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豪
[摘要]结合潮汕契约文书数据库建设的实践,探讨了潮汕契约文献的收集模式和途径,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潮汕契约文献的分类方法,建立了一个描述其知识结构的导航体系。
[关键词]潮汕契约文献;收集;分类导航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83-02
一、引言
潮汕地区地处广东省东部,主要流行潮汕方言,行政区域包括揭阳市、汕头市、潮州市等。潮汕地区素来民间经济活跃,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系文化,产生了大量的契约文献。这些契约文献在时间跨度上横跨清朝、民国和新中国时期,具有独特的潮汕地方特色,是研究潮汕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珍贵文献遗产。潮汕契约文献主要涉及土地和财产关系,种类繁多,包括典契、佃契、租赁契、建筑契、交换契、过继契、分关契、继承契等。
潮汕契约文献源于民间,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大量潮汕契约文献散落各处,破损严重,获取较为困难。要想有效地征集和利用潮汕契约文献,必须更新收集模式和途径,建立本馆特色数字馆藏。根据契约文献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优化契约文书数据库的分类导航设置,建立结构科学、层次分明、易于识别的分类导航体系。
二、潮汕契约文献的收集
相对于族谱歌册、乡土读物、潮人著述、音视频、地方志等其他地方文献,契约文献具有跨越历史时代长、独一性等特征。契约文献因其较高的收藏价值而大量流入收藏市场,采取购买、获取捐赠等方式收集契约文献的难度较其他地方文献更大。公共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的主要方式是采取文献呈缴的方式。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该馆每年通过缴送获得的地方文献,占全年常规地方文献采集量的60%-70%。相比之下,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难以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收集。在开展潮汕契约文献收集工作时,应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根据契约文献的特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与收藏单位和个人建立深入共赢的合作关系;委托专家学者进行收集;以项目课题为载体进行收集等方式,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契約文献。
(一)收集个人收藏的契约文献
潮汕地区活跃着一批潮汕文化爱好者和收藏者,他们利用自己精通当地风土人情的优势,多年以来致力于搜集潮汕老物件,收藏着一大批图书馆亟须的原始契约文献。例如潮州市民间收藏家李楷瀚是一名90后青年,自小喜欢走街串巷搜集侨批档案、契约文书、民俗器物等各种具有浓厚的潮汕文化气息的古物。在2016年6月,他向广东省档案馆捐献一批民间档案文献共4200多件,其中1件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官契,更是将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的起始时间提前了50年,弥足珍贵。
这些个人收藏的契约文献凝聚了收藏者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对自己的收藏极为珍视。图书馆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进行收集:
1.摸底调查。通过走访古玩市场,弄清契约文献的市场交易、收藏、流通情况。以揭阳市为例,近年来,随着古玩收藏的兴起,揭阳市逐渐形成了蓝和古玩城、德安里古玩城两大收藏品交易市场,大量的潮汕契约文献通过这两个市场进行交易流通。本项目组通过广泛走访调查收藏者、商人和贩子,弄清潮汕契约文献的大致交易和流通的脉络。
2.与上述人士建立深入的沟通和积极的联系,从保护潮汕历史文化的角度向他们阐明收集和整理潮汕契约文献的意义,争取他们以长远的眼光加入到潮汕契约文献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主动获取他们的捐赠。对于无法以捐赠的方式取得的契约文献,图书馆尽量以一定的折价取得。对于某些价值高、即使折价也无法购买的契约文献,经费有限的图书馆应以“藏以致用”为原则,与收藏单位或个人建立共建共享的合作关系,签订书面合作和授权协议,获得契约文献的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广播权、展览权、翻译权等著作权。
(二)委托专家学者收集
“契约文书的鉴别和整理,不是一般的资料整理,而是一项正经的科研工作”。工作人员除了需要精通数字资源建设工作外,还要对契约文献有深入的研究,以便于充分利用数字手段对潮汕契约文献进行保护和利用。从这一点来说,仅凭高校图书馆的一己之力难以完成这项难度大的工作。
高校图书馆区别于公共图书馆、档案馆等其他文化典藏机构的一大优势在于校内有精通地方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他们多年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在契约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契约文献的流向也比图书馆工作人员灵敏,是直接有效的契约文献信息源,对图书馆的契约文献工作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于教学与科研的学术机构,应将自身较高的技术能力和专家学者的研究能力有机结合,积极将他们纳入到契约文献工作中,从中获取潮汕契约文献的有关信息,委托他们代为收集契约文献,同时指导工作人员开展分类整理工作,为图书馆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专项收集
