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 张盈 林明 邱蔚晴
摘要 对西文古籍的收藏、整理及保护等情况进行调查,是保护西文古籍的第一步。在分析国内外1985至2014年间31个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调查的范围、内容及各级指标的基础上,拟定调查指标并依之设计调查问卷,从可能藏有西文古籍的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四种类型71家图书馆中选择40家发放问卷進行调查。根据15份有效问卷,论文分析了古籍及善本的界定、收藏与整理、管理、保护与修复及需求等西文古籍保护现状,指出目前相关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西文馆藏家底不清,更进一步的保护和修复基本未曾展开;根据当前情况以及需求,建议为推动西文古籍保护事业,首先应从古籍普查和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这两项工作开始。
关键词 西文古籍 古籍保护 古籍修复 文献保护与修复 图书馆
1.引言
在中国,文献的传承从古至今未曾间断,因此,在很多的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里,均有专门的中文古籍收藏,馆藏中文古籍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也向来受到重视。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项目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国的古籍保护事业更是蓬勃发展,展开了古籍普查、制度化常态管理、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整理研究以及特色古籍保护等多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全国古籍收藏机构的普查工作全面铺开,所有古籍按照一至四档定级。并分别在2010年8月及10月,制定了《汉文古籍定级标准》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为古籍的整理工作提供了标准化的依据。现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已进入成果揭示阶段,目前首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天津图书馆藏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已正式出版,共收录古籍数据31812条,包括珍本、善本、普本、方志及特藏等古籍类别。此后预计将有数十家收藏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陆续出版,为古籍保护、利用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二、已建立完善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制度,采取定期申报与审批流程,截至2013年,国务院分四批公布了共11375部珍贵古籍和16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促使古籍保护成为全国各地公藏机构的一项常态工作。三、在全国各地设立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组织实施各类型的古籍修复项目,目前国家图书馆已完成《赵城金藏》《永乐大典》、西夏文献等珍贵古籍的修复,正在修复敦煌遗书、宋元明清善本、金石拓片、舆图、馆藏清宫“天禄琳琅”等特色藏品。四、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古籍保护相关的全国培训班逾60期,培训内容包括汉语及少数民族语文古籍的鉴定与保护、古籍普查、古籍编目、古籍修复技术、碑帖整理与修复等。五、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带领下,组织和参与众多国内与国际的研讨会,并通过“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再生性保护手段,将善本古籍系统地复制出版(一期已出书758种,共8990册),使古籍的鉴定整理、保存与保护的研究更为深入。六、开展特色古籍保护,组织编撰《中国古籍总目》《中华医藏》和《民国文献总目》。
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关注的中文古籍范围不断扩大,从善本古籍、普通古籍再到民国文献,古籍保护的对象日益多元化。图书馆古籍藏品中的西文古籍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但与其他类型古籍相比,西文古籍在中国图书馆界和文化遗产保护界的受关注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文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学界关于西文古籍收藏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主题。第一,关于西文古籍、西文善本和西文新善本等概念的界定与区分标准。第二,关于西文古籍保存和整理现状的总体描述和建议:王雨卉讨论了非善本西文古籍的开发整理工作重点及建议;张丽静界定了西文善本的收藏范围、标准和价值,介绍了国内西文善本保存现状并提出建议。第三,关于具体图书馆西文古籍收藏与整理情况的介绍:如北京图书馆外文藏书、北京大学图书馆部分西文善本书、大连市图书馆欧洲语言古籍等。第四,关于中西文古籍修复技术的简单比较。总体而言,中国学界关于西文古籍收藏的研究还处于探讨概念、介绍馆藏、宣传价值、呼吁重视的起步阶段,与业界对于西文古籍保护的关注程度大致相当。
