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阳+潘嵩
(1沈阳化工大学)
摘 要: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迅速发展,产生了许多生态文学作家及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与此同时,生态文学研究也取得一定成绩。中国当代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作家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生态文学创作的影响,很多国内外作家在思想上的相似性都很能说明问题。从中美生态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可以对中西方生态文学的研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生态文学;美国生态文学;中国生态文学;发展
1 美国生态文学发展史
从1492年哥伦布偶然发现新大陆开始,到1620年的五月花号在科德角附近靠岸,英国的清教徒们终于宣告他们到达了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地这里的群山连绵起伏,这里的河水碧波荡漾;这里既没有人声的喧哗,亦没有机器的轰鸣,到处是一片陌生和孤寂,呈现出一派拂晓般的清新气象。这时候的美洲大陆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沉寂的风景画,一片未被开垦过的土地。那是现代美国的母亲,是他们的盖娅,是孕育了丰富的土地情感和太多的荒野文化的大地女神。因此,生活在17世纪的美国人,一边探索着开垦这片荒原,一边叙述着他们对于这片土地的款款深情。依照程虹《寻归荒野》中的记述,这时候的自然文学代表作有约翰史密斯的《新英格兰记》和威廉布雷德福的《普利茅斯开发史》,这些作品为日后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世纪的美国,更有乔纳森爱德华兹和威廉巴特姆等自然文学家们的出现。而到19世纪,则不仅出现了爱自然的文学巨匠托马斯科尔和拉尔夫爱默生,还有追随者大卫梭罗和沃尔特惠特曼。纵观美国文学发展史,正如美国的历史进程一样,虽没有太多的年轮却有着紧致的纹理。每个历史时期,文学都有其特色,虽然自然文学作家和作品并不多见,也不曾成为主流,却恰似金子般稀有而珍贵,颗颗都闪着耀眼的光芒。美国生态文学在20世纪走向繁荣。生态文学在美国的繁荣昌盛突显了美国对于荒野(或曰自然)的破坏已达极限。一般认为,美国生态文学繁荣时期的到来是以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为标志,因为正是《寂静的春天》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扭转了人类思想的方向、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环境革命。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寂静的春天》的前言中甚至拿它与一个世纪前引起美国内战、促进美国成功废除农奴制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相媲美。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如果说20世纪以前的生态文学家们只是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金子,需要淘金者文学评论家们慢慢细心去淘、去挖掘其作品的生态内涵,那么20世纪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完全可以用群星璀璨来形容。这其中仍有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很值得一提爱德华艾比,他一生反对别人给自己加上任何主义的头衔,却认定自己是一个大地主义者。艾比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作家,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和极具煽动力的创作闻名全美,他的沙漠独居方式和生态防卫倡导受到诸多环境主义者的追随,他对反生态的思想文化根源的揭示和对唯发展主义的批判引发越来越多生态批评这的关注和研究。
2 中国生态文学的分期及发展概况
20世纪中期,我国一些敏感的作家开始关注到了生态危机,并通过文学的形式向人类发出生态预警,而他们所采取的大都是报告文学的形式。此后,参与生态文学创作的作家日趋增多,其中既有文坛著名作家的作品,又有新登上文坛的作家的创作,所采用的文学体式也渐渐趋于多样化,有散文、诗歌、小说、跨文体等。时至今日,中国生态文学的创作己经形成了一种思潮,让人无法忽略其存在。由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产生与分期缺乏鲜明的标志性事件与作品,所以其分期似乎有各种方法和观念。
第一阶段20世纪中期。中国的国门又一次打开,西方的各种思潮再一次涌入中国,西方的生态学思潮也在这时渐渐进入中国,但是这一时期文坛的聚焦点主要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上,所以西方生态学的译介在中国一开始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系统,也没有在文学界及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然而,这一时期的中国在加紧现代化步伐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日趋尖锐与扩大,一些对社会问题敏感的作家开始带着强烈的责任心来面对它们。但是,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并没有明确的生态意识,他们所怀着的是一种强烈的环境问题意识,这种意识与现代文学史上的“问题小说”作家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意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作家们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感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拿起手中的笔,将这种意识诉诸文学的形式,以此引起社会的关注。
第二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生态哲学、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文学著作由零散的翻译变为有体系、有系统的译介,中国生态文学作家的生态意识开始渐渐变得自觉起来,他们的创作渐渐进入一种自觉状态,其形式也渐渐趋于多样化,有散文、诗歌、小说、童话、跨文体等,他们的作品引起了越来越多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苇岸的生态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出版,它们共同艰难地掀开了生态文学思潮的帷幕。之所以把这一时期划分为第二阶段,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生态文学思潮的到来。20世纪中期至年代末,工业文明给中国带来的生态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许多作家认为这是无可回避的无情现实,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显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的主题。于是,一些敏感的作家敏锐地捕捉到了生态主题,开始自觉进行生态文学创作。
第二,真正的自然写作的出现。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张炜、苇岸等人自然写作的出现。自然写作是最能体现出生态文学的思想特征的,所以,这一类写作的出现使中国生态文学有了新的重要收获。苇岸是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作家中与西方自然写作甚为相似的一位,他甚至像梭罗一样,在他附近的一片原野上选择了一个固定的位置,进行观察和一记录,最后写成了《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对于这些代表作家作品,我们将在后文中专门论述。
第三,非人类中心思想的明确。20世紀中期以后,中国的生态文学作家已经不满足于揭露环境问题,他们大都扬弃了那种仅仅把自然当作人类生存不能离开的“环境”的观念,对自然有着深刻的思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他们通过对于自然的观察和礼赞表达渺小的个人对于伟大的自然的情感,这样一来,这一时期的生态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例如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姜戎的《狼图腾》、阿来《空山》的第二部《天火》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这一时期的生态文学作品开始拥有了真正的生态文学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上也有了整体的提升,于是,生态文学正式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种重要思潮。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2012.
[2]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蒋孔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马尔库塞.审美之维[J].三联书店,2010.
作者简介:周春阳,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潘嵩,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