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
我很庆幸自己生在一个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中,从小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与人分享,很少会有什么宝贝,是单独属于我自己的,甚至包括衣服,也常常是我和姐姐轮流穿着出去“炫耀”。所以我几乎不收藏任何东西,除了我出版的书和发表的文字。即便是别人送来的生日礼物,我也能在有人看中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转送他人。我还因此有丢垃圾的癖好,每次将那些形同鸡肋的东西扔掉之后,我都有一种变得轻松的快感,好像世界一下子明朗起来,所有的阴郁都不见了,我又回归到童年时单纯快乐的自己。
而女儿阿尔姗娜显然与我不同,没有人与她争抢玩具,也没有人会让她“继承”旧的玩具,她所有的衣服和玩具,都是新的。甚至我想要一些二手的旧物,也找不到人给。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旧的东西总是不好的,所以周围的朋友,即便是有了孩子的,前来祝贺,也没有人会将用过的旧物捎过来,怕我们不悦,或者觉得祝福会因此打了折扣。而女儿,也显然习惯了一切新的玩具都独属于她一个人,所以如果在她与某个玩具亲密无间的时候,有人试图与她分享,或者将其从她手里拿走,她会用惊天动地的哭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好像那根本不是一个玩具,而是她的生命。她用一切力量去捍衛专属权,就连将妈妈的衣服抓破了,也毫不手软。
当然,阿尔姗娜还在对自我进行初步认知的阶段,一切对她的判断,都还为时过早。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人争抢自己的玩具,也会号啕大哭,伤心到连梦中都会抽泣。即便是姐姐穿小的衣服,还没有破旧,当我穿起,也会因为它已不是新的,而很不情愿地噘起嘴巴。至于那些姐姐都无权得到的礼物,于我,更是被放置在高高的货架上,永远不能企及的梦想。那时如果想要买喜欢的东西,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回复总是千篇一律的“没钱”。家境的困顿,让我从小就懂得一个道理,所有喜欢的东西如果不费尽千辛万苦,是不会得到的。或者,即便奋力争取,也会依然无法实现。世界上有琳琅满目的珍宝,可独属于我的,却是很少。
很显然,相比于我,女儿的人生起点几乎称得上优越。只要我可以一直挣钱,女儿随便想要哪个玩具,我都能为女儿支付金钱。只是这样也更让我觉得忧虑,担心女儿因此会变得没有节制,知道我们会满足她大部分的人生愿望,因此就肆无忌惮,用任性的哭闹,换取一切所爱的物质。而住在我们楼上的一户人家里,几乎每天,六七岁的小男孩都会与他的妈妈发生激烈的争吵。大部分的原因是他想要某样东西,比如玩具或者电视的掌控权,都不能如愿。于是他的妈妈便常常将其关在门外,并且用强制性的语气问他是否还要,不要就能够进屋,如果要,则继续被关。男孩大约已经习惯了,而且知道持续的暴力反抗会实现目的,于是便用踹门、拳打脚踢、大声怒吼等方式表达他的不妥协。
想想,其实我们许多的成人也都像小孩子一样,并不明白有一些闪闪发亮的糖果不是用来品尝的,而是用来挂在高处,负责满足我们虚幻的梦想的。小时候家里有一个篮子,父母总是将好吃的东西放在里面,而后站在椅子上,将其挂在高高的横梁中间,不管家中哪个孩子抬头仰望,都没有办法取下来,看一眼里面美好的糖块、饼干、鸡蛋或者腊肉。它们就这样从年头挂到年尾,除了有限的几次可以取出食用,大部分的时间里,它们都悬在半空,骄傲地闪烁着我们无法企及的光芒。但也正因为如此,那个神秘的篮子,慰藉了我物质贫乏的童年,让我始终心存着梦想,梦想某一天能够长得足够高,可以翘起脚尖,就轻松地触到篮子的边沿,并取出那些珍藏的宝贝。
人生中的很多东西,大概都只是摆在橱窗里的样品,我们隔窗看着它们美丽的外衣,却也只能微微地叹一口气,幻想一下,便继续前方的行程。
(选自《思维与智慧》)
【赏析】
所谓的“天遂人愿”“万事如意”都是人们美好的心愿,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想得到的东西越多,就越难以得到幸福感。如果我们能够明白“有些糖果只是用来幻想的”的道理,便会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