随着中国古籍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如同民国文献的保护快速升温一样,西文古籍的保护也将很快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此,笔者对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图书馆的西文古籍的收藏、整理、保护与修复情况展开基本调查,以了解现状,找准发展的方向。
2.研究设计
2.1概念界定
诸如西洋、泰西、西文等,均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政治文化概念,类似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远东、近东、东亚语言等。在中国图书馆界,一般将以欧美为主的西洋国家所使用的文字统称为西文。西文古籍便是承载了西文作品的符合各馆古籍界定的文献。前句所谓“各馆”,是指目前在中国图书馆界还没有一个关于西文古籍的通用概念,此外还有西文古籍、西文善本及西文新善本的区分。当前图书馆较普遍的做法是将1911年及以前的文献视作西文古籍,将1800年以前的西文古籍视作西文善本,将1800-1911年间具有特殊价值的西文古籍视作西文新善本。但这一划分标准并非绝对,各图书馆还会结合收藏情况作具体规定,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将1850年以前的西文文献视作善本。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调查之前并未对“西文古籍”作出界定,而是将这一问题纳入了调查内容,因此,此次调查对象所指“西文古籍”,是指接受调查的各图书馆根据馆内政策所界定的“西文古籍”。
2.2相关调查
笔者采用文献保护、文献修复、古籍保护、古籍修复、“Preservation OR Conservation”和“Investigation OR Survey”等检索词在CNKI和EBSCOHost两个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筛选出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调查31个。表1对这31个调查所涉及的文献类型、范围和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按文献类型进行了分类。
如表1所示,国内相关调查,在调查范围上主要限于大陆地区,或较全面覆盖,或集中于部分省市;在文献类型上,以古籍为主,或以时间为限(如民国时期等)、或以主题为限(如中医、满文等);调查内容涵盖文献的收藏、保护和修复等情况。国外相关调查,与国内相比,体现出对于特定文献的关注,如图书馆档案、学位论文、期刊合订本、法语历史与文学类书籍、珠宝研究文献等;在调查内容上,则涵盖文献损坏状况、环境控制、保护与修复需求、修复措施与实践、数字化保护等。
2.3调查指标与问卷设计
参考上述相关调查,拟定调查指标体系,见表2,并设计问卷。
2.4调查对象
调查样本框包括大陆省级图书馆、港澳地区图书馆、曾有教会背景的大学图书馆以及其他办学历史悠久可能藏有西文古籍的大学图书馆,共四种类型7l家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是国内首办并唯一举办西文修复技术培训班的机构,迄今已举办4期西方文献修复技术培训班和3期西方文献修复技术提高研修班,面向具有西文古籍保护与修复需求的图书馆提供培训。7期培训的参加单位总名单,可以说比较全面地涵盖了国内主要的西文古籍保护与修复单位。因此,笔者结合中山大学主办的四期全国西方文献修复技术培训班学员情况,从调查样本框中选择了40家图书馆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包括25家大陆省级图书馆、5家港澳地区图书馆、8家曾有教会背景的大学图书馆和2家其他大学图书馆。截至2016年4月8日,共有19家图书馆返回了问卷,其中2家反馈没有西文馆藏、2家因为西文文献整理工作尚未开展或尚未完成而无法填写问卷,因此,共回收15份有效问卷。具体情况见表3。问卷主要由图书馆此事文献保护与修复的相关负责人填写,或由其指定具体从事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馆员填写。
3.调查反馈
该部分主要依据15家西文文献收藏单位的反馈问卷整理。由于回收问卷均存在对于某些具体问题回答不明确的情况,笔者还以邮件和电话的方式作了后续沟通。
为保护调查对象的隐私,论文隐去所有图书馆的名称。仅以表4反映15家受访馆的在类型和地域上的分布情况。
3.1古籍及善本的界定
本次调研中,6家图书馆反馈对馆藏西文文献中的古籍作了明确规定。其中,有3家图书馆将馆藏中1900年以前的西文文献定为西文古籍;有2家图书馆则以1911/1912年为限界定馆藏西文古籍;还有1家图书馆以1949年为界,作为其馆藏中、西文古籍的统一界定标准。
3.2收藏与整理情况
3.2.1收藏情况
8家图书馆反馈了其馆藏西文文献的主要年代分布,各馆虽存在差异,但主体均为近现代馆藏。9家图书馆反馈了其西文馆藏的最早年代,最早的西文藏品可追溯至1493年。8家图书馆反馈了馆藏西文文献的具体数量,平均馆藏达到10万册/件。这8家图书馆还反馈了文献语种,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其他西文语种。
