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

2017-06-16 14:54仝广顺
魅力中国 2017年21期
关键词:机制创新协同发展京津冀

仝广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部地区最大的区域经济体,但是在经济体内部,他们之间的创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合作与分工不够明确,这些问题都影响了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正是政府为了调控区域的经济发展所采用的政策手段。本文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的研究,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创新;区域政策

京津冀地区,指的就是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当前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北京和天津占有很大的优势。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以河北省为广阔区域的特殊经济带。区域协同发展,指的是发挥区域内各个经济成员的优势,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实力。但是在京津冀地区,区域内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较大,相关产业之间的分工不合理,这也就造成了该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进展的并不顺利。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之下,加强区域内产业的协同发展,对于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协同发展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机制创新和区域政策的保障,只用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将机制创新和区域政策相结合,才能够更加稳步的推进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从而取得更加巨大的经济发展。

机制创新和区域政策,是政府调控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能够充分发挥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的保障作用,对于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北京市的核心经济体的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在2015年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指导思想、原则等内容,表明了国家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视【1】。将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相结合,才能够使得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协同发展更加深化,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发挥出京津冀地区经济的最大潜力。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与政策的概述

(一)机制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机制”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语,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指的是机器的组成部分以及工作原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制”一词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引申义。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并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广泛应用。在经济发展中,机制指的是经过时间的检验,对于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性作用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机制创新,指的是为了更好地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各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从而对各种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进行创新的相关活动。

机制所具有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于它的制度性。机制创新是政府部门,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管理所做出的制度性设计【2】。机制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首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可以及时的做出反应,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其根本目的始终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能够激发出产业的发展动力。机制的创新,对于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对可行的发展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产业的潜力。最后吗,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依靠在于人的操作性,机制的创新,对于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方式和方法,可以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

京津冀系统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有互惠互利機制、合作共赢的机制、协同创新机制,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建立起更高水平的协调机制,以及分配机制,是整个机制创新最重要的工作。

(二)区域政策的内涵与特点

区域政策,指的是由政府指导,为了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合理的配置区域经济资源,从而实行的一些政策。区域政策,顾名思义它的实行范围一定是整个经济发展区域,相关的制度也只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起作用【3】。要实行区域政策前提在于区域经济在拥有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各方面之间的差异化,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这个基础之上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惠互利的原则之下,政府制定出适宜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地解决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资源分布不均,产业之间分工不明确、产业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区域政策所关注的内容也并不相同。纵观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关注的问题在于产业的布局,产业的发展应该具体落实到什么地方;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就,此时所关注的问题则转移到不同的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生了较大的差异,如何缩小这种差异,以及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怎样来发展经济;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对于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域政策的关注点在于如何能够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4】。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区域政策的特点在于区域性、时效性和全面性。区域政策的实行,必须在一定的经济区域之内,而且具有特定的发展时期,同时能够系统全面的解决在特定的发展时期的相关问题。

区域政策采用的划分依据不同,有不同的分类。

根据区域政策的的作用,可以分为支持发展政策和限制发展政策;根据政策的干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干预政策和间接干预政策;根据层次可以划分为宏观区域政策和微观区域政策。有多重的划分标准,对于区域政策的划分也会有所不同。同一个区域政策,有可能既属于支持发展政策,还可以是宏观区域政策。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的基本状况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的进展

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的研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之时就已经展开。根据其发展,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在这个时期的发展,主要是对于京津唐这个区域的研究。结合当时对土地的相关规划,对于该区域发展的研究主要在于产业建立和产业分工方面。并针对具体的规划,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5】。

第二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了201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的研究,首先在地域上进行了很大的扩充,已经包含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所涵盖的区域。在这个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要促进者三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协同发展,缩小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各项资源的共享。

第三个阶段,从2011年到现在。在地域上,已经扩展到这三个省市的所有区域。主要的研究内容也发生了转变。从之前的产业协同发展,转而更加强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等问题。

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的研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针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够细化,没有具体的执行细则;其次,相关政策的指导性不强,关键在于对于区域特征的研究不够深入,制定的政策没有针对性;最后,相关的发展机制和区域政策不能够很好的配合,对于协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有限【6】。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的目标

京津冀区域内经济的协同发展,能够有效地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优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促进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的目标,对于机制创新和区域政策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促进社会公平。通过对下面表1的数据分析,京津冀三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人民的收入水平,还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三个省市的发展都存在很大的差距【7】。为了减小这种差距,要积极的发挥政府的职能,将协同发展的各种机制和区域政策相结合,从而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公共事业有更大的关注和经济投入,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表1 2014年河北省各项指标发展状况

项目 发展状况

人均财政收入 北京的1/6,天津的1/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北京的55%,天津的77%

农村人均纯收入 北京的50%,天津的60%

城镇化率 比北京低37.1%,比天津低33%

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疗床位 北京的1/3,天津的2/3

平均受教育年限 落后京津地区2-3年

第二,提高经济效率。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的最根本的目标。通过对于表2的数据分析,我们看到这三个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机制创新和区域政策的实行,最重要的就是要促进区域内的产业优化,保证区域内经济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从而提高区域的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8】。

表2 2014年京津冀三个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项目/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人均GDP 99995元 105231元 39984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 0.7%,21.4%,

