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巍+刘振洪+梁亚男
(哈尔滨医科大学 150081)
摘 要:大学生网民通过微博、微信、空间以及贴吧,在网上发表形式多样的意见,形成网络舆论。在网络舆情现状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如果舆论失控,极有可能导致网络舆情危机。文章从当下大学生群体中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深入研究,希望对正确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网民;网络舆情;问题;成因
随着信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空间、贴吧等传播信息,其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广导致大学生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具有其特殊性和严峻性,这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引导我们对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此作为构建正确网络舆情导向的基础,是我们迫切思考和期望实现的目标。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网络舆情中自我道德约束力的丧失
自我道德约束力的丧失其实就是不道德的行为,网络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和大学生对网络的强烈依赖性给网络传播中的不道德行为创造了机会和条件。藐视网络文明规定、肆意妄为、盲目从众、哗众取宠、匿名辱骂他人、恶意进行人身攻击、助长社会不良风气等等,是大学生网络舆情中主要常见的不道德行为。
2.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流失
现如今,进入网络空间的大学生,行为好似就不再受约束,君子慎独这句话彻底失去了它的功效,大学生已经不再是自己,只是一个昵称,一个IP,在网络中的身份多种多样,他们的言论自由化间接导致了他们的观点不是代表社会中的自我,而只是单纯地逞一时口舌之快。某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和流失,用所谓的正义毫无顾忌地去伤害别人,依靠对特定事件、特定群体的刻意曲解和误读,来满足自己阴暗的心理需要和狭隘的世界观。网络拉近了时空的差距,却也拉大了心灵的距离。
3.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理性与理智的沦落
大学生的年龄已成熟,但心智其实并不算成熟,在接触到来自社会形形色色的信息之后,他们往往容易受其影响而失去自我判断力从而失去理性和理智。这时他们被网络舆论观点带跑偏,成为错误观点的传播者,失去了思想上的理性和理智,失去了作为一个大学生的判断力。完全被网络舆情所引导的大学生往往会把对象当作假想敌,没有了理性和理智的束缚,他们其实是伤害别人的利剑。
4.大学生网络舆情导致思想和人格扭曲
在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盛行的当下,大学生自身特点及网络信息时代的迅速变动和易变性的特征是使得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充满怀疑和不信任的主要原因。在信任危机造成社会危机的当下,社会大环境已经给不了大学生们信任感,大学生们也因此失去了其善良本真的情感,失去了对真善美假恶丑最起码的判断力,导致网络“悲观主义”、“享乐主义”、“从众主义”盛行。
5.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主题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随意性、散漫性、无政府主义特征,是由于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其实当下的网络舆情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生的自身网络道德素养,但问题就在于大学生的自我修养不到位,这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不到位,不深入分析研究,不及时引导和应急措施不力。也因此大量庸俗、反动的言论容易在网络上盛行,判断力的下降对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素养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
二、大學生网络舆情引导问题成因
1.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政治问题上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
大学生群体大都满腔热血,具有极高的政治抱负,但缺乏实现远大抱负的具体途径是他们身上普遍性存在问题,因而在受到挫折时容易停滞不前,产生“迷茫”和“困惑”,政治和思想不安感因此应运而生。此时的他们在接触到某些所谓的能够对他们有一定“解惑”作用的网络信息时,这些大学生就会轻易跟随。我们不得不担心,大学生们在政治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是否会成为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制造社会动乱和恐慌的工具。同样,大学生也特别喜欢在网络舆情中推波助澜,喜欢当一个冷漠无情的网络键盘手,成为助长不良甚至有害社会风气的幕后黑手。
2.大学生群体有社会热情,但又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和实际社会经验,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思想和冲动、偏激的行为举动
因为大学生大都是从一个校园到另一个校园,社会经历少,阅历不够丰富是导致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辨不清方向的最主要原因,他们往往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和过激言论所蒙蔽。在出现冲动和偏激的言论和行为时,他们也易于被舆论带跑偏。当某些对社会不满的负面情绪在网上发泄时,大学生的“跟帖”紧随其后,但是发表的言论和观点却往往不是自己的看法,此时网络舆情已经左右了他们的思想,失去主观性的观点是网络舆情无法得到控制的根本原因所在,也因此给予大学生一定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3.大学生群体对高校师生利益密切相关事情的高度关注
与师生利益相关的种种事件,比如后勤、网络、教学服务设施、学校管理等,都非常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的爆发点,在社会上可以引起极高的关注度,也常常是大学生关注和评论的热点内容。显而易见的是大学生群体舆情的发生,离不开这些引起大学生群体广泛性讨论的关键性事物,简单地说,校园中或者说发生在大学生周边的事情,更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不可控的网络舆情。由于这些事件都是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所以他们往往更容易被舆论带跑偏,舆情有多可怕他们心里其实很清楚,可是大多数人的看法此时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看法,此时的他们失去了起码的判断力。
4.大学生无法甄别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网络信息时代的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需求多样化。大学生处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注定受其影响。随着大学生眼界的逐渐开阔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可以发现大学生的观点纷繁复杂,并且他们也毫不掩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内心真实的想法,其实这放在现实当中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真理总是愈辩愈明,但是放在网络大背景下,大家的观点来自四面八方,且不受对方的干扰,在信息的逐渐传播过程当中,就会形成所谓的主流思想,也就是网络舆情,此时的网络舆情是多元化信息来源的产物,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但是为了遏制这种主观性和随意性很强的网络舆论,只能等待更健全的关于网络舆情的法制的建立。
大学生们从很小就知道的一句话是“网络是把双刃剑”,也许当时尚且年幼的他们不会懂得这句话的深切内涵,但此时身为大学生的他们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见证者,好的网络舆情可以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我们接触的更多的其是一些“负能量”,也就是错误的网络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它的成因来自社会各个方面,我们理应知道的是我们无法操纵网络舆情,更无法操纵大学生们的思想,我们只能依据实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尽最大可能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文章中所提及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都值得去进行深度剖析,尽可能早地撕破网络舆情的面具,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进行合理化引导,越来越不容忽视,这也是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网络道德素养,促使其养成健康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丽英.大学生群体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分析[J].社科纵横,2008,(23) .
[2]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城[J].思想理论教育,2005,(6)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3页,第312页。
[4]杨兴坤:《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8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