问及西文古籍的收藏情况时,虽然有6家图書馆反馈对馆藏西文文献中的古籍作了明确规定,但仅有3家图书馆对其馆藏西文古籍的类型、数量、语种和装帧形式等情况比较清楚,类型主要为图书,语种主要为英文,装帧形式以册页装和软皮装较为常见。馆藏西文古籍的来源方面,多为历史遗留(42.1%)和民间捐赠(31.6%),此外还有单位收购和政府转交。4家图书馆反馈馆藏西文古籍来源不详。
3.2.2保存状况
纸张类型方面。以机器纸为主,其中:5家图书馆馆藏全部为机器纸;7家图书馆机器纸、手工纸兼有,但机器纸占多数;1家图书馆机器纸、手工纸、羊皮纸兼有,且手工纸占多数。
古籍破损方面。5家图书馆的西文古籍纸张老化程度达到严重级别,其中1家纸张严重老化的馆藏占50%-60%;5家纸张老化程度达到一般级别,其中1家纸张一般老化的馆藏达70%。8家西文古籍装帧结构破损程度达到严重级别,其中2家装帧结构严重破损的馆藏占50%;3家装帧结构破损达到一般级别。11家图书馆西文古籍存在封面破损情况,其中2家封面破损严重的馆藏占30%,8家封面破损达到一般级别。各家图书馆均存在轻微级别的虫蚀鼠啮、霉烂等破损情况。
9家图书馆(60%)反馈馆藏西文古籍的破损程度与中文古籍相当,5家(33.3%)反馈西文破损程度较中文低,另有1家图书馆(6.7%)反馈破损程度未明,无法进行比较。
自然老化(13家)、保存环境差(11家)、使用磨损(10家)、纸张质量差(9家)、装订结构不合理(8家)、装订材料差(7家)均是造成上述破损情况的原因。
3.2.3整理情况
6家图书馆(40%)反馈已经开展了西文古籍的清查与目录整理、编目并建立书目数据库等工作;3家(20%)反馈对西文古籍进行专题/专藏管理。5家(33.3%)明确表示尚未开展西文古籍整理工作。未有图书馆开展西文古籍载录格式转换工作。
3.3管理情况
3.3.1相关政策及项目
13家图书馆(86.7%)反馈制定了文献保护计划,其中8家的计划包含西文古籍保护相关内容。11家图书馆(73.3%)反馈制定了文献保护灾难预案,其中4家图书馆的预案包含西文古籍保护相关内容。5家图书馆(33.3%)反馈制定了西文古籍保护政策,但政策的被了解程度和执行力度均不理想。
多家图书馆开展过古籍保护项目,如数字化图书、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相关项目、古籍特藏书库改造、修复室建设、古籍资源再生性保护等。但受限于专项经费不足,受访的图书馆大多没有或没有计划开展西文古籍保护项目;仅1家图书馆早于2002年便启动了西文古籍保护项目,外派人员进修,并设置了专门的西文文献修复馆员岗位,还定期举办培训班;另有2家计划年内启动西文古籍保护专项。各图书馆均无西文古籍保护专项经费。
3.3.2相关部门与人事
13家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文献保护部门(如历史文献中心、历史文献部、特藏文献中心、特藏部、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中心、文献修复组、馆藏维护组、古籍特藏组、外文部等),其中1家设立了独立的西文古籍保护部门。
工作人员方面。7家图书馆反馈馆内从事文献保护的人员规模为1-10人,4家反馈为11-20人,1家反馈达50人,另有3家未反馈确切数字。其中,2家反馈有专人从事西文古籍保护,分别为3人和4人;这些人员参加过专门的修复技术培训,但未接受过相关的学历教育。除1家图书馆反馈其管理层对西文古籍保护与修复完全不了解外,反馈管理层非常重视或一般重视该项工作的图书馆各占一半。
3.4保护与修复及需求情况
日常维护方面。1/3的图书馆反馈采用单独库房存放西文古籍,2/3反馈馆藏西文古籍与其他藏书,如中文古籍、民国图书甚至流通图书等,共用库房。超过80%的图书馆反馈没有采用特殊的书架或书柜存放西文古籍,2家图书馆(13.3%)反馈使用花梨木、铝等特殊材质的书架或书柜专门存放西文古籍。六成图书馆进行书库清洁、文献表面除尘的日常维护工作;4家图书馆还开展了文献表面除霉工作。
环境控制方面。大部分图书馆开展了库房温湿度控制、光线控制、防虫与杀虫等环境控制工作,但对库房空气质量的控制,相对以上三项而言关注较少。温湿度控制主要采用普通空调加抽湿机的方法,有5家图书馆使用了恒温恒湿空调。光线控制主要采用封闭门窗或封闭式书柜的方法,有5家图书馆采用了无紫外线照明。7家图书馆使用中央空调过滤空气以控制空气质量,另有1家图书馆使用了室内空气过滤器和独立风柜。大部分图书馆采用控制库房温湿度的方法进行防虫控制,另有樟木书柜、防虫草药和定期杀虫等方法。
服務政策方面。各馆对古籍的使用均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大部分采取原件馆内阅览的服务方式。2家图书馆计划购买部分西文古籍的复印件或数字化产品,代替原件的使用。
5家图书馆反馈开展了西文古籍文献的修复工作,修复方式主要是原样恢复、脱酸和制作书盒或书套。脱酸大多采用修复时水洗脱酸的方式,仅1家图书馆反馈进行了单册喷雾脱酸,未见批量脱酸。5家图书馆均采用了纸张去污、纸张加固和纸张修补技术。修复设备方面,5家图书馆均有基本的配置,包括古籍除尘修复工作台、纸浆补书机、机器/手工切纸机、压书机、纸张测厚仪、清洗水槽、冷冻设备和常用手工工具等。修复所需材料以国内外采购为主,部分材料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配发,或有人赠送。
需求方面。5家图书馆认为西文古籍修复工作十分急迫,6家反馈一般急迫。大部分图书馆认为西文古籍所需材料的国内供应、修复技术(如纸张脱酸、双面文字纸张修复、装订结构恢复等技术)以及人才状况均无法满足需求。相关专业高等教育、系统培训以及高水平师资的缺失使得人才方面的困境尤为突出。大部分图书馆反馈,较之西文古籍保护,他们更重视中文古籍保护,其原因主要是对西文古籍了解不够,且受经费、人力、馆舍、技术等条件的制约,暂时无法顾及。其中8家图书馆反馈若有条件,会开展西文文献的修复工作。
4.讨论
4.1西文古籍保护现状