契约文献工作离不开经费预算的支持。高校图书馆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尽量将地方文献收集与图书、报刊、电子资源预算计划一样,编入学校专项预算中,确保契约文献工作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同时通过积极申报有关项目课题的形式,争取专项资金资助。以我馆为例,近年来,我馆高度重视潮汕契约文献工作,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先后申请科研课题、“创新强校工程”项目等;积极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联系,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参与到相关领域的项目课题中。以项目带动潮汕契约文献工作的开展,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效果。
三、潮汕契约文献的分类导航设计
对庞杂无序的单张契约进行客观、准确的分类整理是潮汕契约文献工作的基础。潮汕契约文献来源分散,记载内容纷繁复杂,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体系。在进行分类导航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聚类标准、类目划分的均衡性和规律性、类目交叉关系的处理(包括纵向等级关系的处理、横向相关关系的处理)、类目与类目信息的排列、类目注释与说明、用户界面等方面。
(一)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层级类目和标记符号
潮汕契约文献分类体系的编制围绕着契约大类设置、展开层次、类目种类、类目名称等方面展开,不局限于以契约文献所载的知识内容属性,同时考虑文献的外部属性,如文献的种类、形式,以及其它在教学科研活动中需要揭示的特征。分类体系编制以科学系统性为主,同时兼顾实用性。具体实践上,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层级类目和标记符号的思路方法,采取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系统。对需要在教学科研中重点揭示的其它选项,如当事双方、中人、产业概况、红(白)契、所属朝代等,编制相应的辅助分类目录。其中主要分类如下:
典契、卖契、佃契、借契、分关契、过继契、其它契约。总体而言,本分类体系揭示了每一份文书的学科内容及其它特征,逻辑性强、使用方便,提高信息检索准确性,为检索词营造语境提示,便于在网络环境下在不同信息系统之间进行转换。
(二)保证类目的均衡性和可扩充性
随着潮汕契约文献收集工作的开展,会出现一些无法预估的情况。要求分类体系粗细适宜,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以满足契约文献不断增加的需要。分类导航的层次不宜过多,若层次过多过细,会使分类体系过于庞大,较低层次的类目不易被查找到,降低了导航效果。参考徽州文书和清水江文书的分类,将潮汕契约文献按照其内容性质的不同,设典契、卖契、佃契、借契等一级类目。根据契约涉及房屋、山林、田亩等不同的经济活动,在一级类目下设置相应的二级类目。
设置的类目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文献,确保类目的均衡性。对数量较多的类目可以设置得多一些、细一些,数量较少的类目,则可以设置得相对少一些,粗一些。对目前整理的数百件契约进行分析统计,卖契所占比例最高,且涉及的财产关系多样,包括房屋、厕池、山塘、林地等,因此本类目的下级类目设置得较细;佃契、典契和借契的数量次之,设置类目较少。另有一部分过继契和分关契,这两种契约数量虽少,由于其具有鲜明的潮汕地方特色,研究价值更大,也列入一级类目,但不再细分二級类目。需要说明的是,“其它契约”大类主要容纳数量极少,或是当前难以准确归类的契约。
(三)潮汕契约文书数据库的导航设置
网络环境下,为了方便用户快速查找、定位所需资源,潮汕契约文书数据库除了应该具备普通检索、高级检索、全文检索等多种途径的检索功能外,还需建立一个能描述其知识结构的导航体系。数据库的导航方式以分类导航为主,以朝代导航、地区导航为辅,有助于用户快速查找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契约文献,是有效地辅助导航方式。
张会平、周宁在《分类导航的设计与实现》中,通过总结用户浏览心理,提出分类导航的层次最好控制在3层以内,同一级别的数量控制在10个以内。潮汕契约文书数据库的导航设置需要充分考虑契约文献的特点,在全面把握潮汕契约文献分类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浏览目的和心理特点,确定潮汕契约文书数据库的导航体系以分类导航为主,地区导航和朝代导航为辅,其中分类导航的等级分为3层,同级别类目数控制在10个以内。导航实现形式综合采用导航条banner、目录树、目录表等,引导用户快捷地查找到所需资料。
分类导航主要使用导航条banner,导航内容依次为典契、佃契、卖契、借契、分关契、过继契、其它契约、地区导航、时间导航。鼠标移动至相关条目时,有下级类目的显示对应的下一级类目。为简化操作,方便用户浏览,导航条细分至二级类目,用户点击二级类目,直接进入类目页,网页左侧栏显示目录树,方便跳转页面。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与图书馆界的融合愈加紧密,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发挥人员、技术、资源的多重优势,充分发掘当地特色文献资源,发挥区域性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开展潮汕契约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有利于我馆扭转馆藏劣势,拓展信息服务功能,彰显图书馆的地方特色和品牌特色。
(责任编辑:封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