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文+王啸
地理实践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的体验活动,研学旅行是其中最佳的体验方式之一。学校开启了从青岛到贵州的“一路向黔”大规模研学活动,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贵州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也在有序的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一、做足功课,提前谋划
一是确保学生安全第一。研学旅行前,分班级召开旅行安全知识讲座;与学生及家长签订安全协议;分批次、错时前往;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起分人入班。
二是合理确定研学内容。根据欲前往的具体地域(安顺旧州中学、黄果树瀑布、西江苗寨、云峰屯堡、贵阳甲秀楼等),确定了7个研学主题:交通、时差、岩石、地貌、农业生产、聚落等,并将每一个研学主题细化为具体问题。
三是恰当选择活动方式。针对不同的研学主题,选择研究性学习、问题探究、资料查阅、教师讲解、成果展评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
四是适时抓住研学时机。充分考虑旅途、到达目的地之后的行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适时地开展研学活动。
二、有序开展,逐步实施
本次研学旅行确定的学习主题,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保证这些学习主题在旅行中逐一落实,我们将整个旅行的时间分割成四个时间段,并将学习主题分解到其中。
1.旅行准备:探讨论证,方式选择
出发前,针对出行方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本次研学旅行的目的地为贵州安顺,请给此次700人的团队选择恰当的出行交通工具和方式。
2.空中课堂:即时学习,学以致用
为充分利用青岛至贵州的航行时间,同时也为避免扰乱机舱环境,我们在机上也为学生安排了学习任务:(1)观察机舱显示屏中飞机正常飞行时的高度,并分析原因;(2)到達机场时,注意观察此时太阳的方位和高度,与家人电话报平安,询问此时青岛的太阳方位及高度,并分析
原因。
3.实地考察:直观感受,深度思考
抵达目的地之后的旅行,学生身临其境,可以直观感受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是实施研学的最佳时段,但与此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也是最容易失去控制的一个阶段。该阶段,我们结合所到之处的地理事物,按照事前的准备,不断抛出研讨主题,引发思考,组织活动,使研学活动逐步走向深入。
(1)沉积岩的特点。在旧州村寨中,引用当地人的说法,“石头的路面石头墙,石头的瓦盖石头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板凳石头的缸”,抛出问题,引发讨论:该地村寨的屋顶为何使用青石板来替代瓦片?
(2)流水侵蚀地貌。天星桥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洞内景观形状各异,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学生的震撼,我们采取的是讲授法,简要向学生介绍该景观形成的过程,并强调溶洞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时间,使学生自觉地认识到保护脆弱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在到达黄果树瀑布景区之前,我们安排的是竞猜环节:对于瀑布的观赏,在哪一位置欣赏最佳?现在是观赏的最佳时节吗?抵达现场后,让学生进行实地勘察并论证自己的猜测,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瀑布是如何形成的?结合实地实景,查阅资料后向同学解释。
(3)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旅行的过程中,沿途可以见证贵州“地无三尺平”的地形特点;梯田遍布;山区公路,盘山而上;西江苗寨中,吊脚楼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对此,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晚饭后或择机进行交流,使学生深刻认识地形对农业生产、交通、聚落等的影响。
三、重温行程,反思提升
研学旅行的经历总是丰富多彩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可避免地会被渐渐淡忘。为推动研学旅行成果的进一步发展,并发挥其最大效益,归来之后,我们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回顾、反思和总结,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来进行。
学生反思总结。一是问题延伸思考:结合地图、互联网及研学旅行行程材料,分析说明旅行社给我们的行程安排是否合理,并提出修改建议。二是进行成果展评:通过简报或板报等形式进行展示,并组织学生进行评选,评选出优胜班级及学习小组。教师反思总结:全方位梳理本次活动的过程,总结得失,并为下次开展类似活动提出建议。
在研学旅行的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课堂教学内容、进度与研学旅行地的学习资源更好地结合。加强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这也正是下一步我们要重点研究、突破的一个课题。
(作者单位:1.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2.青岛市教育教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