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白心理,读“活”人物
——《临死前的严监生》细读与教学

2017-06-15 02:30高祥虎黄书治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奶妈监生赵氏

◇高祥虎 黄书治

补白心理,读“活”人物
——《临死前的严监生》细读与教学

◇高祥虎 黄书治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它给明朝以南京为中心的士林画了幅肖像,可以说是明朝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看到了种种人物。有的已为尘迹,有的还能在当今生活中找到影子。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编了节选自《儒林外史》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而不能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文章虽短,但因其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以及言简义丰的可读性而走进教材,成为阅读对话可以借鉴的经典文本。

一、“伸”,成就了人物的典型性

严监生这指头“伸”得惊世骇俗。

从文学形象典型化原则的角度来看,正是严监生这临死前的一“伸”,成就了他作为另类典型人物的最精彩最本色的演出,堪为吝啬鬼之传神写照,较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小说里,严监生是很有钱的,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笔者以为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从本组教材的编者意图来看,“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是本专题的读写目标。从“描写人物一组”的三篇选文来看:《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在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方面十分具体;《“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则在人物语言描写上极为传神;《临死前的严监生》用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可谓入木三分。所有的动作、神态的背后,折射出的就是那值得品味的心理。

二、“问”,复原了生活的真实

《临死前的严监生》虽然短小,却有着丰富的人物众生相,既有极具讽刺意味的严监生,也有对当时现实人物的真实反映。如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对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意思的猜测以及严监生的反应就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大侄子、二侄子首先想到的是与严监生密切相关的亲人、财产,用“问道”说明还不够肯定,侄子毕竟不是严监生的子女,不十分了解也在情理之中;奶妈是“诸亲六眷”之外的人,自然不能“走上前来问道”,只能“插口”猜测;赵氏作为严监生的继室,与他朝夕相处,当然对他十分了解,“走近上前道”,连续两个动作说明她肯定知道严监生的想法。“走上前来问道”“插口道”“走近上前道”用词不同,表明说话人的身份、语气也各不相同。尽管小说有夸张性讽刺手法的存在,但文本的细节也真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

三、“摇”,漾起了心里的波澜

严监生那神秘的一“伸”,引发了“诸亲六眷”的再三追问,然而令读者心领神会、让“诸亲六眷”迷茫的三“摇”,则摇出了严监生那无法言明的“心理独白”。我们再来看看众人每次猜测后,作者对严监生每次猜测后不同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把头摇了两三摇”“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每一个动作、神态的后面,都是那份说不出的“话”,表达不出的“心”呀!这就是经典。用动作述说心理。

所以,我们在阅读写人文章的时候,都要重视对人物言行背后心理活动的揣摩、品读,借以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特点。教学时,如果能抓住这个 “摇”字,联系全文去品读,就会读出一种情不自禁的“会意”一笑,读出文字背后的言语,深入言语腹地,走近人物本性。

四、教学设计

怎样借助这样的一篇文本去感悟人物形象,学习语言,领悟阅读方法呢?我们可以通过品读“伸”“问”“摇”,补白人物心理,实现人物品悟和言语提升。

1.第一板块:疏通文意,初识人物。

师: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保留了一些古白话词语,我们来看一下。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并知道它们在文中的意思吗?

(分类呈现文中出现的古白话词语,用抢答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在引导生读准、读通词语。结合难理解的词语,链接文中的句子,联系文本语境猜一猜,借以大致了解词义,疏通句意。同时感知古白话的言语特点)

古白话词:诸亲六眷、再不回头、一声不倒一声、揩揩眼泪、登时

师:(再次引导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语句说明严监生快要死了?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严监生?用横线画出来。

(指名读自己圈画的有关描写严监生的语句。师相机总结写法:间接描写,直接描写)

师:(出示直接描写的句子)好好读读,借助这些对严监生的神态、动作的直接描写,让我们回到那样一个场景中,更近地去感受这样一个别样的人物。

2.第二板块:扣住“问”与“摇”,了解人物心理。

师:按常理,一个人在临死前会牵挂什么?

生:亲人、财产。

师:是啊!严监生身边的亲人也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就是这么认为的。

(出示句子,指导生逐句读,读出猜测的语气)

师:大侄子认为他在牵挂两个亲人,二侄子认为他在牵挂两笔银子,奶妈认为他在牵挂两位舅爷。这些猜测你认为合乎情理吗?

(交流对话。引导学生借助这样的话题,领悟文中侄子和奶妈的种种猜测都是正常人的正常反应,从而感受严监生的“特殊”,在品读中感受讽刺的意味)

师:看来,诸亲六眷的这些猜测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大家想遍了一个常人所能想到的一切,依然没有切中严监生内心的想法。这就是讽刺小说的特点,描写违反常态的行为,达成讽刺人和社会的效果。严监生已经奄奄一息,可身边的人再三猜测都没有猜对他的心思,他的反应是怎样的呢?再次读,并画下描写严监生神态动作的句子。

(出示)

把头摇了两三摇。

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读了这三个句子,你看出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有什么变化?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生自主阅读,读出人物情态和心理,同桌交流)

师:从严监生内心的变化来看,从一开始大侄子追问时的“焦急”,到二侄子追问时的“失望”,再到奶妈“插口”时的“绝望”,可以看出严监生身体越来越虚弱,快撑不下去了。正在这时有个人猜出来了,这就是严监生的“知音”,我们来读读赵氏的话。

(出示)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师:赵氏的话总算让严监生咽了气,放心西去了。现在我们都知道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内心从焦急到失望再到绝望,原来牵挂的竟然是——一茎灯草的油!

3.第三板块:借助心理补白,使人物形象丰满。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严监生临死前那份不同寻常的牵挂,让我们再来复原一下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挣扎,写一写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好吗?

(出示写话内容)

奄奄一息的严监生躺在病床上,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焦急地想:……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严监生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极其失望,心想:……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他几乎绝望了:……

(生交流,师引导生把自己揣摩出的严监生三“摇”背后的心理活动作为补白,与文本结合起来读,让文本语言和学生表达互生情趣,深化阅读)

师:我们把严监生的“想”和诸亲六眷的“问”合起来读,就把这个故事讲生动了。

这样,通过心理补白揣摩人物,利用文本感悟所创生出的资源,与文本相切合,使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吝啬形象“活”在了对话阅读之中,学生自然深切地理解了文本的讽刺意义。最后的阅读迁移,也是基于“学习运用”的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指向。

(作者单位:山东微山县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微山县昭阳街道教育办公室)

猜你喜欢
奶妈监生赵氏
清华简《系年》所见赵氏人物史事探析
奶妈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奶妈
熊猫饲养员:我给“滚滚”当“奶妈”
A new spec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genus Opisthotropis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from western Hunan, China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赵氏孤儿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