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图书馆的西文古籍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西文馆藏普遍存在“家底不清”的情况,因此更进一步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基本未曾展开。
总体而言,港澳地区的图书馆较之大陆地区的图书馆,对西文馆藏的情况较为了解,且大多已开展清查、整理和编目工作,半数以上已经开展西文古籍修复工作。受访的港澳地区图书馆在西文古籍保护与修复方面的主要经验包括:对文献的破损类型、程度与数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制定适用于本馆的文献保护计划;编制文献保护灾难预案;对馆员进行宣传教育,使馆员了解文献保护计划、政策和灾难预案等文件的内容,提高馆员的文献保护与管理意识;馆内设有专门的文献保护部门,负责包括西文古籍在内的所有馆藏的保护和管理;定期开展文献日常维护工作;配备基础的修复设备。
而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在西文古籍保护工作上并未发现明显差异。大陆地区一些曾具教会背景的大学图书馆的西文文献馆藏量大,类型丰富,但仅有1家受访的该类图书馆开展了西文古籍修复工作。该馆配备专门从事西文古籍保护的人员,且比例达全馆修复人员的40%;该馆对西文古籍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环境控制、使用限制、修复及脱酸处理等,配置了设备较为齐全的专业修复实验室,采取纸张去污、加固和修补等多项技术,对馆内的西文破损古籍进行专业修复。
4.2需求导向的未来展望
根据当前情况以及需求,笔者认为有两项工作是西文古籍保护事业需要首先考虑的。
其一,普查西文古籍。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的西文古籍保护工作尚处于探讨概念、介绍馆藏、宣传价值和呼吁重视的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工作实践都才刚刚开始。随着中文古籍保护工作的逐步推进和全面铺开,与之相关的西文古籍保护将逐渐进入视野。古籍保护的首要工作是“摸清家底”,因而与中文古籍保护一样,普查与整理是西文古籍保护的首要工作。具体或可仿效中文古籍普查的方法。中文古籍普查工作由国家主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开展多个项目,按照统一部署普查、建立古籍名录、建立古籍保护下级单位、培养普查人员、加强整理与利用五大方面的内容,全面推动,现已收到极好的成效,取得不少阶段性成果。还可考虑以个别已经开展西文文献整理工作的图书馆为试点或示范点,总结分享其在西文古籍普查和整理方面的特殊经验。西文古籍普查是西文古籍保护工作的首要一步。
其二,开展高等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
据调研反馈,专业人才的不足、特别是高等教育层次人才培养的缺失,是制约西文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这一经验和教训,也是中文古籍保护事业发展多年所积累和总结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后,我国包括古籍保护、古籍修复、档案保护等在内的文献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但中文语境下的文献保护与修复,常常等同于中文古籍保护与修复,较少将西文古籍纳入范畴。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是支撑古籍保护事业长远发展的最根本方式:没有专门人才,古籍保护这样一种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很难得以传承;没有高等教育层次的专门人才培养,一方面可能影响优秀人才进入这一领域,另一方面不利于古籍保护工作社会地位、专业地位的提升。这一方面,中山大学在近十几年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历经前缘(2001-2003)、起步(2004-2008)、全面发展(2009-)三个阶段,中山大学开展了专业培训、专业课程、学历教育和师徒传习全方位的文献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了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为依托,具有中西理路兼容、保护修复并重、理论实践同步等特色的中山大学模式。西文古籍修复也成为了中山大学文献保护与修复教育在国内的一大特色,中山大学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能够提供西文古籍修复培训的人才基地,迄今已举办4期西方文献修复技术培训班和3期西方文献修复技术提高研修班,2012年,更聘请了四位德国古籍修复专家和西文古籍编目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在人才培养时兼而考虑中文古籍和西文古籍,不仅仅是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对象的拓展,更重要的是,不同于中文古籍保护与修复技艺的西方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知识,也补充和丰富了中国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