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蒙++明宇++张智谋++孟超杰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5-000-01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校区家属区的调查研究,发现参与健身活动的居民主要以老、少年居多,且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其参与程度与文化水平高低的关系不大,每周3次以上的占50%左右,居民的体育认识还有待于加强引导。
关键词家属区体育活动南昌大学
社区体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和社区建设的重要窗口和载体,越来越显示其特有的特征与功能。
通过深入基层对南昌大学家属区体育活动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到社区体育生活化发展的现状,追寻该社区体育生活化发展的新出路,通过研究不仅获得了具体数据,而且可以使社区居民体育更好地通过体育锻炼这一方式,提高体质、增进健康、获得快乐,更进一步实现了社会的和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南昌大学青山湖校区家属区居民体育活动的情况。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社区群众体育等文献的收集和梳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二、结果与分析
(一)南昌大学青山湖校区家属区体育活动中居民的基本情况
1.居民的性别结构
性别结构是指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内,男女两性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在调查的83人中,男性37人,占44.58%;女性46人,占55.42%。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女性略多于男性,这与我国其他城市的调查情况基本一致,其原因可能与公园、空地、广场等非正式体育场较适宜开展受女性欢迎的集体表演性、健身性活动有关。同时,女性为了减肥美容也是其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2.居民的年龄结构
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有三个群体:一是老年群体;二是中年群体;三是青年、学生、儿童群体。调查显示,体育健身活动的居民年龄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参加健身并能经常坚持的群体主要以老、少年居多,而中青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和离退休人员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子女已长大,他们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他们既有时间也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又有迫切的健康长寿和重建社会交往圈的愿望。中年人由于大多是企事业的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参加社区体育括动的时间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机会也不多,甚至在主观上认为社区体育是中老年人参加的活动。
(二)居民的体育认知与参与情况
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是从事该事物活动的基础,深刻正确的认识是持续进行某一活动的保障。认为生命在于运动的居民占调查总人数的36.14%;而其他63.86%的居民对体育健身、健康均存在错误认识,他们认为劳动即体育,认为无病即健康,年轻勿需锻炼。这是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一个误区,因为人体是需要不断的运动的,血液包括人体的器官都是运动且循环的;只有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增加身体心脏的机能,才能维持身体各器官正常的运行。由此看来,居民的体育认识还有待于加强引导。
调查显示,家属区居民能保证每周3次及以上的人数有4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3.02%,而21.69%的人群只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或不参加,这可能与大多少数居民的工作时间有关,节假日时参与体育锻炼就较多,而在工作日时就较少了。
(三)居民体育活动现状
1.锻炼时间的安排
早晨8点以前和下午6点以后,气候宜人,适合各种方式的健身运动,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早上、晚上,当然,也少有部分居民选择在白天上班时间。
2.锻炼场所的选择
选择和保证良好的健身场所是开展和完善社区体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健身者的动机、时间、健身内容和健身效应等。专家提醒,体育运动过程事实上是较大强度的吸收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吐故纳新过程,因而运动场地应以开阔、平坦、不滑、绿色植被较多的地方较好。所以,锻炼地点的选择对活动效应非常关键,选择不当,可能适得其反,例如,清晨时段的树林里,由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是一天中最不清洁的,就不是锻炼健身的理想场所。
3.居民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
在对居民体育健身项目的多项选择调查中,选择比较多的是散步慢跑,其次是武术、交谊舞、棋牌、舞蹈、羽毛球、健美操、登山、游泳等。表明居民日常体育锻炼是以小型多样的健身、保健、娱乐项目为主,选择的活动项目基本上能满足自身健身的需要。
4.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
调查发现,目前南昌大学青山湖校区家属区居民体育组织活动形式主要有4种:专人负责的社会体育组织;晨、晚练辅导站;自发活动形式;其他形式。其中大部分社区是以自发活动形式为主,选择人次37次;个人组织形式的也挺多,选择人次18次。这说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仍停留在“散兵”式小群体状况,没有将不同行业,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年龄结构的人员组织起來,辅导站点的宣传工作及其作用有待于加强。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2]江亮.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条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5.
[3]王新,黄大伟.新世纪体育生活化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