77.9% 1.3%,49.4%,49.3% 11.7%,51.1%,37.2%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 78% 53.5% 30.8%

全员劳动生产率 32.43万元/人 18.65万元/人 7.07万元/人

第三,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经济的告诉发展,还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由于之前的经济发展,资源的过度开采,对于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要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通过机制创新和区域政策,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改善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9】。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的导向

根据上文中论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的目标,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在机制上的创新以及区域政策的制定时,应该更加关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分布。具体分析这三个省市的产业分布特点,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站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通过相互的合作和调整,弥补产业发展的不足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合理【10】。北京市可以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提高知识经济、绿色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发展,构建起精尖产业结构;天津市可以优化发展制造业以及金融业和其他的一些新兴产业;河北省要加强与北京和天津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商贸物流基地。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能够减小区域间经济的竞争,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出合作的状态。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应该围绕着产业结构调整而展开,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出台与之相应的保障政策。

第二,公共服务建设。河北省与北京、天津两个城市相比较,公共服务设施的差距巨大。公共服务建设就是为了实现三个省市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公共服务的水平达到基本相同的程度。包括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等各个方面。机制创新和区域政策的发展,有关注的就是首先就是要缩小三个省市的差异,通过增加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得以实现;其次促进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分配;最后在管理上,要与时俱进,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对于三个区域间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体化建立具有十分积极地作用【11】。

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这个阶段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任务。在机制创新和区域政策方面,政府应该出台更加强制有效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加大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的惩治力度,在机制创新方面,建立起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机制、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等。通过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的双管齐下,實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和宏观区域政策

宏观区域政策,指的是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全面性和长久性的指导作用的经济政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和宏观区域政策主要包括: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政策、公共服务建设的机制和政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与政策【13】。

第一种,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与政策。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在产业分布和产业发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平衡性,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较低。要对东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就要做好产业转移的对接工作。不仅要对三个区域的产业分布做好全面的规划,健全相关的疏导机制,强力推动相关转移和疏导政策的实施,还要对于三个省市的经济利益做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其次,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三个省市的产业转型和升级要做出合理的分配,利用好当地的优势产业。最后,加强三个省市的产业分工【14】。京津冀三个省市的产业分布逐步呈现出合理化的趋势,完成产业转移之后,一定要加强产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明确产业之间的分工,不同的产业之间相互配合,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种,公共服务建设的机制和政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可以有限的带动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对于推动公共服务建设有重要的作用。第一,要推动区域间教育的合作和资源共享。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搭建起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区域间学校之间的交流,在课程内容上实现区域内统一化。第二,加强医疗卫生事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对于建立起医疗事业的联动机制,出台相关的配套措施。加大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促进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第三,推动区域社会服务的发展。建立起更加方便的保障体系,实现三个省市的医疗保险可以跨区结算,建立起新型的跨区养老模式等。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实现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均等化【15】。

第三种,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与政策。在先进的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始终处在最关键的地位。首先,要全面落实生态保障机制,是推动生态经济区的关键一步。在生态保障中所采用的的生态补偿机制,要明确补偿的对象以及补偿的原则,还要建立起相关的保障政策,促进生态保障机制的顺利推进。其次,对于生态补偿的范围和标准,在政策上要做出具体的规范,包括对于生态服务系统和资源环境保护的激励与补偿。最后,对于生态补偿的模式,最常用的就是财政转移支付,它是最基本、也是最稳定的生态补偿模式。在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地探索出新的更加合理的生态补偿模式【16】。

总结:

通过上述文章,对于京津冀系统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的研究,我们发现机制创新和区域政策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机制创新促进了区域政策的不断发展,同时区域政策保证了创新机制的实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不能够一蹴而就,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实际的调研和考察,通过对实际状况的分析,对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要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三个省市的共同努力。在通过政府部门的引导,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建设坐车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师波,王书华,叶小梅.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07),63-68.

[2]崔和瑞.经济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行性分析及发展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05),76-78.

[3]樊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163-168

[4]樊杰.我给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配置理论创新与“十三五”规划的应对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04);1-12.

[5]王贺,白庆华.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研究[J].软科学.2008(05);26-28.

[6]徐琴.从世界都市圈的发展经验谈中国的都市圈建设.[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2);56-59

[7]冯海波,王伟,万宝春.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5(05);19-24.

[8]高树兰.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与财税政策支持与探讨[J].国土绿化.2016(06);12-17.

[9]何树成.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取得横向生态补偿途径.[J].国土绿化.2016(4);48-50

[10]刘新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几个概念与原则[J].燕山大学学报,2010(03);128-131.

[11]陈晓水.京津冀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与产业集群空间分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06)51-54.

[12]胡之光,陈勇军.经济技术市场一体化研究综述.[J].管理科学与工程.2016.(05);92-102

[13]郑芳梅,方超,齐雄.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区域经济,2009(40)48-50.

[14]李慧茹,杨丽辉.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进展、效果和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2016(01);66-71.

[15]李静雯,李建玲.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2009.(12)29-40

[16]李玉涛.京津冀地區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02)28-47.

猜你喜欢
机制创新协同发展京津冀
京津冀协同发展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