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委党校 云南楚雄 675000)
当前,全国上下各族人民都在围绕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党上下,8700万党员在紧锣密鼓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特别是对系列讲话中有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扶贫攻坚工作”相关论述的学习,并结合半年来驻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实践”为标题的这么一个学习体会。
一、信仰人民:“人民”被放在治国理政的最高位置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拨动了无数普通百姓的心弦。三年多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国家发展的每一个足迹。“人民”被放在治国理政的最高位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發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1.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思想和精髓。
是党的一切理论和行动的根本指导方针。习近平同志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实践和履行着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民生观的核心和灵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习近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二,习近平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为新一届领导集体的重要责任。习近平强调,新一届领导集体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第三,习近平表示他将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第四,习近平认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切实做好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每一项工作,使中国共产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以坚持植根于人民,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根本政治立场。
习近平从历史的维度出发,论证了坚持植根于人民,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性。习近平总结了政党执政的规律和政权兴亡的重要规律,认识到人心向背最终决定着一个政党或一个政权的前途和命运。习近平认为密切联系群众,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党如果脱离了群众、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注定走向失败,丧失执政资格和执政党地位。习近平从党的地位和党所肩负使命的维度出发,论述了植根于人民,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的必要性。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如果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那么国家就会保持繁荣稳定,人民就会安居乐业。习近平从现实维度,强调党要适应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做好对群众的组织、宣传、教育和服务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党要注意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于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各级党员和干部要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弘扬党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十八大后,习近平号召在中国共产党内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3.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则和实现路径
习近平同志对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则和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说,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不要弄虚作假,劳民伤财,一味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衡量标准:是能否坚持求真务实,为人民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尽心竭力解难事。根本途径: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地工作;根本目的:为人民谋利益。endprint
要把中央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要更多关爱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有困难的群众,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4.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人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为价值理念和追求,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习近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2012年12月13日下午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发表讲话,把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志。习近平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还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和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號召全国各族人民牢记使命,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人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人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二、为了人民:脱贫攻坚(为了贫困人民)
“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7100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精准”的要义,就是要把政策的“雨露”撒给真正需要的人。“标靶”明晰了,“谁来扶”也就明确了,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投放才会有针对性,才能惠及真正的贫困群众。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就加大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又全面阐述“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六个精准”。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其生成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对贫困宣战的态度中,我们看到国家的责任变得确定、明确和巨大。习近平对新一阶段的扶贫工作提出精准的要求。这意味着,要撬起贫困大山的支点,要利用精准这根杠杆。习近平:“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这是习近平常说的一句话。一直以来,习近平带着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贫困百姓的生活、扶贫工作的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天寒地冻的太行山区,到荒凉偏僻的陇西荒原;从巍峨险峭的大山深处,到透风漏雨的棚户陋室,习近平多次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察真情、看真贫。
三、服务人民:满足需要,补齐“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量之大范围之广,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当前,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既要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只有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顺利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中, 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 倾听人民心声,顺应民意,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民生问题,使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作者简介:
罗石,男,彝族,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委党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党建理论,统战理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