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记得语文教育的初心
——兼谈小学语文学科对核心素养的急切担当

2017-06-15 02:30朱华贤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初心核心课文

◇朱华贤

我们是否记得语文教育的初心
——兼谈小学语文学科对核心素养的急切担当

◇朱华贤

语文教育的初心是什么

许多事情,一开始目标是明确的,前行的方向是对头的,可走着走着,速度快了,继而越来越快,最后不知道歪到哪条岔路上去了,竟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审视当前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就是这样,它与初心的距离已经有点偏远。

小学语文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或者说,它最核心的目标应当是什么?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发明了它,运用着它,不断更新着它。要立足于社会,人人都得基本掌握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律,还要尽可能地运用自如。什么叫“掌握”?什么叫“运用自如”呢?一是能用笔写出一手端正漂亮的字;二是能认2500~3500个常用字,掌握较多数量的词语;三是能自信地用普通话响亮、正确、流利地朗读报刊和书籍中的一般文章;四是能文从字顺地写五六百字的常用文体的文章。就这么简单!概括地说,即12个字:写好字、多识字、会朗读、能作文。这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核心目标。

与初心渐行渐远的明显迹象

近年,小学语文界热闹异常,课堂教学形式之丰、花样之新、名称之多,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也大大超过中学和大学。这也许是它暂时还没有升学压力导致的吧!然而,如果你是个有想法的教育工作者,认真想一想,从语文的历史与现实出发,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到成人的语文运用的过程来考量,就会发觉有点不对劲,不得不怀疑:语文教育最应该教什么?现状是不是离我们的初心越来越远?如果你有兴趣,悄悄地走进学校,走进那些普通的农村或一般城镇的小学,在某个六年级的教室里静静地待上一两个星期或者更长一段时间,你就会强烈地感受到:好多学生,至少有一半,对上面四个最核心的目标的达成情况有些糟糕。

先说作业本上的字。一本本翻过去,或者乌黝黝的一团一团,或者密密麻麻小得像蚂蚁,或者蚯蚓似的弯弯曲曲,或者一个个四脚朝天伸摊着,赏心悦目的不多。是大家都不重视写字吗?不!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他们从小就被家长送到写字兴趣班或者书法班去专门训练了,有的还花了大本钱,一对一地特训。他们在兴趣班里所写的,或柳体,或颜体,或仿宋,或正楷,确实像模像样。可一走出兴趣班,作业太多了,他们再用心“做筋骨”写,根本就来不及。老师对写字的要求也只是在口头上说说。一段时间后,他们即使再用力“做筋骨”写,也已经写不出好模样了,因为心躁了,手生了。一、二年级教室后面,常常会有些端正秀气的硬笔字在展示,可到五、六年级的教室后面去看看,就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展示了。

再说朗读。课堂上,老师点名要张三读一读正在学习的课文中的一段。张三站起来了,人长得比老师还高,于是弓下背,把书摊在课桌上,嗯嗯几声后,开始读了,念出的是一串呢呢唔唔。老师要求大声点,可他还是呢呢唔唔。没办法,老师只得另换李四。可李四好像与张三同一声训班里毕业似的,哼哼唧唧,蜜蜂似的,还一字一顿。老师无奈,只得走到李四的身旁,这下终于勉强能听清了。离李四座位远一点的同学,只好自己看着课文,猜着可能读到哪里了。这样的朗读情形,笔者领教过无数次,男生情况尤甚。我曾经问过好几位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老师:语文课是每周课时最多的,以每册 30篇课文计算,六年下来学生已经读过300多篇了。假如随意选择一篇难度中等的课文,有多少学生能响亮、正确、流畅地朗读?有位老师认真地想了想,实话实说:恐怕不会很多!对已经学过的课文,还不能朗读好,何况课外的陌生文章呢?如果连一篇课文都不能字正腔圆地读好,这还能称之为读书吗?

