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彩色照片

2017-06-16 23:15姜纬
数码摄影 2017年3期
关键词:彩色照片彩色摄影

姜纬

上世纪40至80年代,胶片彩色摄影美学体系在诸多先驱的努力实践与潜心钻研中逐步形成,乃至大众耳熟能详的那些创作了无数黑白经典名作的大师们,也都为彩色摄影贡献了智慧。是彩色摄影作品,而不是有颜色的照片。

PART 1

黑白还是彩色,这确实是个问题

PART 2

水到渠成,但究竟谁执牛耳

PART 3

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意义的渴望

PART 4

从黎明初显到如日中天

“彩色很容易使摄影堕落,特别是强烈的色彩更使得照片变得一败涂地,因此,如果说得直率一点的话,那就是彩色摄影即低级。”

——沃克·埃文斯

黑白还是彩色,这确实是个问题

自摄影术诞生之后,人们就一直在寻找“彩色的照片”,因为人眼看到的毕竟是色彩丰富的世界。19世纪40年代起,摄影师们不断进行着各种实验和探索,直到1907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将奥托克罗姆(Aufochrome)微粒彩屏干版法投入到期待已久的市场,这是史上第一种可以让业余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平等获得较为真实的彩色影像印相方法。这项早期的富有创意的技术发明后一个世纪以来,彩色摄影的技术水准和艺术品质不断得到提高。时至今日,只用黑白色调来观察和表现世界几乎是无法想象的,虽然这曾经是惯常的手法。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就认为彩色毁坏了摄影基础的真实性,他斥责彩色就是一种欺骗,“彩色是一种诡计、一种化妆品,就像用来涂抹尸体的那种。”一些著名的摄影师和评论家,也觉得与对现实世界作了色彩抽象的黑白摄影相比,彩色摄影涉嫌哗众取宠,是低级甚至是低俗的玩意。这种重黑白轻彩色的态度其实存在着一种逻辑矛盾。就摄影的最初功能而言,对世界的再现應该是尽可能接近原貌,所以,面对有各种各样色彩的现实世界,彩色摄影更逼近原貌,黑白摄影却正好相反,而彼时的多数摄影师由于观念或技术方面的原因,只以黑白色调为摄影正宗。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因素夹缠其中:摄影的黑白色调,是摄影好不容易确立起来的特色阵地,岂能轻易失守。

沃克·埃文斯曾经以非常激烈的语气表示过对彩色摄影的不屑:“彩色很容易使摄影堕落,特别是强烈的色彩更使得照片变得一败涂地,因此,如果说得直率一点的话,那就是彩色摄影即低级。”尽管埃文斯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对彩色摄影作过一些不事声张的探索,但这并不表明他已经改变了对彩色摄影的看法。罗伯特·弗兰克和沃克·埃文斯一样,只是在用宝丽来胶片进行创作实验或遣兴游戏时,才拍摄一些彩色影像。埃文斯的见解固然有着偏颇成分,但我们也不能因此简单地将其视为狭隘保守。对于沃克·埃文斯、罗伯特·弗兰克这样造诣极高的大师来说,摄影的品位不是源自于拍摄对象,而是来自于观察对象时独立的、不被裹挟的方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温·布洛克在1959年至1965年的“色光抽象”实验时期之后,又返回到黑白摄影的领域;也能够理解为什么李·弗里德兰德的彩色照片仅限于其“美国爵士音乐家”系列。

虽然也有些摄影前辈对彩色摄影抱持比较开放的态度,比如雅克·亨利·拉蒂格、曼·雷、拉兹洛·莫霍利·纳吉等人。在奥托克罗姆微粒彩屏干版法入市之初,异常敏锐的爱德华·斯泰肯就一眼看出了这种工艺的独创性,随后对此进行了革新,洗印变得相对简单有效,他很快就利用这些底版创作出了第一批彩色肖像照。但不可否认,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彩色摄影只能成为业余摄影爱好者和广告摄影师发挥热情与才能的领域。

