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祥儒
目前,牧区正面临从传统草原畜牧业单一生产方式向现代草原多元化生产方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从牧区自然资源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现状提出了牧区生产方式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性;并分别从生产方式、不合理开发、牧民观念等方面分析了牧区生产方式多元化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试图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我国牧区现状
牧区自然资源情况。传统草原有丰富的资源。地广人稀,牧民择水草而居,草原为牧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以内蒙古草原为例,耕地可利用面积549.14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6800万公顷,目前森林面积约为1407万公顷,矿产资源120多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可谓水草丰美,矿藏丰富。但是近年来由于缺少对草原的有效保护,牧民及外来人口对于草原的干预频繁,加之草原干旱严重,牧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化,出现植被退化,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土地盐渍化的现象。
牧区社会经济条件。牧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明显的不同。首先是人文方面。牧区百姓过去主要通过游牧方式进行生产。他们生活以肉食、奶食为主,居住在蒙古包,草原是他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来源和基础。现在,牧民已基本实现定居的生活方式,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原的退化也在大规模地发生着改变。其次在生产方式上。传统牧民直接以草原为生,畜牧业经济直接构成了牧区经济的主体。主要的经济来源除了畜牧业收入外还包括在畜牧业的相关产业,包括肉、奶和皮毛产品等畜产品相关的加工业。然而,近些年,由于受到传统生计的推动,大片优质的草场以“开荒”的名义被开垦为耕地,有些牧民只能退居到相对贫瘠的草场。
我国牧区多元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现存生产方式的不良影响。现存生产方式的不良影响首先表现在畜牧业对草场的破坏。以内蒙古为例,牧区百姓主要采用靠天放牧的传统生产方式,牧畜在天然草场寻找草饲料。这种生产方式对自然状况的依赖非常强,同时技术含量也较低。如果年头好,雨水充足,虫害天灾少,牲畜繁殖快,牧民卖牛羊和羊毛的收入就多;但是如果遇到旱灾、雪灾,牧民的牲畜数量就会大幅减少,牧民收入急剧下降。因此农牧民的收入有时直接取决于牲畜的数量。而如果追求牲畜的数量势必造成多度放牧,使得草场破坏,加剧畜草之间的矛盾。这种恶性循环无论是对于农牧民的经济增收还是保护草场的良性发展都是不利的。例如以锡林郭勒盟桑根达来镇为例,草原退化的现象就很严重,草场沙化率达78%以上,桑根达来夏营地人均草场仅78亩左右。
这种生产方式不仅突出畜草矛盾,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牧区人口规模的加大,对自然的干预频繁,破坏了草原的气候,增加了灾害的发生次数;此外,随着牧区农民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对耕地的渴望也随之增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量草原被开垦为农田,草原生态环境便每况愈下。
不合理开发导致的问题。草原不合理开发首先表现在畜牧业过度放牧方面。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实行了“畜草双承包”责任制和“牲畜作价归户”两种政策,这种政策会对牧民产生新的激励,促使他们扩大养畜规模追求自身利益。同时政府引导牧民向家庭牧场和养畜大户方向发展,并为达到要求的牧民提供信贷、财政以及技术和宣传方面的支持,这种不考虑草场承受力的政策引导成为牧场持续超载、严重过牧的直接动因。草原过度放牧,牲畜量增加,对草原植物及土壤都产生了产生不利的影响,会直接导致草原退化。
草原不合理开发还表现在发展工业生产方面。我国内蒙古牧区地区各类矿产资源都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煤、石油、天然气、等矿藏量都很大。近几年矿物资源勘探开采虽然促进了牧区经济的发展,但是矿产资源的开采也得牧区的植被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
牧民观念导致的问题。在牧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牧区人民的意识形态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一直维持着传统的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可以容纳更多的人更多的牲畜的观念。有些牧民认为牧区地广人稀,便过度放牧,或认为只有在局部才会导致草场退化。除此之外,还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内蒙古,使得牧区人口剧增;另外在“人畜两旺”的观念下,当牧畜的数量已超过草原承载警戒线的情况下,还盲目机械地增加牲畜数量,从而导致草与畜矛盾的加剧。
其次采矿业过度发展。近年来,有些牧区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引进了一些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项目。例如,由于上游建设的“六小项目”导致目前海拉尔河的水质污染非常严重,水污染进一步破坏了草场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锡林郭勒草原还出现占据牧民承包的草场的现象,这些开放商把大面积草原用来采矿、采煤,这些厂矿排出的工业废物也对草原环境造成了污染。
最后还包括过度开垦的问题。由于相应政府号召,将牧区经济从单一的畜牧业向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导致了牧区耕地的过度扩大。很多牧民在“牧区的发展前途是农业”等错误观点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重农轻牧、以农挤牧的现象。这种做法破坏了大量的优良牧场,还进一步制约了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牧民多元化经济生产方式的对策建议
推进草原分区放牧。草原牧民放牧时在一个地方固定放牧而不移动,很容易导致草量减少,应该采取先进的技术进一步推进牧区的分区放牧形式。分区放牧时,草地被细分为几个分牧区,在一个放牧区进行放牧时其他区域休牧并保证足够休牧期,以保持草地可以持续生长,从而平衡生态环境。此外,过去因为公共资源的权属与责任不清,人们重利用轻管护,使得草原退化。所以可以采用草原私有化制度,如家庭承包制,从而改变草原无主的局面,有益于调动牧民投资建设草原的积极性。
规范草原开发机制。在开发和利用草原资源时,应合理进行规划,在开发的过程中保证对资源的保护。避免因人口数量过多导致超过草原环境承载力上限,防止使草原退化、沙化等生态问题的发生。随着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加大旅游景区点的草原压力,如果不及时采取限制和制止措施,会造成更大的破坏。因此,我国的牧区为了寻求长期持续的发展,在开发过程中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应时刻考虑草原生态系统的现实情况,以不不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
此外,政府还应减少一些不合理的激励,如对“养畜大户”的盲目大力支持;要改进政府的激励政策,对未超载或减畜后达到平衡点的牧民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对于在禁牧区放牧、草畜平衡区超载现象要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对于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的搬迁牧户的后续产业投入、社会保障、生产生活救助等方面要加强科学合理配套的政策措施,否则会在牧区半牧区出现新生的困难群体,利于牧区经济多元化发展。
其次,矿区矿业对环境的影响,如煤矸石堆放导致牧草无法生长。可先种植对水分养料需求不高的植被,如小草,灌木等。再次,河流等水源的污染对草场的影响。政府引入产业时应不单单追求经济效益,应权衡把握。
改变牧民放牧观念。政府应加强教育,摒弃牧民地广人稀的概念,使合理放牧观念深入人心。牧区承载力有限,要让牧民认识到过度放牧将带来的恶劣后果,改变重农轻牧的思想,根据现实状况合理规划,如果牧民缺乏现代畜牧业生产技能,就会出现卖掉牲畜、定居下来却不会生活的现实困难。例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浑善达克沙地由于长期以来过度放牧使大面积的草地严重沙化,如今牧民转变观念,以种树育苗绿化造林代替放牧,经济收入也明显增多。
综合以上所述,牧區生产方式多元化是草原经济由传统畜牧业向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是促进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实施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对于牧区生产方式多元化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没有全部剖析,其对策也是仅对上述问题所提出的一些建议。总之,牧区生产方式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是长期而艰巨的,需要我们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