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香
[“速”材展示]
范雨素是湖北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人,现为北京家政女工。2017年4月,她在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发表了一篇7000字左右的“自传”——《我是范雨素》。初中毕业的44岁家政女工范雨素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一家三代人坎坷的生活经历,但又深深透露出坚强、自爱、奋斗等难能可贵的个人品格。“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这样的开头,让上亿人集体打开“这本书”且急于卒读。20世纪80年代,她看到在小村子里能找到的小说和文学杂志后,她“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20岁的范雨素一路北上,来到距家乡千里之外的北京。在饭馆做服务员,她形容自己“很笨”,会摔一跤把盘子打碎。结婚五六年经受了丈夫的酗酒和家暴,她离开了丈夫,带着两个女儿打工过活。她说自己不靠写文章谋生,原本只想挣点儿稿费。
[ 运用方向]
1. 文学的真谛。文学是什么?对于范雨素,这或许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诉说,以此审视自己的生活与梦想。但“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文学可谓“精神欲望的满足”。文学是有限向着无限的眺望,保留对文学的热爱,也就保留了人文精神时代转译的可能。
2. 心中當有梦想。一个人受身边环境制约,可能没有什么大的出息,但不能没有梦想。一个没有梦想的人是不可能有追求或奋斗目标的。范雨素就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她 “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她“只想挣点儿稿费”,经过努力奋斗,她都做到了。
3. 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不能因为《我是范雨素》好看,而忽略了文章指向的个体遭遇、社会问题。若一篇好看的文字,能推动问题的解决、公义的到来,也就能在实现文学社会价值的同时,展现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向度。
4. 有用与无用。现在,全民娱乐抹平了个人兴趣,快速消费让功利取代了痴迷,文学似乎毫无用处。但正是看似无用的文学让人们开始思考:生活为何越来越同质同构?人活着,难道只为“功利”二字?
5.不向命运低头。即使“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我们也不能自暴自弃。人生的苦楚并没有击败苦难的范雨素,她不但在北京找到了工作,还有“闲暇”写书。当代学子,还有什么理由屈服于命运呢?
[ 习作片段]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以这样的句子开头。
谁是范雨素?一个大城市中的育儿嫂,一个城中村里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尝过命运的苦酒与甘霖的女人。近日,她的一篇自述,以质朴的表达、真挚的情感,收获了很多人的赞叹和眼泪。
文学是什么?对于范雨素,这或许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诉说,以此审视自己的生活与梦想。正如她所说,当育儿嫂很忙,但“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文学可谓“精神欲望的满足”。其实,还有更多普通人,也同样以文学为栖身之所……
当今时代,文学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但正是看似无用的文学让人们开始思考:生活为何越来越同质同构?人活着,难道只为“功利”二字?有人说,相比过去,我们身边少了些“奇人”:菜场摆摊的农妇们,张口能进行八音合唱;乡村小学的教师,深研魏晋南北朝史,这样大隐于市的传奇,已经鲜见。举目尽是水泥钢筋的丛林,青春消磨在拥挤的地铁,隔成小间的办公桌、高低起伏的股指线,拿起手机看同样的故事、躺在沙发上做同样的梦……
[ 亮点评说]
片段从“文学情怀”的角度解读了“速”材主人公范雨素给我们的启示——文学似乎毫无用处……人活着,难道只为“功利”二字?很有现实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