水到渠成,但究竟谁执牛耳

上世纪90年代,安塞尔·亚当斯拍摄于数十年前的一批彩色照片被呈现出来,让习惯其黑白影像的观众深感惊讶。2014年,罗伯特·卡帕去世60周年之际,他当年的彩色照片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样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相对比较了解的一些大师,比如安德烈·柯特兹、盖瑞·维诺格兰德、哈里·卡拉汉、阿瑟·罗思坦、玛格丽特·伯克·怀特、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赫尔穆特·纽顿、威廉·克莱因、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和萨莉·曼,还有被誉为美国最杰出建筑摄影师的朱利斯·舒尔曼(Julis Shulman)、东欧的人类学记录摄影和显微摄影泰斗罗曼·维希尼克(R0man Vishniac)、美国农业安全局女摄影师玛丽恩·波斯特·沃科特(Marion Post Wolcott)、玛格南巨擘丹尼斯·施多克(Dennis Stock),以及被称颂为最伟大街头摄影师之一、卡蒂埃一布列松眼中的纽约街头女王海伦·莱维特(Helen Levitt),都以黑白照片名满天下,但他们在职业生涯里或多或少都拍摄过彩色照片。

由于种种原因,上述这些摄影名家的彩色照片,要么长期不为人知,要么他自己也不愿意多加提及,要么被其黑白照片的光芒所遮蔽。对事物的认知取决于思维观念、生活方式、传播渠道的发展和改变,彩色摄影的登堂入室,水到才能够渠成。

渠成过程中,自然就涉及到溯源,兹事体大,关乎一系列价值估量的标准和机制。彩色摄影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欧美各国争论着摄影史此项技术发明的年代和代表人物。英国的摄影史学家指认: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尔(James Clerk Maxwell)于1861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张加色法(Additive Process)彩色照片,这种原理和方法奠定了此后现代彩色摄影的坚实基础;电影与电影放映机发明人、法国卢米埃尔兄弟1907年独创的第一种商业彩色印相法厥功至伟。而据美国学者内奥米·罗森布拉姆(Naomi Rosenblum)编著的《世界摄影史》(A WorldHistory of Photography)介绍:早在1850年前后,就有“好事之人”通过后期手工给达盖尔照片和蛋白照片上彩,19世纪60年代之后开始出现采用碳素工艺和重铬酸盐工艺为照片添加色彩,之后是采用彩色滤镜或通过在胶片感光乳剂中添加染料来制作彩色照片。

相关链接

染料转染法(DyeTransfer)

染料转染法工艺是典型的加法式彩色制作工艺,即用一张正片制作三张分色片,分色片是制作在脱模胶片上。分色胶片经过曝光、显影后,未曝光部分的明胶被清洗掉,形成了一张类似浅浮雕式的胶片。三张分色片分别浸入青、黄、品红染料中,然后将染料转印在特制的转染相纸上。由于照片彩色的显色是利用染料转印在相纸上,因此在各种成熟的彩色照片制作工艺中,这种工艺制作的照片的耐久性也是最强的,不会随光照而褪色、变色。

由于该工艺的色彩是分三次叠加上去,色彩极为纯正鲜亮,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影调和色彩的微妙变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柯达公司相关材料的停产,加之该种工艺制作难度较大,制作成本较高,这种彩色照片制作工艺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同时,欧洲和美国还一直在争夺谁是“现代彩色摄影艺术先行者”的话语权。美国柯达公司、德国阿克发公司在上世纪30年代相繼研究出方便使用的彩色胶片,使彩色摄影步入了快速发展期。美国的摄影史断定1976年的威廉·艾格斯顿个展,无疑是现代摄影史的分水岭。而欧洲的学者则坚持认为欧洲摄影师和美国同行异曲同工,在确立彩色摄影地位的开拓性实践中,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正由于欧美摄影界的互相竞争和彼此影响,黑白和彩色在比较、权衡中逐渐构筑起各自鲜明的领地,再借助于上世纪40年代出现、迄今为止色彩最为纯正鲜亮、最大程度保留影调和色彩微妙变化的染料转染法(Dye Transfer)的不断完善,最终成就了现代彩色摄影艺术的独特美学基础。

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意义的渴望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出现了重新认识、评价色彩在摄影表现中的能力和作用的新潮流。这个新潮流因为莎丽·奥克莱尔(Sally Eauclaire)策划的展览和由她编辑的《新彩色》画册而被命名为“新彩色摄影”(New Color Photography)。莎丽·奥克莱尔声称:“我并不想肯定或否定摄影艺术的多元性,我希望在这个影展里指出彩色摄影独特的视觉结构,把眼光放在一群最能发挥彩色特征、也最能克服——至少是减低——彩色弱点的摄影师作品上。”在顺应了彩色摄影感光材料的技术进步的同时,摄影师们终于认识到,表现“有色彩的世界”已经成为可能,他们以彩色摄影本身的独特表现力来提示一种不曾体验过的色彩现实,显示他们面对现实的新看法和新态度。威廉·艾格斯顿、乔·迈耶洛维茨、斯蒂芬·肖尔、乔·斯坦菲尔德和约翰·普法尔成为了美国“新彩色摄影”的代表性人物。

