50米×8往返跑成绩的前后测差异达到了高度的显著性。因此,认为,体育游戏提升了被试学生的50米成绩、50米×8往返跑成绩和肺活量。
(二)“体育游戏”提高学生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的效应量分析
效应量就是指实验所产生的效应的大小,也就是效果的大小[3]。通常为了评价效应量的大小,采用“大、中等、小”规模来评价。为了分析“体育游戏”实验教学对被试学生50米成绩、50米×8往返跑成绩和肺活量影响的大小,对前后测数据进行效应量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
科亨等人指出,效应量规模的评价标准:0.1—0.2为小规模、0.2—0.5为中等规模、0.5以上为大规模;根据这个标准,从表2可以看出,体育游戏教学,对学生50米×8往返跑的效应量最大,达到大规模的效应量;而对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为中等规模的效应量。这说明体育游戏对于提高被试学生的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
(三)“体育游戏”提高学生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的的原因分析
由于本研究所采用的“体育游戏”,具有竞争性、挑战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教学时,最经常采用的活动方式是比赛,让学生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氛围中,尽情地挥洒自我,与同学之间进行剧烈的抗争,而这种抗争,一般是在一定距离的跑动中进行的,因此,必然要求学生要在练习中更多地奔跑,以追上其他同学或者逃避被追上。因此,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奔跑能力也会得到增加。
同时,由于本研究所采用的“体育游戏”,具有“娱乐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在上课时,也必然会在抗争性的比赛或者游戏中,采取娱乐化的手段,如:抓人游戏等,让学生在奔跑中享受闪、躲、跑、追的游戏的欢乐。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的灵敏素质得到了提高。
一个教学手段,只有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产生呼应[4]。由于体育游戏具有娱乐性的特点,适应了被试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得被试更加愿意参与到游戏中,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体质健康。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小学体育教學中,采用具有“竞争性、娱乐性、规则性、不确定性、挑战性”特点的体育游戏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50米、50米×8往返跑和肺活量,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体质健康。
(二)建议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在采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在游戏的设计时,要具备“竞争性、娱乐性、规则性、不确定性、挑战性”特点,以促进学生既愿意参与进来,又能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基金项目: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有效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FZ2015ZX02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9.
[2] 佟立纯,李四化.体育心理实验与测量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6.
[3] 萨尔金德.爱上统计学[M].2版.史玲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21.
[4]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