还有识字。常用汉字是3500个。对于识字语文教材大体上是这样安排的:小学六年共认识2500个左右,中学六年认识1000个左右。认识了这么一些字和由它们组成的词语,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一般报刊都能读懂。至于要掌握多少词汇,没有具体要求,数量肯定应该是常用字的 N倍吧。小学六年,2500个常用字学生都认识了吗?应当说情况良好。因为课文后面有生字表印在那里,考试的时候是必考的,关系到老师的业绩,大家都会集中力量带领学生反复操练。但对于词汇的掌握,就有些麻烦了,因为掌握词汇的多少很难用具体的办法来检测。在学生作文中,用得最多的是:表示程度副词的“很”“非常”;表示心情舒畅的形容词“高兴”“开心”;表示事物大的只有“大”,比如风大、雨大、声音大、广场大……一篇五六百字的短文,翻来覆去、端进端出就是那么几个被用得疲惫不堪的副词和形容词。笔者曾在六年级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从课本后面的生字表中选取了 6个本学期学过的常用字,要求组词,一字多组。其中有“雅”“炊”“析”,要求给每一个字至少组成 3个词语,比如“雅观、优雅、雅趣、雅致”,比如“炊具、炊烟、断炊、炊事员”。结果,每个字能组3个词语的学生不到全班五分之一——大闹词汇饥荒!

最后说说作文。课标要求:高年级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作文字数课标没有明确要求,各地教研部门的共识(不是硬性规定)是:一、二年级写句子,三年级开始写作文。一般是一个年级增加100字左右,即:三年级要写300字左右,四年级要写400字左右,五年级500字左右,六年级600字左右,初中700字左右,高中800字左右。小学生作文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两极分化严重。能写出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优秀之作的学生确实有,钟情于写作的文学苗子也确实存在,但人数有限,班级中有百分之十已经算多了。他们的发展前景取决于老师和家长对文学的喜好程度。与此同时,害怕作文、不会作文、根本写不通顺句子的学生也为数不少。有的一提作文就头疼,咬了半天笔杆没挤出几个字;有的说起来还顺口,写出来的却不成句、不成段。二是虚情假意严重。有句顺口溜描述这种状况:小学生造作文,初中生背作文,高中生套作文。感情真实,是中小学生作文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一切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可是,在小学生作文中,随意编造的现象时常可见,有的不惜编造出父母病重时还关爱自己的情景,有的编造出下水救人的所谓生动故事,有的编造出拾手机等物品归还失主的所谓事迹……令人遗憾的是,有些老师还把这种编造看作发挥想象。在不少学生的心目里,早已滋生出这样的意识:作文不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和发现的结晶,而是编造出来的虚假文字。他们以为作文不需要生活,只要多看书,多看优秀作文选,可以从作文中学写作,作文靠的是好词好句。

那些一点就破的原因

写好字、多识字、会朗读、能作文,这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第一担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一贯信奉和恪守的准则。如今,为什么语文教育会离初心越来越远呢?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极端功利性的滋扰。字写得漂亮不漂亮,与考试成绩关系不大,尤其是与理科考试基本上不搭界。而字要写好,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短时间还不会见效,须持之以恒,既要有耐心也要有毅力。这就让人觉得事倍功半,不值得。一位妈妈对正在读初一的儿子说:你的字看都看不清,为什么不写得大些?儿子回答道:写得小省时间啊!为了赶时间,夺分数,谁还会顾及字的大小与好看不好看?朗读也是这样,不论是期中考还是期末考,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学科都是几大张纸质试卷给你做。既然考试与朗读风马牛不相及,何必花时间去一遍一遍地练读呢?即使读得像央视主持人那样,考试也不会增加一分。至于作文,考前背几篇样文,或者准备一些事例,到时改头换面,或者套用一下,说不定还能得个高分呢!在考场上临时寻找材料,临时构思,时间怎么来得及呢?极端的功利性追求,使得大家的眼睛只盯着最终那个猩红的数字,一切手段都在所不惜,一切过程都允许省略。

二是老师本身素质难以匹配。语文学科中许多目标的实现不是靠指导,也不是靠引导,而是靠示范,靠树起楷模作标杆,是“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是用自己的一片云去推动学生的那一朵朵云。写字、朗读、作文,哪一样离得开老师的典型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老师的自己的字东倒西歪,怎么可能要求学生的字工工整整?有些年轻老师上公开课时,因为字丑得丢人,不敢在黑板上板书,全靠课件帮忙,上课像放电影似的。做老师的自己朗读拿腔拖调,学生的朗读怎么可能声情并茂?老师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文不通字不顺,握笔重千钧,学生怎么能笔下生花呢?二十多年以前,小学语文老师都是从中等师范毕业生中来的,中师生又是从最优秀的初中生中选拔的。在师范学校,他们经受过严格的五项基本功训练,比如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简笔画、朗读与演讲等,有一项不过关都是不予毕业的。如今,中等师范已经绝迹,小学老师都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了,学历上高了一大截,但基本功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近年,许多小学校长孜孜念念原先的中师毕业生,期待和呼唤基本功扎实的青年学子来担当小学语文老师之职。殷殷之心,可谓诚挚。