众所周知,在1976年,一个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展览改变了人们对彩色摄影长期持有的偏见。这个由约翰·萨考夫斯基策划的展览名为“威廉·艾格斯顿的指引”,展品全部是彩色照片。威廉·艾格斯顿一夜之间成为开创美国摄影新方向的领军人物。

从摄影史来看,在艾格斯顿之前,也不乏以彩色照片这个表现形式来进行视觉探索的摄影师,比如埃利奥特·波特(Eliot Porter)和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但他们对于色彩的认识仅停留在视其为一种造型手段的层面上,他们用色彩表现的是自我而不是现实世界。而“新彩色摄影”首先要表现的是“有色彩”的现实世界。对“新彩色摄影”的实践者们而言,有色彩的照片只是一种结果,他们的目标是用色彩表现对于世界的理解,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对色彩本身有兴趣,而是对“有色彩的世界本身”有兴趣。正如乔·迈耶洛维茨指出的那样:“彩色摄影有一种对真实世界、对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意义的渴望。”他一语道尽了现代彩色摄影美学的核心内涵。

在技术和品质方面,上世纪50年代,彩色反转片的速度只有ISO16/13°,彩色负片只有ISO50/18°。上世纪70年代,则分别提高到ISO100/21°和ISO40°/27/。十年以后,彩色反转片速度已高达ISO1600/33°,彩色负片高达ISO3200/36°,比最初的速度提高了百倍之多。不止于感光度的提高,照片的清晰度、色彩的逼真度和曝光的宽容度都有了很大的改进,颗粒度也没有随之增加,甚至还缩小了。技术的发展为彩色摄影的普及和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在三色碳溴工艺基础上改良成功的转染法处于全盛期,很多彩色摄影大师的代表作,凭借着转染法的工艺手段而光彩夺目。

在人们的认知和需求方面,二战以后,现实世界的色彩程度越来越高,色彩在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均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现代彩色摄影定义了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生活方式、文化意识和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在彩色摄影作品中,色彩不仅仅是与现实事物对位匹配的表现形式,更是时代形态的有效载体。一个更为注重感官体验的新时代,也必然需要凭借彩色摄影的表现力获取充分的推动和彰显,感物造端,凭心构象,在生计风物中见出世相大观。

从黎明初显到如日中天

帕梅拉·罗伯茨(Pamela Roberls)在其《百年彩色摄影》(Acenlury of colour Photography)前言中写道:“每一个特殊时代都产生、制造和采用了独特的彩色印像法,它所提供的染料和色素对色彩的品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色彩的品质定义了一种风格,同时也定义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2014年,为纪念一战百年,德国柏林的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Martin-Gropius-Bau)精选展出了法国大银行家阿尔伯特·卡恩(Albert Kahn)资助拍摄的数百张彩色照片。一战爆发前,卡恩怀着和平的梦想,先后邀请了数十位摄影师前往世界各地记录人们的生活。他相信,如果人们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亲眼看见一张张鲜活生动的脸,就不会发生战争。

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纪录片《彩色摄影的黎明:阿尔伯特·卡恩的星球档案》向人们展示了卡恩雄心勃勃的计划和他留下的不朽遗产,他一共资助摄影师在50多个国家拍摄了72DOO多张彩色照片。对卡恩来说,摄影是一种将人类不同“部落”进行编目,并构建一个属于全人类的五彩缤纷图谱的方式。这些照片的意义如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馆长格里昂·斯凡尼希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言:“这是一个被遗忘的世界。1914年前后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战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我们。对今天的我们而言,重要的是知道在欧洲国家卷入这场战争之前,世界是什么样的。”一个参观者对记者说:“这些照片告诉我们,不管你身处哪个世界,生活、笑容和爱,这些都是值得的。”后来随着大萧条和战争的到来,卡恩的梦想彻底破灭,令人扼腕。

猜你喜欢
彩色照片彩色摄影
彩色的梦
彩色的线
有那样一抹彩色
遗憾的大熊猫
遗憾的大熊猫
为什么彩色照片时间久了会褪色?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