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炎红 +张群
摘要:在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下,大量繁杂的网络信息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有鉴于此,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在分析新媒体带来的双重影响上寻求培育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科学对策。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新媒体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99-02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此次会议指出了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中华民族要不断向前,必须弘扬民族文化。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是继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新兴媒体,主要包括:数字互动媒体、互联网媒体、新媒体艺术等。[2]其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应用形式更为丰富。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以其传播便捷、海量信息等优势扩展了信息传播的内容和空间,给现阶段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1.拓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信息资源
在传统媒体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多来源于报刊、广播和教育主体,信息的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其他方面的阻隔。而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共存,信息传播快速化、来源多样化。在新媒体网络节点上,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同时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分享,极大拓展了价值观教育的信息资源。
2.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手段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课上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老师通过语言描绘让学生接受并理解,学生往往对其比较反感和抵触。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俨然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常态,这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外界的距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脑等媒体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料,进行交互式学习,也可以根据个人的思想基础和接受能力,自主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完全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满堂灌”“一刀切”的刻板现象,也大大丰富了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3.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评估,主要依据是大学生的认同程度与实践程度。一方面,在新媒体这个大环境中,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和方式,在这里没有所谓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他们的天性得以完全释放。另一方面,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动画、音频、视频等传播形式相互结合,将具体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达出来,教育内容更富生动性,提高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实践程度。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1.传播去中心化弱化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
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特征使得人人都可以建造个人发布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从信息传播上来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在信息内容上,除法律禁止外,信息源上传和传播没有门槛和审查,从而导致了信息领域的去中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灵魂,具有现实主导性,而信息领域的去中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是相矛盾的。当今大学生深受新媒体去中心化技术理念的影响,否认核心、摒弃主导成为部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主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被严重弱化。
2.网络话语差异消解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感。
目前,网络话语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媒介在大学生当中十分流行,而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所受到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大量流行的网络话语,如:网上流行的“恐龙”“猴年马月”“再牛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等网络话语,与注重严肃性、规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话语具有明显的话语差异,这些网络话语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娱乐性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无疑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一种解构,进而导致其认同感缺失。
3.反面信息滋生加剧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
在网络这个混杂的世界中,各种价值观念共存共鸣,不同的思潮相互碰撞,一些西方主义思潮也通过新媒体这个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如前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的历史虚无主义、原教旨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就是利用新媒体阵地传播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典型事例。[3]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的制约,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等反面信息全天候、立体化地扑向大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洪流,大学生极易被各种貌似新颖的社会思潮所迷惑,将一些所谓的非主流的观念吸收于脑、内化于心。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在新媒体大环境下,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各种负面现象、思想以及观念的碰撞,新生代大学生处于思想观念不成熟阶段,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会失去应有的判断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价值取向扭曲的现象。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培育的方法和对策。
(一)内强素质、外树榜样,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的是要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具体可以通过内强素质、外树榜样两种途径加以引导。
内强素质就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心理品格素质。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个课程教学中,同时,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視野,正确对待多元文化,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不良侵害。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视频、声音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结合,增强课堂吸引力,从而加深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外树榜样,简而言之就是运用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案例,在大学生中发挥其示范和榜样作用。首先,高校需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去学习和了解榜样人物,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引导,课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感受和认同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在榜样人物的选择上应根据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挖掘贴近大学生生活、大众化的榜样形象,在大学生中加以推广,这样的榜样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在课堂中,老师可以适当增加有关榜样人物事迹的讨论,有效引导大学生收集有关榜样人物的典型案例,让同学们在交流中感悟其爱国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等并获得熏陶教育,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体验。
(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当代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频率最高的群体,必然受新媒体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乏味单调,与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脱节,在课堂上,教育者很难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并思考的能力。对此,高校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运用生动的文字语境将价值观的内容呈现在大学生眼前,达到“价值理论进头脑”的效果。同时,在保证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趣味化。在2013年,名为《领导人是怎么样炼成的》的视频受到大家的喜爱,在网站上的播放点击次数呈几何级数增长。此次视频不同于以往任何政治视频,在视频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卡通人物出现,画面轻松幽默,打破了以往传统、生硬的宣传教育方式,受到网友一致好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整体把握与引导,必须抓住时代机遇,运用好新媒体这个平台,改变以往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共同融入新媒体的潮流。
(三)建立校园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强化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网络舆论多元性、难控性的特点必然要求高校加强对信息的监控和研判,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适时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舆论引导。
建立网络信息反馈制度,强化网络舆论监控。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单纯张扬、乐于表现自我,思维活跃,习惯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首先,高校要了解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平台,通过微信平台、微信群等学生常用的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如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思想要及时予以解决。同时,高校要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及时过滤网络信息中的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信息,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要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由于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不同,当网上出现海量信息时,处理信息能力稍弱的人往往会无所适从,寻求一种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来作为自己决策的指导,即网络传播过程中的“舆论领袖”,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高校可以培养学校党员和学生干部担任“舆论领袖”的角色,强化主流言论,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曾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从内心真正地接受一种价值观,更是检验大学生自身价值观是否正确的试金石。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色彩。例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志愿者协会联合7所高校在长春南湖开展的“缅怀革命先烈倡导文明祭祀”志愿文明活动,凯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志愿者开展的“敬老爱老,孝贤为先”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在实践中感悟,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同时,高校也需加强活动后续的引导,鼓励同学们通过qq、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分享心得体会、相互交流,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的理解,实现知、信、行的统一。总之,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场所,需顺应时代的变革,正视大学生主体的需求,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秦华,闫妍.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3.
[3]孟威.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逆袭及其克服[EB/OL]人民论坛,2015-05-21.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