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危机介入模式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而开展的调试和治疗的工作方法。对于人们遇到的各种危机,危机介入模式能够迅速帮助服务对象,调节服务对象的身心状态,提供社会支持,恢复服务对象的自主能力。本文从突发公共事件和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入手,阐述了危机介入模式运用的必要性和适用性,再从社工的职能方面来探讨危机介入模式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危机介入模式 突发公共事件
一、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危害
(一)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分类。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有时候一种突发公共事件会引发另一种甚至几种事件,比如日本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件就是自然灾害进而引发的事故灾害。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突发公共事件有三个特点:突发性、普遍性和非常规性。它的发生会造成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对社会秩序造成冲击。本文中,主要聚焦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对当事人造成的身心创伤和生活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危害:1.求助无门。突发性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并不是一个每个人每天都会发生的事件,发生之后,当事人处于了应激状态不知道应该去哪儿求助,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正是因为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突发性,所有的救助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没有专业的工作者及时介入,可能会让当事人陷入对未来更加的恐慌和迷茫之中。2.心理危机。突发性公共事件具有巨大的破坏性,经历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当事人处于应激状态,容易产生调适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极度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前三种一般伴随着事件而发生,持续时间比较短。应激状态下的当事人有的会采取逃避或者破坏性行为来消除焦虑。PTSD则是更为严重和持久的心理危机状态,持续时间至少在一个月以上,甚至可能达到数年、数十年之久。3.社会恐慌。突发性公共事件具有普遍性,影响的人数和范围比较广泛,除了当事人之外,当事人的家属、接触相关事件的人比如医生、志愿者,甚至是普通的社会大众都会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社会恐慌。4.资源获取困难。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需要社工帮助政府调查当事人需求,向当事人解读相关法规,帮助当事人更好地获取资源。
二、危机介入模式及其适用性
(一)危机介入模式的概念。危机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状态。危机介入模式指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开展的调试和治疗工作。在1946年,林德曼和卡普兰共同提出了“危机干预”这个概念,他们认为,压力、紧张、情绪的调适与危机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工雷波特将危机理论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领域。
(二)危机介入模式的适用性。危机介入模式有着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和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的特点。在紧迫的时间中,危机介入模式要求社工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身心状态,了解服务对象的诉求。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服务对象的情绪也是极其不稳定的,社工需要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判断出服务对象是否有采取破坏性行为的可能性。同时,社工需要帮助服务对象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做出应对行为。社工还会为他们围绕着解决当前的问题为目标制定一系列的介入计划,建立服务对象周边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走出阴影。
三、危机介入模式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运用
(一)组织专业救援志愿服務队,开通多种服务方式。危机介入模式对于社工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需要社工们组织专业的志愿服务队,运用多种服务方式提供服务。一名优秀专业的危机介入工作者需要具有专业的素质,时刻保持冷静和敏锐,具有专业的技巧,能够综合运用危机介入的方法,同时优秀的危机介入工作者还要有灵活和迅速的反映能力。
(二)迅速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于服务对象心理危机介入是危机介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针对服务对象我们可以采用心理危机干预方法来进行介入。第一步要对服务对象进行危机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是服务对象的认知状态、情感状态和精神活动。第二步是制定治疗性的干预计划,计划主要围绕着恢复服务对象的心理认知水平来进行。第三步是实施危机干预,社工需要帮助服务对象正确认识他所面对的问题,发泄负面情绪获得情感疏导,给予服务对象支持增加他治疗的勇气和决心。最重要的是社工要针对服务对象所面对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制定对应的行动计划,重新点燃服务对象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三)帮助服务对象传达诉求和获取资源。一般很少有人会在一生经历过多个突发公共事件,大多数的人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候,不知道自己的诉求应该如何解决,社会工作必须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服务对象进行资源整合和链接。社工可以帮助政府进行救援物资的筹备和发放,为服务对象解读政府的救援措施,缓解服务对象焦躁和害怕被抛弃的心理。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需要对事件和受影响群体进行评估和讨论,制定出补偿的措施,社工应当让服务对象了解补偿措施的制定情况,理解和配合政府部门的工作。在此同时,社工也是监督者,监督政府相关部门对于解决事件的进度情况。社工还要收集服务对象的诉求,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让服务对象能够的得到相应的资源。
(四)总结和反思,与后续服务进行对接,帮助完善预防和应急保障体系。中国青年报曾经提出,灾区需要一支“永远不走”的社工队伍,在结束危机介入之后,社工需要与当地的社工进行任务的对接,让当地的社工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在危机介入的结束阶段,社工应该总结整个介入过程中的得失,为今后社工提供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应当整理总结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提供给政府的相关部门,帮助政府建立“防灾型社区”,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急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绍文.社会个案工作理论与案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房秋燕,李妮,陈红.突发灾难事件中遇难者亲属的心理危机干预[J].护理研究,2007,(05).
(作者简介:邓凡,长春工业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