三是现代技术的负面冲击。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和教学带来了极大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给语文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以后都用电脑打字了,字写得漂亮有什么用场?不少人存在着这样的心理。这多多少少给练字造成原动力上的伤害。他们也许不知道,练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身心的修炼。先人说,字好,其修养、性情大体不会差到哪儿去。现在普遍情况是:字用不着老师动手范写了,下载一个范写的软件,做个微课,让它代老师范写。课文要示范性朗读,网络一找就是一大串,而且都比老师读得有声有色,做老师的何必自己范读呢?读不好,还被学生笑话。下水文,还用得着自己歪着脑袋一字一句写吗?要什么题目、什么类型的,在百度的搜索框内打上几个关键字,马上能跳出成千上万篇。资源无比丰富、畅通无阻的网络给了懒惰者、平庸无能者以更多的理由和机会。

四是老师精力被严重分散。现在能够安下心来,静静地全身心教语文的老师已经不多,特别是有点名气或担任学校教研组长、教导主任职务的,更是忙得整天小跑似的。有一位兼教导处副主任的语文老师对闺密说:有时想想,真的非常对不起学生。有好多次,上课铃响后,我随手抓起课本向教室里冲,连今天要上的课文是什么样都还不清楚。怎么办?只好灵机一动,要学生先自读课文。趁他们自读这个空当,我急忙看一遍课文,然后决定该怎么上。好在这些课文我以前教过……应当说,这样匆忙冲进教室上课的语文老师并非个别。现在的语文老师忙到怎样的程度,外人是没法想象的。不是语文老师都不知道写好字、多识字、会朗读、能作文的重要性,不是人人都不明白语文教育的初心,而是许多时候应付杂务都来不及。有各种活动和竞赛,关于老师的、学生的;有各种研究课题,包括省市的、县区的,基层学校搞得像科研单位似的成立教科室,成立课题组,开题论证啦,结题报告啦;有各种经验与模式的展示……许多老师都在赶和被赶,在催人和被人催,总是在问截止时间,总是希望推迟几天,好一派繁杂忙乱的景象!其实,有的杂务打着语文的旗号,行的却是非语文甚至反语文之实。

小学语文对核心素养的担当

“核心素养”来了,一个全新的名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耳边响起。此概念一出,立即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包括大中小学各个层面的人都有一种新鲜感。凡报告、讲座、研讨,张口不称“核心素养”,似乎有悖时之嫌。笔者考虑的是:小学语文学科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大不大?应该有什么担当?最急迫的担当是什么?

根据教育部日前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这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与人的素质是什么关系呢?我的理解是:人的素质是全方位的,是综合的,囊括人的一切品质,而核心素养则是指各种素质中最关键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一个人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项素质上都非常优秀,这自然是美好的愿望,但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毕竟不是神,肯定存在薄弱地带或品质缺陷。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化和凸显素质中最核心的一部分,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不能成为完人或圣人,那就做才人或时代新人、达人吧!

核心素养的培育,学校教育自然责无旁贷。而最终的落脚点当然就是学科教育。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我以为,它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是极大的。这是由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小学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要学好其他学科,必须有语文来打底。前面所述,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文化基础。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小学语文,可见是多么重要。而语文基础知识与能力又是基础中的根本。不算古代汉语,单就现代汉语,其基础也相当庞杂,从知识层面上说,有字、词、句、语、修、逻、文,每一方面浩瀚如海;从能力层面上说,有听、说、读、写。那么,处于基础最核心点位的也是当下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强化的是什么呢?我以为,就是写好字、多识字、会朗读、能作文。

假如大多数小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写出一手漂亮而娟秀的汉字,能认识常用的汉字和掌握较为丰富的词汇,能声情并茂地用普通话朗读随意递给的一篇文章,能用自己的语言得体而流畅地表达内心的意愿,那小学语文教育的使命就大功告成了。一个能写好字、会朗读的人,一定是充满自信的人。如果还能写出一篇篇漂亮的文章,那么,他一定是自信满满、积极参与社会的人,一定是个具有创意的人,其核心素养肯定不会差到哪儿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学科对培养核心素养的最大的最急切的担当,就是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六年学习时间内写好字、多识字、会朗读、能作文。这既守住了语文的本真,也为其他学科和核心素养提供了支撑。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初心核心课文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永远的初心
背课文的小偷
论“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背课文